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愈显其重要性。中国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和背离民族精神为代价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藏族作家的创作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背景成为藏族作家创作的大语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实现藏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等问题成为当代藏族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首要问题。藏族当代作家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学,又要在重建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既要面向全球化,又要增强本土认同。努力使当代藏族文学既借全球化话题和语境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又保持民族的审美经验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国家自我认同危机,而增进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功能。追求发展是中国的现…  相似文献   

4.
陆华 《江海学刊》2014,(3):38-41
正在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全球化影响日趋加深的今天,由于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以爱国主义为鲜明特征的国家伦理意识遭遇多重解构,其后果诚如樊浩先生所概括的,"国家的伦理聚合力和伦理认同感缺乏,国家认同中工具意识压倒伦理意识;诸社会群体的伦理同一性和伦理矛盾的化解缺乏具有某种终极意义和神圣性的精神基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缺乏必要而充分的伦理供给"①。因此,客观剖析国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认同的整合与分化角度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须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应首先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于民族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命运所系的是祖国.国家至高无上,国家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体现和幸福的源泉.在我们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只有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当前全球化进程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它冲击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和责任感;经济龙头作用弱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西方强权文化又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对此,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对其内容、途径、载体、方法等做出合乎时代发展的调整,以此来增强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欧洲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私法基础和文化传统是其付诸实践的基础,全球化浪潮和欧洲一体化、欧洲泛民族化现象,以及欧洲冲突法规则与实体法不足之现状则是其前进的动力和机遇.目前,欧洲一体化虽然面临困境,但民族问的差异性以及民族国家间不同利益诉求的长期存在才是其最大障碍.鉴于此,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欧洲认同,不失为推动欧洲民法法典化的理性选择.欧洲民法法典化的实践对我国民法法典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需要加强对爱国主体的民族情感的培养,把国家情感与民族情感结合起来;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把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统一起来;需要处理好与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国内建设与国际合作统一起来。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是国家情感与民族情感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行为,是国内建设与国际合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当前,“抵制外货”“网络愤青”谩骂并非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经济全球化时代倡导理性爱国,就是有成熟的心态,以一种外交性的、建设性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情怀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