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状况项目,有助于直接精准地识别空巢老人。根据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和空巢老人基本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城乡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各省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均有所提升;2020年空巢老人规模近1.5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772万人;高龄、女性老年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独居空巢形势;独居空巢老人近七成处于丧偶状态,近一成仍未婚;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为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和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独居空巢老人中接受保姆照料的比例较低,即使失能也仅不到两成接受保姆照料。应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空巢尤其是高龄空巢问题应对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2.
韩枫 《西北人口》2017,(1):77-84
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从双向代际支持的角度详细对比分析城乡空巢老人代际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多,农村空巢老人则更依赖子女经济支持;城镇空巢老人的子女与其日常沟通更为紧密;子女对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相对较少,目前主要还是靠空巢老人自己和配偶。  相似文献   

3.
受社会变迁与个体生命周期风险累积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脆弱性日益凸显,进而影响其养老策略的实施。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是保障其福祉的关键所在。文章使用2015、2018和2021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追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脆弱性与养老策略现状、动态变化趋势,并采用面板多项Logit模型检验了养老脆弱性变动对养老策略调整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脆弱性随着年龄增长缓慢提高,家庭养老仍是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策略;随着年龄的推移和养老脆弱性的上升,农村空巢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或平衡型养老策略。基于此,文章认为应推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供给的多元化,着重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增强养老服务供给的多阶段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人口的异地流动,现代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导致“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人”随之产生。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面临如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现有社会条件下,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因此探索出一条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区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可以为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自助养老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农村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目前正面临生活和养老困境,急需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潼南县Z村58位农村空巢老人的实地调查,采用系统分析法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及面临的养老困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农村空巢老人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其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子女供给和务农收入所得,总体经济供养水平偏低,生活来源稳定性较差。同时,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状况不佳,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照料,而目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十分匮乏。为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广东城镇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状况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巢”正日益成为城镇老人主流的居家养老方式,广东城镇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一半。虽然广东城镇空巢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比较高,但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少。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适应广大城镇空巢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化解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以提高其养老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姚引妹 《人口研究》2006,30(6):38-46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浙江农村空巢家庭类型及成因的分析,比较了农村空巢家庭与传统同已婚子女一起生活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差异,认为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质量不仅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平,也低于传统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并对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足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龄老人是一个对照料需求更高的群体,目前,高龄老人的照料完全满足感并不高。在居家养老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龄老人的照料资源仍然集中在家庭内部,他们对社会服务的利用率极低;高龄老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所在城乡以及照料者类别及其意愿对照料满足感的影响较大。政府及社会在提升高龄老人照料满足感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居家养老服务,关注贫困、认知能力差和空巢高龄老人群体,重视家庭代际和谐建设,加快专业社工队伍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老龄化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中国"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空巢"家庭老人增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已是当前和今后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4年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种种生存危机。切实解决好对"空巢"老人的照料,妥善安排好"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构筑社会网络的支持系统,不仅是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传新 《西北人口》2008,29(3):95-100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空巢老人”的国家支持系统、社区支持系统、社团组织支持系统及个人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空巢老人”是人口转型、经济发展、代际关系变化等诸因素合力的结果,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保证这部分老年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1.
以家庭周期理论为基础的“空巢家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燕 《西北人口》2008,29(5):124-128
国内存在着四种空巢家庭的界定,这四种界定各不相同。分析比较发现:第一种空巢家庭的界定过于宽泛;第二种空巢家庭的界定建立在空巢比喻义的基础上因而不够严谨和科学:第三种和第四种空巢家庭界定存在区别的根源在于对家庭生命周期中空巢期的认识不同。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界定和划分.更清楚地界定了空巢期。在空巢期基础上界定出的空巢家庭可被理解为“那些子女离开起源家庭、父母仍共同居住的夫妇家庭”。清晰界定空巢家庭之后,就可以更好地区分空巢家庭与丁克家庭、独居家庭。  相似文献   

12.
厦门市城区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封婷  陈茗 《南方人口》2008,23(2):37-43
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应当区分不同居住类型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厦门市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上低于非空巢老人,而夫妇二人家庭的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与非空巢老年人群体并无显著差异:另外单身户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住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远低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人口,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父母将渐次跨入老龄行列,现实的养老困境和养老风险正在迫近第一代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家庭,中国即将迎来独子养老时代。其中,独生子女空巢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养老问题,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残缺家庭。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所集中论述的问题做出评述,并就所关心的有关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家庭空巢风险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金洪 《西北人口》2006,(5):17-20,24
在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空巢现象,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提前进入空巢期,并使空巢期延长,增加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和心理健康风险。本文对独生子女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特征及其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化解独生子女家庭空巢风险及其危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13,(6):111-116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而在城乡愈益增多的“空巢老人”,是新时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在生活上存在着物质、生理、精神、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实现道路上的严峻挑战,已为政府、社会广泛关注。文章立足于实证调查资料,在对贵州“空巢老人”的现状特点概括基础上,从经济供养、医疗卫生、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方面对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旨在使贵州“空巢老人”生活问题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Between 1880 and 2000, the percentage of married men 60 and older living only with their wives in empty nest households rose from 19 percent to 78 percent. Data drawn from the US census show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is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30‐year period from 1940 to 1970, bookended by moderate increases between 1880 and 1940 and very modest increases after 1970. Two literatures have presented demographic, cultural, and economic explanations for the decline in elderly co‐residence with their children, but none adequately accounts for a sharp change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Both aggregate comparison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elderly men suggest that economic advances for all age groups in the critical 30‐year period, along with trends in fertility and immigration, best explain the three‐stage shift that made the empty nest the dominant household form for older men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广东省家庭户的规模和结构变化 ,以及广东家庭生命周期的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等六个阶段的新特点。这些变化和特点将对广东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