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供过于求矛盾的日益凸现,受传统文化、"性别亏损"观念、女性自身素质、政策和制度等原因的影响,就业性别歧视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应打造女性公平就业的经济平台,健全就业和劳动市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传播性别平等观念,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以消除和减少就业性别歧视,给女性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女性就业面临着就业人数比例下降、就业的性别隔离、男女两性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就业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困境形成的政策原因在于推进女性就业的性别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调整与修正滞后,保护女性就业的政策的粗括和国家干预机制的弱化亦无法使制度变成现实的动力。当前,应从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层次,从女性就业的客观规律出发,实施积极的性别保护政策,同时,公共政策要向传统的性别分工彻底挑战,并进一步探索刚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性别歧视为例,回顾美国、欧盟和英国劳动力市场反社会排斥政策的演进历史,剖析值得借鉴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政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劳动力应当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优化的配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劳动力价值。英国《性别歧视法》中有关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借鉴英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现有的立法模式及立法状况对立法理念、立法体系及国家公权力等作一个全面的审视,以社会性别主流化为视角,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实现我国法律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硕士研究生因性别而导致的就业差别和薪资待遇差异长期存在。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男生就业率高于女生,签约率低于女生,签约薪资高于女生,三者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关系。男女生就业与薪资差异主要是由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内化的社会性别角色及多重因素交叉影响造成的。采取的政策建议为:高校要有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创新创业;研究生要与时俱进转变就业观念,到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就业;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提倡男女平等的就业观念;政府和立法机构要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毕业生特别是女生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针对退休年龄的改革目标缺失性别公平问题,通过剖析四起中外被退休案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告的平等诉求,以证明性别公平在此项改革目标中应列首位。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对女性、男性均可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制度性就业性别歧视,而学术界和决策层尚有人对此缺乏性别意识和性别歧视敏感度,因此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对法律进行性别影响评估,并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以确定甄别标准。建议决策者用“若非因性别会得到与异性相同的对待”准则检测退休年龄制度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条款。以避免改革方案沿袭歧视性规定而招致来自国内外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视法律及公共政策合理性、正义性的理论标准。社会性别理论使原本看上去正义的法律,经过性别分析就可能暴露出一些不正义、不公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性别意识和性别角度应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关键方法。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现有就业法律及政策,在制定和修改时应溶入社会性别意识。作为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也同样应有性别意识,应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良性的外部环境,达到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性别影响评估,发现其引导用人单位积极参加生育保险,消除户籍歧视有助于流动妇女就业。但忽视了男性和灵活就业女性的生育保险需求,生育津贴标准忽视了女性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基金构成中的国家义务缺位。建议立法机关创设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评估机制,以防出现此类性别意识缺失导致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悖的制度性就业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