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于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研究者向来不轻易加以问津。究其原因:一是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连朱熹这样的儒学大家也认为该书"艰深之词,使人难晓"。二是该书既被道教奉为"万古丹经王",又"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事"(东晋葛洪语),属于易、道会通的著作,倘若研究者没有易学和丹道文化的功底,将难以解读和研究《参同契》。就此而言,马宗军先生所著《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2013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值得瞩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黄老学派中的炼丹家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一部总结炼丹技术的科学著作,被誉为“丹法之祖”和“万古丹经王”。《参同契》的丹法,主要是讲外丹,但也讲到了内丹。外丹指从金属矿中提炼丹药,内丹指炼人身体内的精气,其基本理论为铅汞论。这种丹法之所以会对后世炼丹术和道教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铅汞论在中国炼丹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外,与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有很大关系。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一)引论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一书,早已被各国科学史文献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其实,中国炼丹术源远流长,现存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太清金液神丹经》在西汉末东汉初出世,都比《参同契》还要早。然而这些古老的炼丹书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验记录,远没有象《参同契》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丹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参同契》和《悟真篇》都是道教重要的内丹经,两者成书相距九百余年。本文主要探讨其间道教内丹术的发展历程。《参同契》的作者为东汉会稽上虞人魏伯阳。他是一位精于《易》理,长于气功,卓有成效的实践家。他在天人一体思想的影响下,总结汉以前的养生成就,第一次将《易》学引入养生学领域,作《周易参同契》三卷,借易道明丹道,开一学之先河。书中除总结了当时的练  相似文献   

5.
<正> (一)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易》道引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后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将《易》道引入古代科学领域的,是汉代魏伯阳著的丹经《周易参同契》。《参同契》借《易》道以论内丹外丹,开一说之先河,是一本研究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被我国古代神仙家奉为经典,而且以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文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它比欧洲保存在威尼斯的希腊文抄本《圣·马克书稿》至少要早五百年。现代实验化学起源于炼丹术,而炼丹术则起源于中国。据考证,西方语言中的“化学”一词(法语、德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都是由中国金丹术中“金液”的读音衍生出来的。这使得《参同契》在化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教授吴鲁  相似文献   

6.
易学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中国易学史无疑应该包括道、佛(主要是华严宗)及有的少数民族中的易学。我们这里谈的道教易学,是中国易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从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歌咏大易”开始,到现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再将《周易》详详示”为止,几乎所有古今的道教学者都程度不同地援《易》立说。这些道教学者主要承袭《周易》、流易学阐述万物变化、人间世  相似文献   

7.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前题     
金阳子作阴符经解义、用功数十年、久成而屡易、字句精審言简意该读者自得之无劳辞费、每节末必引孔子周易(?)传以证之、学者未喻昔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所言非周易、名以周易者中有易理也、不参其同其异何由析苟泥其异、而不契其同岂真知所以异者哉、因缀八十言引申之而已、其辞曰、乾元何所见。秀白赞阳生。易纬干(?)度云阳生秀白之州龙德潛因养。鹏程御气行。危微恩害战。消息杀机萌。人我穷通理。冲真讵可名。守黑方知白。参同识者希。欲窥三要閟。先杜万缘机。器器名奇器。微微阐道微。中天悬朗月。大地一轮围。  相似文献   

10.
张宏华 《晋阳学刊》2012,(1):139-141
学界对朱熹与道教的关系多有论述,但对其诠释道教典籍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考异》[1]却鲜有研究.朱熹思想精深博大,兼采众家之长,其易学思想同样是汲取各家融为一炉.《周易参同契》[2]本是一部道教经典,但朱熹不仅对其中的道教术感兴趣,而且将其纳入了其先天易学的传承谱系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朱熹的先天易学思想和《周易参同契考异》,探讨朱熹易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关系及宋明理学对道教内容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对《周易》的书名释义,古今学者的意见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对“周”、“易”二字的解释不一。对于“周”字,大约有五种解释:①“周”是“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②“周”是“取歧阳地名”“因代以题周”。持这一意见的代表是孔颖达。③以《周易》的“周”字为周朝、周室的代号,但不言及地名与“周普”。④因周代有《易经》的朝代,而命名《周易》,相当于把《礼》称为《周礼》一样。⑤既是指周代的名称,又包含了无所不有的意思。以上各家的说法,总归为三类:一曰无所不包,二曰周朝之名,三曰无所不包,朝代之名兼而有之。除了从上述几方面进行探赜之外,我以为还可以从卜筮的角度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所云“太一”(大一),实际上是作为哲学概念的“太一”,亦即“道”之别名.“太一”之义,大致与《老子》之“道”、马王堆帛书《道原》之“恒一”、传世本《周易》之“太极”、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之“大恒”、《礼记》之“大一”、《孔子家语》之“太一”相仿佛,亦可与古印度吠陀经典《梨俱吠陀》之“唯一”参差比拟.它们是古人在探索宇宙生成、万物起源时所赋予的唯一的终板的根本者,惟因学派不同,故其称谓各异.追根溯源,“太一”说实属古中国“公共思想资源”之一,并非某家某派之专利.  相似文献   

