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20年代后半期中国影坛兴起的武侠电影热,经过了一个从武侠片到武侠神怪片的发展过程。而无论是武侠片还是武侠神怪片,它在武侠叙事中透露出现实社会人生内涵和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其艺术表现的武侠、神怪与情爱的类型叙事等,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深刻影响。当然,中国早期武侠神怪片愈演愈烈的诲盗、诲淫、诲仙倾向也受到人们的尖锐批评。另一方面,武侠电影在摄制方面也大都借鉴好莱坞,其镜头画面光影的影像奇观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蕴涵了浓郁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是:武侠电影内容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注重传扬中华传统思想;武侠电影创作要注重影片质量,塑造国家正面形象;武侠电影传播要把握时代节奏,展现中国创新精神;武侠电影发行要拓宽渠道,树立武侠电影的品牌意识;武侠电影发展要渲染中国元素,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侠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上海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的蛰伏,然后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得以延续,并于60年代通过一次现代化转型走向新的发展历程,再在八九十年代反过来影响大陆的武侠电影创作。因此香港武侠电影在整个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或桥梁的作用,而邵氏兄弟公司的武侠片创作则是这种承上启下或桥梁作用的集中体现者。张彻的《独臂刀》和《新独臂刀》能体现邵氏武侠片的现代转型和创作走向,并能进而揭示香港乃至中国武侠电影创作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一种技术,是一种舶来品。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表达形式,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之中。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风靡中国早期电影的家庭情节剧和神怪武侠片,无不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痕迹(尽管人们对神怪武侠片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意义可能会有争论,但是它和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却是毋庸置疑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电影也成为对内塑造文化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世界上许多关注中国的朋友也把目光投向中国电影,希望通过中国电影来增进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重新思考的要求。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1982)和《卧虎藏龙》(2000)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中国武侠电影所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武侠电影配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在从<卧虎藏龙>到<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作品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民族音乐元素与电影的结合,深化了对女性人物的刻画,营造了具审美情趣的武侠场面,符合当代大众文化关注女性心态与复兴民族传统的审美潮流.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武侠电影与传统武侠电影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侠电影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打设计和武打场面,动人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侠士形象和感人的侠义精神,弘扬传统的武侠文化,并迎合了人们的某种期待心理。20世纪武侠电影从各方面分析,大体表现出一致性。但进入新世纪后,武侠电影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影像风格、情节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剑: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及其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探讨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对61部武侠电影的内容量化分析显示:武侠电影包含丰富的武术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体现和传播武术(中国)文化内涵;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易选择动态的、有特色、表现力强的以及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武术文化符号,且与电影风格类型、时代变迁及大众文化消费偏向有关;武术明星符号集中承载着武术文化内涵的展示和意义生成;在全球化背景下武侠电影主题和价值表达应该调适到普世性,不能囿于狭隘传统叙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了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对信义的追求是武侠电影矢志不渝的叙事格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侠电影的故事结构史,并非其双序列叙事模式中各要素随心所欲地无规律组合,而是呈现为从古典形态到个性形态,再到现代、后现代形态的规律性演进过程。这种形态演进,与类型陌生化规律、导演个人才能有关,而在根本上受制于现实生存状态的变化,具有周期性、排他性、加速性等特点。若就其与文化环境的关系而言,中国武侠电影双序列叙事模式的形态演变史,就是一部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内地与香港主流意识形态对话的历史,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和逻辑,参与和建构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所独有的电影类型,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喜欢,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武为形式,以侠为核心的独特品格.新世纪之前的武侠电影,尽管在主题上有不同的选择,但是都较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侠义精神.新世纪之后武侠电影大浪潮由两股不同的力量组成,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武侠电影侠义精神的弱化,观众在电影院中所欣赏的“武侠电影”与他们心中的预期有差别.通过理清侠义精神慢慢弱化的原因,希望能够对武侠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银都系统所涉及的电影公司拍摄的武侠电影,贯穿了香港电影史的各个时期。继承了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秉承南下影人"影以载道"的思想,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呈现出香港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银都"一贯倡导的"导人向上、向善,爱国,不渲染暴力与色情,多姿多彩,寓教于乐,百花齐放,观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针,鲜明地体现这些武侠电影中。  相似文献   

16.
"太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华语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与之相关的"太极电影"创作。其电影经历了一个文化"熵变"的过程:从早期对中国武侠片经典叙事模式的沿袭,到后来"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充满"草根"旨趣的诙谐幽默,再到近年来几部太极电影中叙事与文化的中西杂糅,其呈现由展示国族文化景观到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以"熵变定律"为逻辑线索分析太极电影的发展,能够较为客观、清晰地厘出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及文本经验。尤其是太极电影纠结、漂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真实境遇,无疑体现了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集体症候。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不足且脱离魔幻类型的空间叙事诉求是中国魔幻电影取材传统文化由来已久的问题。以个案研究法探索遗产空间与魔幻电影空间的关联、融合的价值与路径,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向。幻想性和宗教色彩是大足石刻与中国魔幻电影的内在关联,也是他们能够彼此融合、互相借力、共同发展的基础。而依循空间叙事逻辑,对大足石刻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魔幻改写,是二者走向融合的切实路径。时至今日,仅有长城、秦始皇陵、福建土楼等少量空间类文化遗产于魔幻电影中明确呈现,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创作实践去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8.
图解文化与人造珍珠--解读武侠电影中的"东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华语电影最为成熟的商业类型片 ,武侠电影一直拥有最广泛的东西方观众群体 ,武侠电影的长盛不衰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近几年《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几部风靡一时的武侠电影可以洞析 ,在全球化语境下 ,武侠电影似乎已找寻到与西方强势文化对话的有效策略 ,即将最传统的东方按照西方人的想象符号化、图象化 ,使之成为能为东西方共同消费的娱乐极品 ,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商业利润。而在这个被消费的过程中 ,文化日渐变成了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 ,里面盛满的是人造的珍珠。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站在时间链条上就中美电影作了历史性的回顾。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电影业与电影观众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后好莱坞电影也在消费作为东方奇观的中国武侠电影和香港功夫片的同时发生嬗变,并继续创造着影响世界电影的好莱坞标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人重审好莱坞,为中国电影的出路寻求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同属外邦殖民地的港台地区,以银幕上对古代历史的追忆为国家塑形,坚守中华儿女的国民精神.台湾光复以后,电影以宏大叙事宣扬主流价值观,维护—个中国的传统形象;香港电影则在武侠的幻象世界中打造具有忠贞与侠义风范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新世纪以来,香港与内地电影对于国家形象的叙事立场与理念逐渐合一,台湾电影却仍在文化身份确认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