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对印度战略是中国南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物质能力、观念和发展前景这三方面都体现出相关的理念及包含的意义,即印度是影响中国西南边境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崛起是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印度与中国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是促进中印战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些考量也许构成中国对印政策选择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印度崛起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的崛起在目标设定、崛起道路选择以及成果预期等方面,都与传统大国的崛起模式非常相似,但是在具体的目标、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建构、崛起方式的选择等领域,体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印度崛起的独特模式,不仅会影响印度自身的崛起,也有可能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解读印度经济的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第三和第四季度 ,印度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 8.4%和 8.9% ,引起世界广泛的瞩目。始于 90年代初的改革 ,为印度经济的蓄势待发奠定了基础。印度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 ,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详尽分析了印度经济目前强劲的发展态势 ,并就印度经济仍然存在的问题、印度经济何时崛起及意义、印度经济崛起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等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印度正在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1年 ,美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全面提升同印度的关系是美国对印度在冷战后的国际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评估的结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科恩在威尔逊中心的刊物《威尔逊季刊》2 0 0 0年夏季号发表的《印度正在崛起》一文对印度的现状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科恩认为 ,印度正在崛起 ,将成为同中国和日本并驾齐驱的亚洲大国。经济持续增长、政局相对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以及地理上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印度崛起的有利条件。但印度要成为大国必须像一个大国那样行事并处理好同邻国特别是同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科恩认为 ,印度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大国 ,不会对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构成挑战。但在转变了的国际秩序中 ,印度的资产和资源已经较过去 5 0年更加适用于美国的广泛利益。因此 ,美国应该重视印度 ,增加对印度的了解 ,加强同印度的接触。科恩曾任国务院助理国务卿 ,现在是美国南亚问题特别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 ,其观点可能对美国今后的南亚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译文中的小标题系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5.
陈自明 《南亚研究》2010,(4):145-15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印度与中国这两大文明古国开始复兴和崛起,文化交流开始变得频繁。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和舞蹈。著名音乐大师拉维·香卡、苏布拉玛尼亚姆和舞蹈大师莉拉·桑姆生在中国精彩的艺术表演都深深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印度音乐与舞蹈,多年来有不少中国学生和学者前往印度留学和从事研究。他们回国后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院校分别开设了印度音乐与舞蹈课程,并向全国各地推展,目前,中国人对印度音乐与舞蹈的兴趣日趋浓厚。印度的音乐文化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二三十年里,中国和印度快速发展,并在同时崛起的进程中显示出与近代以来其他主要大国崛起所不同的特点。中印两国同时崛起,不仅对亚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格局变化、区域合作进展以及战略地位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全球治理和文明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印安保体系的构建成为日印安全合作的新常态。本文总结了日印安保体系发展的六大动力,即中国的崛起促使日印积极接近、美国鼓励日印合作更上层楼、印度的崛起促使日本拉拢印度、印度的战略雄心促使印度借力日本、日本在中印边界争端上煽风点火、日印共同"护卫"印太海上安全。这一新常态虽有助于日印实现世界大国的雄心和美国施展"亚太再平衡"战略,但却会重塑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对中国总体国家安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中国应当对印度施行打拉结合的两手策略,一方面夯实并拓宽中印合作,以分化日印安保体系;另一方面力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牵制印度并增强中国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中印共同崛起的大背景下,探究印度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尤为必要。通过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的数据可见印度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呈现"负面"态势。究其原因,在个人层面,印度公众对中国的无知与冷漠以及某些媒体记者对中国的歪曲报道直接造成这一结果;在国家层面,中印之间在边界争端、西藏问题、中印巴和中美印这四个关键议题上存在分歧,而这些敏感的议题又通过媒体的肆意渲染而影响印度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印度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源于中印之间存在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印度的猴文化概况,然后对中国和印度猿猴故事的创作方式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印度猿猴故事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印度的“中国知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绸西去,佛学东来,印度与中国有2000多年交往的历史,但印度对它这个庞大的邻国的冷漠是令人吃惊的。