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差异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文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会计学专业为例,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就业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显得愈发重要,它既关系国计民生,也关乎社会稳定.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以后,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女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文化传统、性别区分、法制缺失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明显多于男生.从女性主义和性别视角来看,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折射出我国女性所扮演社会角色的局限性,改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助于我国社会结构的改进和社会稳定.可以从社会文化、法制体系建设及推进女性创业等方面入手改进.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平台搭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当前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实现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利用经济的杠杆手段进行调节.社会性别主流化才能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金窗爱  金喜在 《兰州学刊》2011,(10):217-219
由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用人单位及女大学生本身等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文章从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两个主体视角,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等,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经济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许晋 《南方论刊》2011,(8):37-38
性别歧视在职场中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就愈加明显。在此种情形下,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及实现程度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应与男生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平等就业权。本文通过分析制约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的主要因素,来进一步提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的法律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该问题无疑需要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确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但仍有许多不足.应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特点及经济社会状况,进一步完善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7.
顾翔 《理论界》2008,(10):215-21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女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当前女大学生面临的诸多就业难题,探讨应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急嫁"的经济学分析——从人力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模型把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当做一个"黑箱",忽略了价值观选择、就业成本、婚姻的收益和就业效应等因素对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和收益路径选择的影响.事实上,人力资本仅仅是获取就业收益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我国教育文化背景下,"急嫁"是女大学生应对当前较高就业风险和较快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理性选择,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权宜之策.而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促进女性就业安全、改善女性就业心理预期是解决现阶段在校女大学生自主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盛盛 《云梦学刊》2005,26(6):119-120,123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对女性就业观念的偏见;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影响就业;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性就业;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影响就业。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就业公平的意识;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扬长避短;建立女性社会保障基金;加强自身休养,提高女大学整体素质;加强就业指导,认真做好求职准备。  相似文献   

10.
李艳红 《理论界》2007,(12):187-18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当代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期望以及职业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择业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人无业就”与“有业无人就”现象并存。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己,调整择业标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走出就业困境,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1.
招聘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女大学生在就业机会、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同等男性相比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一问题对女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积极调整相关政策、教学模式及家庭教育方式。女大学生自身也应自立自强,从而改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实现就业中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愈突出。受自身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尤其困难,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政府部门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要树立性别意识,从立法上进一步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各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女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对于中国高校生源占绝对优势的农村大学生,由于其可利用的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等因素,就业状况更加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十一地市1783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状况的实证调查,了解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况,反映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探究新形势下做好大学人才培养、就业机制的有效方法,以及推动高校和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女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则呈现“弱势”。这既有高等教育的问题,也有传统社会环境的因素,还有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提升我省女大学生就业力水平,需要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家祥 《学术探索》2007,(3):131-134
保障女性高等人才的充分就业,是发挥女性人力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省份,经济较为落后,人才缺乏,为此,积极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是政府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云南高校实际的调查研究表明,云南省女大学生的就业相对于男生而言,就业质量较差,主要存在就业空间小、机会少、难度大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为此,研究认为,只有在探索云南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职能、创新女性就业渠道、促进高校的改革、提高女大学生的素质等方面工作,才能切实保证云南女性高等人才的充分就业,发挥女性人才在云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实习是促进大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实习教育模式,以及就业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实习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大学生实习新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8.
张守义 《理论界》2007,(6):110-111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女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面对现实,克服就业困难,走好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做好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及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山西农业大学的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农科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意向不佳、条件较差、底气不足等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环境不公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差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及立法、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的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