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族研究》1984年第5期载有刘凤翥同志所撰之《契丹小字道宗哀册篆盖的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文。《解读》对我的释文提出了异议,也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就此,我也写些拙见,以与刘凤翥同志商榷。讨论的焦点是:怎样解释《道宗哀册》册盖篆文之首四语。  相似文献   

2.
由于辽庆陵契丹小字帝后哀册的出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我国学者王静如、罗福成和厉鼎煃等人为首,曾经掀起过研究契丹文字的一股热潮。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契丹文字资料的声价也水涨船高。刻有契丹文字的一砖一瓦都会引起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作伪者也乘机而入,例如在1936年第83号《书香》上发表的岛田好的《辽静安寺契丹文砖额》一文中所介绍的所谓辽中京静安寺遗址出土的契丹文砖额就是一件典型的伪造品。这块砖上的铭文拓本还曾在《辽的文化图谱》等书中著录过。  相似文献   

3.
我国研究契丹文字的先驱者王静如先生于1990年10月2日与世长辞了。总结一下王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对这位前辈学者的最好悼念。王先生前后共发表三篇研究契丹文字的文章,根据我对这三篇文章的理解,谈一下王先生在契丹文字研究方面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4.
契丹是公元4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It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请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契丹辽朝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胜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公元1125年,金灭辽。此后,契丹人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有辽一代200余年,契丹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往,民族史学者对辽代契丹人习俗文化的研究多显零散,不成系统,无法反映契丹人习俗文化的全貌。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庆先生等撰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辽宁民族出…  相似文献   

5.
孙伯君 《世界民族》2006,11(4):44-52
本文考证蒙古国肯特省契丹大字刻石上的文字为纪功铭文。由于国内外现存有确切可解读年号的契丹大字刻石非常罕见,因而此刻石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此刻石的发现过程,其次结合《辽史》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考察,最后对照汉字、女真字以及已经解读的契丹大字,对石上所刻文字进行了初步释读。  相似文献   

6.
孟克 《中国民族》2010,(4):61-62
民文图书,顾名思义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读者对象多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农牧民、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少数民族人口里面具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是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以蒙古族为例:全国蒙古族人口有580多万,但真正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大约只有300万人。  相似文献   

7.
略论仿汉文字陈丁昆我国许多民族文字的产生,或为自创,或是受外族文字影响而制。前者如:汉字、彝文、纳西东巴文等;后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了外国文字的影响而造,如回鹘文、藏文、傣文,另一类则脱胎于我国国内其它民族的文字,如八思巴文、契丹文、西夏文、方块...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唐朝的强大和民族政策的相对宽容,契丹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有很多契丹人成为唐王朝的属民。为了加强对契丹人的管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唐王朝对契丹人实行了设府置州、册封、赐姓以及和亲等一系列羁縻统治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发展,为契丹族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人有其特定的姓氏和名字,它反映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时代风尚和伦理道德等,是契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人建立辽朝政权后,开始采用汉名,甚至改为汉姓,说明中原汉族文化对契丹民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我国学术界已有人对契丹人姓名文化开始研究,但多是在辽朝时期,很少涉及辽亡后契丹人姓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迄今已知的契丹语“卯兔”的六种不同文字载体形式,包括两种汉字记音、三种契丹大字形式和一种契丹小字形式.通过对契丹文的文字学剖析,将其记录的契丹语音形式进行到位的构拟;再将这些契丹语的拟测结果置于阿尔泰语源学的广阔视野中加以检验,从而得出了契丹语“兔”的不同语音形式的各自语源地位.而这样的结果又可以对阿尔泰语源学的精微化,以及蒙古语族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它所建立的辽朝曾统治北部中国二百余年,大体上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在辽朝灭亡以后,契丹人逐渐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现在东北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 契丹族虽然从历史上消失了,然而契丹人的某些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却保留了下来。这里所介绍的只是表现在饮食方面的点滴而已。  相似文献   