现代印度突然对中国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热情,但热情并不能改变无知。在过去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印度的中国形象先是逐渐被美化,充满政治浪漫热情,尔后是突然转变,丑化的中国形象表现着新生的仇恨与久远的冷漠。值得注意的不是印度的中国形象中的敌意,而是它的随意。冷战结束后,中印崛起,在敌意即去未去、善意将来不来的时候,冷漠依旧。印度的中国形象没有充分理性化的认知基础,没有是非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也没有独特有效的话语体系。在西方现代性的世界体系观念中,非西方国家之间是否已经失去了思考对方的意愿与能力,似乎只有西方人在思考世界,而我们只思考西方并模仿西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目前的海洋政治形势而言,南海争端已成为全球热点.从南海争端的问题属性来看,这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化的、结构化不良的政治问题,是一个重要而紧急的战略问题.从南海争端中的战略格局来看,中国面临内外双重战略压力,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两难选择.为此,中国应采取系统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南海争端,站在国家战略角度从各层面、各领域展开实质性行动,在做好积极维护主权准备的同时,争取用政治与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2.
美国总统拜登上任以来,其对外战略正逐渐成形。拜登政府表示将以同盟关系为基础重建美国的领导力,在东北亚地区继续推进印太战略的实施。美国东北亚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被普遍认为战略指向明显,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将继续利用台湾问题对华进行战略牵制,中美关系仍处于其东北亚政策调整的核心。拜登政府将巩固与日本的盟友关系,这一倾向也得到了菅义伟政权的积极回应。朝鲜半岛问题的走向尚未明朗,缺乏沟通和协作的氛围。受制于国内因素的影响,拜登政府对外修复盟友关系、布局战略重组并非易事。鉴于美国在东北亚的政策调整,中国必须正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一地区的推进,而且对于中国周边安全稳定也至关重要,中国要积极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以来,南海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索国对南海岛屿及资源争夺日益激烈,南海地区内外部力量互动更加频繁.其中,地缘政治矛盾是推动该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把南海问题纳入整体的地缘战略中,积极处理与声索国以及区域外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中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柴瑜 《创新》2011,5(1):31-38,126,127
亚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大湄公河地区是亚洲经济增长较为薄弱的次区域之一。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不仅能够为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未来地缘经济和政治目标的实现。亚行将制定未来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战略,中国应及时把握亚行战略方向,以亚行自身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中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向有利于各成员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南亚地缘政治研究"作了概要综述,考察了此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情况,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主要研究特点,并探讨了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陈劭锋  刘扬  苏利阳  严晓星 《创新》2011,5(6):63-68,127
作为亚洲和世界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低碳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在分析和总结亚洲推进低碳转型面临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亚洲推进低碳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框架和战略对策,以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向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伟  蔡志洲 《求是学刊》2004,31(6):67-7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9.36%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了高速的长期经济增长。2002年,中国为本世纪的前20年的增长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中国当年的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本文通过中国经济增长与东亚模式的比较,分析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可能、趋势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美围绕南海问题的较量类似"囚徒困境"博弈。由于利益冲突、缺乏互信以及联盟因素,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出现困境。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该博弈就有可能转化为"谁是懦夫"博弈。南海问题的前景不容乐观。要解决中美南海博弈的外交困境,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互信,并进行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薄来厚往是独树一帜的对外交往方式。探究薄来厚往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意识形态方面。而儒家的礼的传统影响尤深。薄来厚往的根本原因是重礼轻利的思想、礼教统治重视舆论以及中国人的面子感扩大了薄来厚往的范围、对礼仪的重视表现在薄来厚往中,对礼仪的要求十分苛刻、古代中国的文化虽然在东亚有很大影响,但礼教统治并未在中国之外推广,薄来厚往也只局限在中国与诸中小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