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办学方向问题,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站在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明确强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问题,给予有力回答,提出了坚持教育"四为服务"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这些具有原创价值的新观点,直面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重要论述经历了孕育产生、作为"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正式提出、发展为教育全局性指导思想三个阶段;其核心要义在于中国教育发展必须扎根中国的特点和实际,"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其理论品格在于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深沉理性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英雄观培育肩负着教育人民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推动新时代实现英雄辈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观培育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怎么看待英雄”“怎么对待英雄”“怎样培养英雄”的基本理论问题,构成了以英雄观认知论、英雄观认同论、英雄观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有效地改变了英雄观培育弱化的现实局面,为新时代开展英雄观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青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正确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幸福谋福祉。追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来源,进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科学指南,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成果,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理论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叶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1):5-8,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逐步形成了习近平人民中心观,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习近平人民中心观的形成有其逻辑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借鉴和创新是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对新时代实践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其生成的现实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围绕新时代怎样推进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方面的“坚持”。这九个方面的“坚持”意涵深刻,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又相辅相成,既明确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举什么旗、育什么人、走什么路,又指明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入点,还回答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应肩负什么使命、夯实什么基础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三农"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的价值意蕴:顺应新时代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诉求;践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确立新时代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擘画新时代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价值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时代新人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习近平时代新人观的形成和创新也有自身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人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论是习近平时代新人观发展和创新的理论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新人观形成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系统思考。其中,关于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性任务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论述,从价值维度层面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 “价值方向” “价值旨归”和“价值评价”,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辩证统一。分析和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妇联工作,就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精神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结合起来,与内蒙古妇女运动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作为指导和推进新时期妇女运动创新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坚持妇女运动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团结引领广大妇女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应着重从理论、历史、价值和实践等四个维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历史维度看,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从价值维度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维度看,是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学说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典范。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的人民性在理论逻辑中具体展开为三个维度:一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依据,突出强调了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将人民健康视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价值旨归,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坚持系统观念、运用底线思维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仍"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应正确处理"义与利""新与旧""内与外""同与异""前与后"等五对关系,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化发展连续性;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住房制度的重要论述,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房住不炒”、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作为基本目标,提出了实行“租购并举”、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的改革方向。这些重要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关于民生与住房的诸多阐述一脉相承,继承、坚持并发展了党中央历代领导人关于民生和住房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住房制度的重要论述,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坚持“两个结合”在住房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持续优化我国住房制度和住房政策的重要指引,符合解决民生短板问题的现实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发展战略重要论述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伟大科学的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大背景,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立足于当下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在教育发展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论断,彰显了方向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鉴于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将由生存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教育发展的动力仍由内外因共同驱动,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为"均衡"与"充分",教育发展的格局体现为全面性、全方位性和全人性等特点。新时代呼唤着我国加快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人民更加向往、更加满意的教育,发展本国教育特色,建设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思维特色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涉及文艺发展定向、文艺功能定位、文艺发展路径和文艺实践规范中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战略思维体现在文艺工作要在根植历史探求规律、着眼世界判断大势、立足现实谋划未来中整理规划;系统思维体现在文艺工作要在紧密联系人民群众、要为治国理政服务和要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中联动推进;辩证思维体现在文艺工作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满足功能与引领使命、学习借鉴与文化坚守以及创新创造与文艺传承的对立统一关系;底线思维体现在文艺工作应坚守社会价值底线、法治底线、爱国主义底线以及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底线。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思维特色,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入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规律,指导文艺工作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人民幸福、为什么要为人民谋幸福、如何为人民谋幸福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凝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追求,提供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的前进方向,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在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守初心、担使命”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理论体系存在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理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立足于党的本质、本色是其逻辑起点,在“守初心、担使命”的传承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其逻辑继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其逻辑主线,在“守初心、担使命”进程中,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回答是其逻辑展开,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是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脱贫的高度,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从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高度,谋划和发展民族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创新观点。当前,民族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其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