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印度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泰戈尔素以思想博大精深、才华卓世超凡著称。他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宗教等诸多文化领域内的造诣,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在20世纪以来的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绵密的历史背景下,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审视泰戈尔文学研究的探索实践、理论建树和思想意识,不能不作出如下的价值判断:泰戈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为印度比较文学研究开疆拓土的先驱;他对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所作的巨大贡献,足以使之成为饮誉世界的比较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下村治(1910—1989),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其治学风格迥然异于一般学院派经济学家:一是严谨的实证精神,重视经济理论的实践意义;二是强烈的政策意识,每临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无畏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下村治战后的学术生涯中始终贯穿着激烈的论争,而论争中他的思想每每给予政策当局和学术界以巨大影响。自50年代至70年代,以下村治为一方的著名论争有“库存论争”、“高速增长论争”、“通货膨胀论争”、“零增长论争”等。其中以50年代末期的“高速增长论争”的影响最为深远,在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的主要文学成就无疑是诗歌创作。然而,他的小说创作其中包括短篇小说也很有特色。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实际上就是熔抒情诗、哲理诗、故事诗于一炉冶炼而成的产品,不但有动人的故事、深邃的思想,而且抒情意味极为浓酣。印度评论家S· C·圣笈多认为,泰戈尔似乎创造了“一种将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的艺术结合起来的新文学样式”。这一评语十分确切地指出了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及艺术上独特之处。泰戈尔的短篇创作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主要是音乐性的抒情笔法。这种抒情性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故事的叙述、景物的描写和语言的运…  相似文献   

4.
孙宜学 《南亚研究》2013,(1):145-157
泰戈尔是20世纪初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印两国现代文化交流史上,泰戈尔与周作人曾有过一段神交:一次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泰戈尔是周作人批判封建礼教的靶子;一次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前后,周作人因自身的复杂而对泰戈尔的态度亦变得复杂多变。通过探讨周作人对泰戈尔的误读及其泰戈尔观的丰富内涵及原因,不但有益于我们认识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复杂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具体、细致地了解周作人思想复杂性的一些特质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由郑师渠、史革新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一书,是近年来文化史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可喜的新成果. 中西文化论争,是近代文化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热"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于近代的中西文化论争,过去也有过不少探讨,但一般都比较具体,缺乏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反思》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史上各个时期的有关论争,清晰地勾画出了此一论争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总结了其历史特点、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从而将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著者在宏观把握这一论争发展线索的过程中,有三点尤具识力.一是在新文化运动阶段,强调和凸现了《新青年》和《东方杂  相似文献   

6.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印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和中国人民永远缅怀的朋友。他作为一位诗人和文学家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他的大量文学作品,包括一些主要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及戏剧等在我国早有翻译,但是对泰戈尔哲学思想的研究却仍感不足。泰戈尔是不是一位哲学家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泰戈尔最主要、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是位有情者,他对于神、人和大自然充满了情爱,如克里希那·克里巴拉  相似文献   

7.
魏丽明 《南亚研究》2009,(4):127-141
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1999年,德里大学“泰戈尔教授”西斯·古马尔·达斯(Sisir Kumar Das)受国际大学之托,整理出版《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Rabindranath Tagore:TALKS IN CHINA)一书,为读者提供了泰戈尔1924年在华讲演的详细记录。本文对此书加以文本细读,重新反思泰戈尔访华的意义,并认为这一历史事件透视出当时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复杂心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投射,以及当时中国思想界对待外来文化时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邓新跃 《唐都学刊》2005,21(2):124-126
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在明代正德年间有一场激烈的文学论争,二人论争的诗学内涵是师法古人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以及诗歌风格的不同取向,其复古的信念则基本一致,二人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个人资质禀赋与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远离的“过去”──“史学家论争”后的德国〔日〕佐藤健生曲翰章译序说1986年到1987年,在前西德以报刊杂志为舞台,就纳粹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的过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论争被称为“史学家论争”。这是一场不只限于史学家或学术性质而且波及整个西德社...  相似文献   

10.
已然的后现代主义及其未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惠敏 《求是学刊》2001,28(3):12-15
在 90年代以来国内思想文化界争论最激烈的三大主题新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 ,由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般被认为没有根基———它是外来的 ,且是新近出现的 ,因而对于我们又是陌生的 ,它所遭到的质疑和抵制远远超过了前两者。时至今日 ,许多人仍在怀疑它在中国的存在 :中国、后现代主义 ,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有两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 :第一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 6 0年代以来兴起至 80年代中期达到其鼎盛的一个哲学文化思潮 (当然该词的历史远可溯及 1 9世纪 70年代不列颠画家JohnWatkinsChapman对它的使…  相似文献   

11.
董友忱 《南亚研究》2010,(2):151-157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事业,因而赢得了两国人民的尊敬。本文细致地记述了他鼎力协助泰戈尔创办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盛事,高度评价了他为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出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12.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团人员著录的一些在华所见所闻的总称。作为同中国明清两代有着直接和密切关系的系列著作,它们以外来者的独特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量记述中国北方市集的文字,既展现了18世纪中国经济、文化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影响了朝鲜学者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一些来华的朝鲜学者还有意识地利用中国的市集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3.
谭中 《南亚研究》2011,(4):146-155
英文字"empathy"就是中国传统的"恕道"。泰戈尔象征印度对中国表达"恕道"的最高典范。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与尼勒卡尼新书在探讨印度时都不自觉地拿中国来陪衬,也是中印"恕道"的表现。不过后者对"人口红利"理论的探讨很深刻,但对中国的了解肤浅,甚至有所误解。中印两国应加强恕道,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鸿博 《南亚研究》2009,(2):151-159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法律是英国法律与印度传统宗教法及地方习惯相冲突和妥协的产物。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原来如此》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法律移植过程中,印度教种姓社会内部出现的危机,农民和低等种姓在新土地法的规定下面临的生存压力。通过小说中对两代婆罗门地主形象的描写,泰戈尔运用“不可靠叙述”和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描写,表示了对印度法律改革的忧虑与思索。  相似文献   

15.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陈毅 《太平洋学报》2010,18(3):9-16
民主是什么,众说纷纭,难以界定;但民主不是什么,却是可以澄明的。中国式民主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反对中国走民主化道路的,有认为中国民主模式已经成熟的,也有比较客观地认为中国的民主化仍在路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的。作为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民主化道路复杂尤甚。国家主导的有序化民主必然要求党内民主的改革和深入,这已成为推进中国民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日据台湾时期,大批台湾学生竞相赴日留学,至抗战胜利之际,其总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形成一个人数不菲的留日学生群体。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留日学生,并召回大批台湾学生,将其分送至台湾或大陆相应学校续学;对于尚未返台者,给予一定补助,然此补助直至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才实施,且附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感召包括台籍学生在内的留日学生回国,并无条件发放救济金资助其完成学业。部分台湾留日学生在民族大义和统一大业面前做出理性选择,成为抗日运动先锋或祖国统一的拥护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其中单位制的变化在整个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位制原来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已经消失或正在消解,这种消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走向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过程,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江流域现存的传统古建筑民居及祠堂多创建于明清两代,壁画是这些传统古建筑的细部装饰,对这些壁画的现状、艺术手法、题材类型、艺术风格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填补我国地域壁画研究方向的一些空白。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对这些传统古建筑壁画的保护措施进行探究,力求将它们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去,纳入到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上去,纳入到地方学校教育活性传承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