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强调西方先于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 ,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只有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 ,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它尚未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尚不能够有力地说明 2 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东方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方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邓小平的东方社会理论从内容上延伸了列宁的理论 ,同人民的社会实践有着完全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等观点.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相比较,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将社会主义问题提上了首要的地位,将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视为同一个政治力量体系来研究,同日益成熟的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能够指导和说明2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实践,从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大体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主要涉及东方革命和东方社会主义建设两大方面,包含“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成功”、“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实现社会主义,但这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等重要内容.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受制于历史条件没有或未及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论列宁的东方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良早 《江汉论坛》2002,39(5):25-31
从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列宁的文献看,他的东方理论已经产生。从他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献看,东方理论已经成熟。东方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等重要观点。东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实现了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转移,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为正确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结合资本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对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英国侵略与亚洲社会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辩证分析。那种指责马克思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鼓吹者、英国侵略的辩护者和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到了晚年时期,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出发,重新分析了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路径,改变了前期的一些看法。不过,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仍然认为,落后国家要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或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苏联道路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然而,由于苏东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苏东道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道路不仅证明了社会形态跨越论的科学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而且也超越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可能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察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和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内在关系,揭示其统一的哲学基础对于深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性和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立足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只有在西方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取得以夺取政权为标志的政治革命的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立足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的阶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冲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夺取政权。对于以上两个结论,我国理论界往往简单地不是以后者否定前者,就是以前者否定后者。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它们的内在关系,揭示其统一的哲学基础,对于加深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方列宁学"论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良早 《江汉论坛》2003,35(9):46-51
"东方列宁学"着眼于"东方性"、"主导性"和"当前性"看问题,认为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下述列宁的思想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思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思想,关于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学俞良早教授著《列宁主义研究》一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笔力倾注于以往研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从而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理论空白。 列宁关于东方革命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是一个长期以来未系统研究和科学总结的问题。该著在国内外学术界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列宁的世界社会主义胜利取决于东方国家革命发展的理论。它认为,列宁的这一理论形成和提出于1921年。当时西方国家的革命形势落入低潮,东方国家的革命运动却蓬勃高涨。由于东西方革命形势的逆向发展,列宁关于东西方革命相互关系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而明确提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44-250
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确实提出了单独一个国家(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政治革命胜利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在列宁看来,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进程之中,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可以划分为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后的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性质的科学辨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  相似文献   

10.
列宁开拓的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基本特点是"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这样,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在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逐步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造,为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建成准备必要条件.这条道路显示出与资本主义"以剥夺农民为基础"的血和泪的过程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列宁并不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道路多样性的统一,展现了社会主义的绚丽多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候,有些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抱着这样那样怀疑。他们在提出某种论证的时候,往往不顾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不顾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一系列的论述,孤立地、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观点,从而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象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让我们重温列宁的有关论述,认真研究一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是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理解东方社会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有必要把它和东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联系在一起考虑.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东方取得突破,大体而言是以这些社会中出现的转型挫折作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东方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痛苦与磨难,但它又不能回避或超越市场经济,它必须自己担负起发展市场经济这一时代使命.社会主义在这里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是,致力于提高和扩大东方社会传统结构对于市场经济的亲和能力与包容能力,寻找与创立一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东方现代化模式,避免现代化转型失败的再度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东西方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即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20世纪初叶的俄国革命,两者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在西方大国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式在东方大国兴起.广义上看,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第二次高潮中世界矛盾冲突在落后的东方大国聚焦爆发的产物.是以俄国革命为序幕、具有双重性质的东方社会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使俄国进入一个快速崛起的"苏联时代",跻身于世界大国俱乐部;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与振兴的东方大国和平崛起之路;掀起了落后国家民族解放与独立发展的历史潮流,改变了旧的世界格局;促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改革,走向社会稳定与新发展.总之,十月革命开辟了东方大国崛起的新道路和全球化的新时代,东方大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推动世界现代化全球化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15.
俞良早 《社会科学》2008,36(2):44-51
20世纪以来的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经历了暴风骤雨式的、剧烈转变的民主革命.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描述了社会"剧变"的状态,分析了"剧变"的必然性和原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剧变"的理论.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呈现逐步发展和平稳发展的状态,体现出"渐变"的特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述了关于东方社会"渐变"的理论,可是"渐变"不等于绝对的慢速度,特别是不等于整个"渐变"的过程都是慢速度.列宁、斯大林在实践中阐述了东方社会渐变过程中"加速前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方列宁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宁的学说,对于俄国、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前,在中国以及东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中,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就如何加强列宁学说研究阐述的设想和建议。一、构建“东方列宁学”的必要性所谓“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提出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列宁学说自身特点的要求。列宁学说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立足于东方国家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出发考虑…  相似文献   

17.
韩小凤 《东岳论丛》2012,(11):88-92
列宁在登上俄国社会政治舞台之初,总体上将俄国界定为一个半农奴制的国家,这意味着他实际上承认俄国面临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行将面临的革命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后来,他的这一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在1905年革命期间,他将俄国革命界定为工农民主革命,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继而在一战发生后,提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彻底腐朽、就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从外部条件上模糊了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限;最后则是在二月革命发生后,认为俄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通过理论演变过程中的这三次大跃进,列宁最终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合法性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列宁东方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坚持把列宁东方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如何进行革命、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立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问题。分析和研究毛泽东与列宁东方理论的中国化,对于深刻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俞良早 《江汉论坛》2008,1(3):28-33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根据俄国、印度和中国的材料,研究和阐述了东方国家旧政权与旧政府的特点,揭露和批评了其弊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旧政权与旧政府是与农民生活的孤立性相互适应的:俄国等东方国家集权的政权与政府往往帮助新生资产者剥削农民;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政权与政府往往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使本国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列宁提出,沙皇政权实行的是专制君主制或无限君主制,由沙皇独掌全部政治权力,残酷统治和压迫广大人民.十月革命时期及其以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对建设新政权与新政府进行了探索,形成并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列宁主张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权与政府;1918年春,列宁主张建立坚强有力但受到有效监督的新政权与新政府;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建立有文化的国家机关和精简与节约的国家机关;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以后,列宁主张在东方一些国家建立农民代表苏维埃--这些国家的新政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分析,阐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摧毁了"社会的整个结构"的观点,形成和提出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的观点。列宁通过研究西方列强对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的事实,阐述了西方列强"大大加速"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马克思、列宁指出,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殖民地所做的一切,不会使东方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现代生产力,殖民地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才能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