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历史系副教授行龙所著《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0万零3千字。本书第一次从社会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人口史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分七章:人口数量的演变;过剩人口问题;人口分布及其流迁;人口城市化;人口诸种构成;近代人口思想述评;历史的延续。作者努力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将人口问题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并将人口问题和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分析论证中,作者还注意吸收人口学、社会学、社会史、经济史、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的对中国近代人口问题作了探讨。其中关于近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过剩人口的特点与影响,社会动乱与人口过剩的关系,中国近代人口城市化的特点与模式等问题,都是作者首次提出。它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从另一个视角加深了人们对半殖民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鸦片对近代中自人口生产的双重影响,即:鸦片一方面对近代中国人口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近代中国人口的素质,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不仅是国家近代化的重要课题和指标,也是现代化过程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从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角度探索国家现代化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中的焦点,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本文拟从历史及中西对比的角度,考析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的关系,阐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过剩人口则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过剩人口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它的存在形式作一论述,以期继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一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特点所谓“过剩人口刀,并不单指人口数量的多寡,它只是一种相对于一定生产条件而言的“过剩”人口,即一种相对的过剩人口。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绝对”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5.
近代历史进化论是贯穿中国近代哲学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前最进步的历史理论,它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掘一些历史资料并参据海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探讨了中国近代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家族与世代。作者认为,清代人口婚姻率高于民国时期,近代人口的家在规模呈递降趋势,家族人口的平均世代间隔为30-35年。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对外赔款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华野蛮掠夺的结果。它对近代中国领土、行政、海关、财政、教育等主权,都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它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也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对外商务赔款初探潘家德赔款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后,强加给中国人民身上的。近代中国对外赔款的内容极为广泛,除了战争赔款而外,还有教案赔款、商务赔款等。中国近代的赔款对于中外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曾...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是适应文化转型的产物,它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三个历史阶段。同时,它也是推进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史学界,一些同志错误地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沉沦的历史。本文认为,随着近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生产力基础;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开始了由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向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渡。上述的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进步,它表明,近代中国历史并不是沉沦的历史,而是一部积极的、充满主动进取精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的人口问题举世瞩目,但要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代,而应该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与当代人口问题关系最密切、对其影响最大的阶段应该是近代,即19世纪中叶至本世纪40年代期间.这不仅是因为当代的人口是从那一阶段发展下来的,而且是由于那一阶段的人口问题有与以往不同的很大特点,又直接影响到当代。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昨天和前夜。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前溯百年的历史状态,是黑暗的前夜;毛泽东、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则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昨天状态,与今日的“新时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近平“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的必然逻辑,推动这一主要矛盾不断演化的是中国人民持续百年的不屈抗争、流血革命、艰苦创业、不懈奋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习近平“新时代”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从屈辱、奋斗、站立、富裕到强盛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一历史画卷还要继续向前展开,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将为世界作出更大、更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其在演变过程中所展示的某些特殊性堪称有目共睹。但这些特殊性是怎样产生的?它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我们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体系时应当注意到的问题。只有弄清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才能克服那种以想象中的独立资本主义社会为模式来衡量和苛责真实的中国近代史的倾向。那么,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历史的沉沦还是时代的进步这类并不复杂而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或可迎刃而解。任何事物的特殊性总是相对于事物的一般性或普遍性而言。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无非是学术界以近代以前我国的一般发展过程和当时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一般发展过程为参照物而  相似文献   

14.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加速,同时受实业救国思潮和清朝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城市经济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与原先因战乱涌入城市而呈现潮汐形态的人口升降不同,这一时期进入城市谋生的人口表现为持续增长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当时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远不及实际需求。严酷的现实,使得很多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很难在城市安家或长期立足,因而只得辗转于城乡之间、彷徨失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相似文献   

16.
1840年发生在中英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欺凌、蹂躏的历史开端。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同时中国各族人民也相继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历史证明,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所在。本文拟探讨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的发展历程,以便从中吸取教益。  相似文献   

17.
略论近代时期山西农村的人口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山西农村的人口变动,在整个近代中国农村,特别是在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反映近代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一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及其表现进入近代时期,山西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山西农村人口①发生了很大变动。首先表现为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发生急剧变化。先看人口数量的变动。近代前期,即1840年<道光二十年>至1877年<光绪三年>,因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史上的进化史观,是近代中国历史哲学发展的主流,是近代中国进步历史观的基本形态。它在古典进化史观的基础上由龚自珍魏源开其端绪,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正式建立,章太炎孙中山等革命派加以发展。进化史观伴随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动而不断演进,贯穿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始终。它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说,它是后来新历史观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从实践上说,它是指导近代中国的进步力量变革现实救国自强的实践运动的理论依据。以往我们比较注意一般的进化论,对进化史观则有些冷落,缺少专门的研究,这与进化史观的历史作用显然不相称。本文试图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方式的图书馆的影响之下,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之下,在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和从西方移植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虽然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与资产阶级的局限,近代图书馆还不可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它在普及文化、社会启蒙、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以及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京师同文馆在当时尽管是被动开放,但它率先将近代科技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历史启蒙意义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