13.
张明 《兰州学刊》2012,(3):51-55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书宏富,称名较为复杂,但大致说来可以分为简称和全称。刘《注》引书简称大致有五种情况:引某部书后又引其注释书;某些别传类引书;有相关《世说》正文或注文的相互印证从而可以简称的引书;使用当时人所共知的简称;使用某人曰、某人称来代指引书名。全称在刘《注》引书称名上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特殊情况,如:单独引某部书的注释书多要全称;同名异书和异名同书;引书书名或作者可能有误的引书。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序言中首标“三境”之说.联系金氏的《西厢》评、唐诗评、古文评,可以看出,“三境”说的观点贯穿于金氏一生的文学批评之中,成为富有美学意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剖析“三境”说,有助于我们认识金圣叹美学思想“杂糅三教,一以贯之”的特点.一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中,以庄周、屈平、司马迁、杜甫、施耐庵、董解元(后又改为王实甫)为文学史上的“六才子”,并概括其创作特色道:此其人,……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办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  相似文献   

15.
魏源一生,著述宏富,除此次整理《魏源全集》中所搜集到的存世刊本(或抄本)17种外,据传记资料记载并不完全的统计,其失传的佚书尚有如下两类:一是仅存书名者,计有《高子学谱》、《春秋繁露注》、《墨子注》、《说苑注》、《六韬注》、《吴子注》、《易象微》、《大戴礼记微》、《论学文选》等9种;二是存书名和序或叙而正文失传者,计有《董子春秋发微》、《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明代兵食二政录》、《孙子集注》、《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等6种。魏源存世著作的版本情况亦较复杂,其突出表现为: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说:“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古文观止》云:“观人风,谓观民俗之善恶也。”《辞源》释“人风”为“民风、民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第五册语文教材则解释道:“‘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作‘人’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注评》亦作如是说。对上述说法,我们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正> 《九歌》称九,而现存《楚辞》之《九歌》却分明十一篇。对于这个矛盾,《楚辞》学者们提出过种种解释。例如[汉]王逸以“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之类玄理搪塞(朱注则存疑); [宋]姚宽《西溪丛话》以为文体,“歌名九而篇十一者,亦犹《七启》《七发》,非以章[数]名之类”,但即如《七发》亦与“七”有关(《文选》李注谓“以七事  相似文献   

18.
《诚斋杂志》(署元林坤撰)、《瑯嬛记》(署元伊世珍撰)是两部著名的文言小说杂抄(见《四库提要》等),其中含有较多的研究资料.但所谓林坤、伊世珍实为作者化名.因而长期以来便引起人们的怀疑,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所以,要想研究此二书.必须首先理清其时代及作者.此条先说《诚斋杂志》的作者究竟是谁?明代大学者杨慎曾发现古人著书有一种“书末隐语藏名法”.如《越绝书》、《周易参同契》等书均是如此.《诚斋杂志》书未有隐语云:“地出桐梓,伪失其众.邪去立言,灌手获诵.于古有文.乍得斯人.慈心勿用,笔冠日轮.”据笔者初步猜测,此隐语的谜底,大致是“浙人周达观故作兹书”.这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据周士一、潘启明著《〈周易参同契〉新探》考证:宋代华山著名方士陈希夷(陈持)在易学图象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他之后,经朱熹将来源于陈持的易图置于所作《周易本义》之上,由于朱熹生后的独尊地位,至简至易的太极图,散发着神秘气息的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方位图,以及金盘托玉、外圆内方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才得以流行于世。但朱熹对这些易图结构的内在涵义,还并没有真正理解,他承认“眼前见得了了如此,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开头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一语中的“三”,注家历来解说不一。杨上善注曰:“谓阴阳和气也”;大田晴轩则说:“三为阴阳交通之和也”。笔者认为,老子这里讲的“三”,既非指“阴阳和气”亦非“阴阳交通之和”,而是指“天、地、人”。早在老子以前,中国就有用“三”喻指“天、地、人”之说。《易·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