12.
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辽政权,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碰撞下,契丹社会习俗中既留有本民族的特色,也蕴涵着中原农耕文明的文化内涵.婚姻关系作为契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契丹人的离婚与再嫁作为其婚姻关系的一种反映,对契丹女性的身心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契丹人的婚姻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蒙古文字的产生、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蒙古文字不但是蒙古语言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一种独辟蹊径的书法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结构、书写规则,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凝结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4.
回族这个以汉语为通用语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使用过一种拼音文字——"小儿锦"文字,虽然只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随后又因主客观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消退,但其仍然存在并被使用着.在海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儿锦文字应为我国在与中西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六合坚固大宅颂》、《智城碑》通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前期,今广西上林县所存的《六合坚固大宅颂》和《智城碑》,是壮族文人留下的最早的文字。二碑文字上承南北朝文字的粗放简朴,下现盛唐文字的绚丽,既道明了那时在汉族文化影响下壮族文人的文字风格,展示了壮族社会的发展图景,也反映了中原一呼、岭南一应关系的密迩。二碑僻于边远山隅,深藏峒中,艰于涉足,人知其碑而苦于不得全文;时日无情,文也漫漶,所以过去睹文而释者多没能窥其全豹。在覃圣敏、叶展新、周中坚、卢敏飞、覃仁信诸先生的不辞艰辛辨形认字粗得全文之后,作者以私意所得,诠释字句,用白话文进行通译,或对碑文的理解略得一助。  相似文献   

16.
契丹小字道宗哀册篆盖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小字道宗哀册篆盖是用篆体刻的,每行刻六个原字,共六行,三十六个原字。它是把组成单词的每个原字分开刻的。这就为后来的解读工作比其它契丹小字资料增加了两个麻烦:一为把篆体原字恢复为楷体原字的问题;二为把分开的原字组合成单词的问题。然后才能进行解读工作。因为契丹小字都是由一至七个不等的原字排列组合成的,所谓解读契丹小字实际上是解读每个单词。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契丹文字的学者在解读这块篆盖时,都是从排除上述的两个障碍入手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北方历史上,曾有一个扶摇而起后又神秘消失的民族——契丹。“契丹”的意思是“镔铁”,象征着这个民族的坚实性格。剽悍勇猛的契丹人耶律阿  相似文献   

18.
赐名赐姓是辽朝皇帝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政治手段,不仅具有拉拢之意,更是与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连。赐人以名贯穿辽朝发展始终,对象相对广泛,且各有侧重,大多赐予汉人契丹名,对契丹人赐予汉名或者赐字,其中寄意是赏赐的一项重要原则。辽朝皇帝赐予姓氏有萧姓和耶律国姓两种,赐人以姓始于辽太宗时期,辽圣宗统和年间以后,均是赐耶律国姓予汉族士人,是统治者应时局变动作出的抉择,同时也透视着汉族士人地位的升降、权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谷峤 《民族学刊》2021,12(8):111-119, 132
毡帐是游牧民族常用的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辽代皇帝四时捺钵、契丹平民游牧迁徙,多以毡帐为其居所。结合考古和文献材料,可因契丹毡帐的形制将其分为叠顶式、馒头式和穹顶直壁式三类;契丹毡帐的结构已颇为成熟,其框架由天窗、顶杆、围壁等构成,框架外部覆以布或毛毡;从布局上看,捺钵中的毡帐可分为环状布局和一列式布局两种形式,而普通牧民的毡帐布局则比较简易,更讲求分散性和实用性;辽国建立以后,尽管汉文化的传入对契丹人的居住形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毡帐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居住形式,终辽一代,鲜有变化。  相似文献   

20.
辽以释废,金因儒亡。元人的总结虽然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关于佛教在辽代的发展,耶律德光的作用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刘浦江指出:“菩萨堂的建立是辽朝佛教政策发生转折的一个标志……从此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开始为契丹族所接受,并渐渐在契丹社会中流行开来。”辽代的“拜山仪”即于木叶山祭天神地祗仪,为最高宗教仪式,自太宗将白衣观音像迁于木叶山庙,尊为家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