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助Panther&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揭示修辞问句所实施的两种言语行为提问和陈述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修辞问句言语行为实施的场景模型,发现了提问和陈述两种行为问具有转喻关系,即提问可以通过突显修辞问句场景模型内的任一部分来转喻陈述。同时,这种转喻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修辞问句的听话人能快速地解读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包括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天气预报,传递的多是推断性信息,但其表层结构却并非一定是推断性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天气预报用语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天气预报用语多是以"推断(reckon)"表"推断"的直接言语行为,而我国的用语里则存在大量用"陈述(state)"表"推断"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使用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维护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有意识地通过话语维护交际第三方(即自己人)以实现一定交际目的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内化于说话人心理层面的交际目的外化在言语层面的表征。与其它言语行为不同,维护言语行为涉及到三方交际,交际第三方与说话人关系亲疏有别,因此无论在场与否都间接地进入交际过程,说话人在对其实施维护时通常拥有较其它言语行为更高的意识突显性,因此比一般言语行为要复杂得多。大量语料证明,维护言语行为使得说话人与交际第三方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之中,包括三种心理分界,从而造成了该言语行为实施时呈现出的多样的意识突显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话语量、话题控制和礼貌用语三个方面论述了两性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用语特征,并从语用功能和文化属性二个层面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两性用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趋向于相互补充和混合,且更有助于交际。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言语交际是教和学的最基本形式.这种言语交际表现为师生之间反复交替进行的听和说.这样的听和说在心理语言学中称为言语理解和古语生成,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可以说对师生的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研究是教育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本人已先后撰文探讨了教学言语交际中言语理解的主要阶段(吴本虎,1993,1995).这里将探讨教学言语交际中言语生成时所经历的第一阶段:形成言语动机.在讨论教学言语交际中的官语动机之前,需要先简要介绍一下言语动机在言语生成过程,乃至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跨文化交际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交际是交际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非言语行为文化差异常常引起误解,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严重障碍之一.提高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意识,介绍目标语非言语行为方面的知识,比较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看经典原声电影等,是培养学生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向明友认为,言语交际行为与经济行为中的商品交换相似。本文拟从概念、构成、属性和质量要求四个方面说明言语交际中的话语与商品交换中的商品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以此证明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商品化的交换行为。  相似文献   

8.
文学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待深化,其宗旨就是搞清文学交际活动用语言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这些事。"劝导"的言语行为就是说话者试图说服和引导受话者做某事,它广泛存在于包括文学交际在内的人类交际的各个领域。与其他话语交际领域相比,文学话语中的劝导言语行为则一定是间接的,其间接性体现为必须通过"以美取悦"、"传情"、"告知"等的言语行为来实施和发挥效力,属于文学交际话语中的最高层次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言语行为。一切严肃的文学交际活动最终都要归结为劝导的言语行为,都要以劝导的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完成其介入现实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从而说明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因为把言语行为范畴的“合作”与社会行为范畴的“合作”混为一谈,所以造成对格赖斯合作原则的理解相当混乱。如果把“合作原则”理解为是言语交际者遵守社团交际规约,对交际目的和具体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共同磋商过程,合作原则就具有相当强的阐释功能。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和语言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通过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识别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合适条件来识别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等间接言语行为的4种识别方法。认为听话人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相容因素作为语言的感情信息载体 ,对促进沟通 ,融合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女性语言在选词用语 ,交谈话题中表现出较多的相容因素。认识和弘扬这种相容因素 ,对促进人际交往 ,提高语言文明程度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其同时 ,对女性语言相容因素的文化阐述 ,也是对女性语言社会化的进一步补充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综论仿拟辞格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20世纪中仿拟辞格由‘‘称说各异”到确认定名的过程,论述了修辞学界有关仿拟辞格与相近辞格及非辞格之间辨析的种种情况,并提出了关于辞格界定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言意之辩”,自先秦时期就已经分为两种观点:“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庄子主张“言不尽意”。认为“言”只是会“意”的工具;他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解决了“言”与“意”之间存在的矛盾。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对中国传统美学影响颇为深远,开启了传统美学对意境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阐释了伴随语境的概念,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言语例证,从情绪、关系、体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探讨其对红楼言语产生的影响,及其与言语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揭示了伴随语境等因素对言语交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蒙古语多方言语音识别及共享识别模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语音输入方式准确识别蒙古语主要方言 ,并为其建立共享识别模型 ,对实现方言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及语音识别技术的实用化具有实际意义。针对蒙古语多方言的语音特点 ,可以采取独立的或者共享识别模型进行识别。本文介绍的抽出初步模型和建立共享模型的方法 ,简便易行 ,但识别精度有待提高。文中探索了通过借用数据量和质较完备的语言的语音数据提高识别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英汉口语中有一种较为常用但尚未列入修辞行列的语言手段——我们且称之为返实并试图为其立格。返实格具有比较固定的否定──肯定句式,其立格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及概念间客观存在的蕴涵关系和语言本身具有的区别特征,心理基础是人们对准确意义的共识和对言语交际可接受性的期待。同时,本文也考察了返实格的分类,并与相近辞格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言意之辩,深刻地触及到了文艺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庄子“言”、“意”关系与“虚静”说结合可以与“言”、“象”、“意”贯通,并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庄子“言”与“意”的关系及特点,阐释了庄子言意之辩深刻触及到文学语言根本特性的原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市场供求关系与话语交际中言语配置相似性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发话人的言语供给与受话人的话语需求之间存在一个补偿条件的问题,而且,只有在均衡补偿条件下,发话人的话语投入与受话人的言语需求才能实现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对一些英语电影对白的分析,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