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讽刺,是鲁迅小说的特色.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鲁迅运用讽刺手法的显著特点,是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划时代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鲁迅积极参加了这场决定祖国命运的战斗.他在《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小说里,把讽刺作为武器,向腐朽、没落的旧世界进击.《孔乙己》是篇脍灸人口的小说.这篇小说塑造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这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孔乙己非常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革命作家都有自己的作品反映了知识分子问题。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小说相当生动。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各类人物,是现代文学史上所有写知识分子问题的小说家所无可比拟的。其中描绘先进知识分子形象的独具特色。下面试作具体的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催生新社会的革命运动相继发生。首先觉醒的革命知识分子树起了反封建的大旗,向封建统治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发出了勇猛的战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鲁迅小说(狂人口ic里的“狂人”、(药)里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新青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从此,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的战斗行列,投入了新文化战线上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在所向披靡的战斗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的旗手和主将。《新青年》杂志,是鲁迅五四时期向敌人冲锋陷阵的第一个思想阵地。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生活遭际和思想状态的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写成于二四、二五年。这时候,五四革命的浪潮已过去,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成员中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原来那“充满了革命的呼声和无情的剥露”群愤高涨的年月,已被沉闷阴冷的空气,一切都为颓唐、麻木、虚伪所替代。有不少原先的革命的战士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成了迷路的羔羊。就是鲁迅本人,在当时也有“成了散勇,布不了阵”的感觉,呼喊着“新的战友在哪里?”这几篇小说描写的正是当时这种犹如寂寞荒凉的古战场般的社会现实和在这环境中的现实人物。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二十年代革命低潮时期,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出路的“多余人”——傍徨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  相似文献   

6.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掀起了变革浪潮。“五·四”前夕,中国社会各阶层涌现出一个个投身变革的代表人物。特别在知识界,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围绕着“启蒙”与“救亡”的主题,传播民主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改造社会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加上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致使知识分子在这条改良社会的道路上,走向分歧,其中有的顺应历史潮流,严格剖析自己,敢于抛弃旧我,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了革命的旗手,如鲁迅;而有的却背负旧意识…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创作,大多收集在《呐喊》、《彷徨》集子里。鲁迅直接或间接地创作知识分子形象的文章颇多,尤其是正面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什么知识分子问题会引起鲁迅的深切关注,从而创作出寓意隽永的知识分子众生相呢?本文试图从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风波》里的赵七爷,是农村封建复辟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在张勋复辟丑剧中兴风作浪的复辟狂。《风波》对赵七爷阶级本质和反革命丑行的揭露,不仅有助于认识当时的阶级斗争,而且对我们观察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认识今天的“赵七爷”,也有重要的启示。阶级敌人的本性决不会改变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极不彻底的革命,“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然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他成就卓越的《呐喊》、《彷徨》两集小说、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宏深的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思想。鲁迅思想的宏深,在于他精研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求新声于异邦”①必欲“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②总是用批  相似文献   

11.
肖红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天才而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她是经过长期痛苦挣扎流浪后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她对社会的黑暗、阶级的剥削、民族的压迫,有深至切肤的体会。她又是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受到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影响,使她的小说创  相似文献   

12.
王富仁同志在他的《“呐喊”“彷徨”综论》和《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等文中①,将《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归结为具有反封建思想革命方面的成就。其中,他对鲁迅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便是从这样的角度作了总体性的评价的。他的基本观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伤逝》写于1952年10月,收入他的第二个小说集《访惶》,是作家笔下唯一反映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伤逝》通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赞扬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同时,又尖锐地剖析了他们自身的弱点。小说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它的形成,既有涓生和子君各自的思想局限,又有极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封建要求,在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过程中,同家庭和社会进行了坚决、果敢的斗争。当他们在…  相似文献   

14.
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战线的不朽丰碑,鲁迅的小说第一次真正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比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幸运的是,他深受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狂飙精神的激励。由于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由于当时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之共同战斗,因此,鲁迅描写半殖民地旧中国病态社会各阶级形形色色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夜,诗歌在文学革命的旗帜下,要算是革命军里的一支劲旅,是革命的急先锋。诗歌革命的结果,出现了富有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白话的自由形式的新诗。这次革命在手段上采取的是急进的方式,而不是渐进的方式。 在“五四”前夜,较早地对诗歌革命从理论上加以号召的是鲁迅,他于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这一充满革命精神的诗论,虽然当时无人响应,但却为中国新诗的诞生起了拓荒与催生的作用,给即将到来的“五四”前夕萌发的新诗运动做了思想与舆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鲁迅、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巨星.鲁迅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巨著《子夜》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两位大师以自己的创作,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他们对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色.伟大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气势,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文学.随着反对旧文学斗争的胜利,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创作实践上创造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任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一历史的开端,是以它的先驱者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成功为标志的.他的小说,从采用外国的良规到逐渐脱离其影响而彻底民族化,就在这“化”的过程中,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所塑造的形象,不仅是某一类主题和形象的高峰,而且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五四前后,个性解放的浪潮汹涌,婚姻自主,爱情自由成了青年和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的作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个诱人的主题.茅盾在一九二一年对四、五、六三个月的小说创作作了统计,在全部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写爱情、婚姻的就占了七十多  相似文献   

17.
在建党初期,即在党的“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这在当时党的文件、刊物和许多共产党人的言论中都有明确的表述。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的这个最初见解,一方面正确地否定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国革命运动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以为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便可一举完成中国革命的全部任务,这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是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当时中国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代.毛主席亲自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著名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使全国各地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进一步走向高潮,大革命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19.
近代的中国人民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践踏。墨面蓬蒿的人民用血与火的战斗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生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纵观寰宇、潜心西学、总结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反帝反封建的经验教训,力排“君主立宪”的众议,响亮地提出革命任务,“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冯自由:《革命逸  相似文献   

20.
论《红旗谱》的民族特色——重读梁斌同志的《红旗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同志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一九五八年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赢得了文艺批评界的普遍赞誉。这部优秀的作品,以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冀中平原上的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中刻划了一系列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揭示了这些革命的英雄人物在党的教育下逐渐成长的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素、流畅,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勿容置疑,《红旗谱》是一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作品。正如当时一些同志所指出的:“《红旗谱》是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