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广平在《鲁迅年谱的经过》(见《宇宙风乙刊》第三十九期,一九四○年九月出版)一文中曾说:《鲁迅年谱》是“三个人执笔,许先生总其成”。她引用了许寿裳给她的一封信:“年谱第一段(自一岁至二十八岁即至一九○九年)已由岂明兄[按:即周作人]编来,……第二段(一九○九一一九二二)[按:“二二”疑为“二五”]由裳动手,……至于民十五(一九二六—一九三六)至逝世十年间,则请弟代续,将来署名仍用裳名可也。”就是说,《年谱》中一九二六—一九三六年部分,许寿裳请许广平执笔。这部分也的确为许广平所写。许广平在文中曾提及许寿裳把《年谱》的第一、二两部分寄给她看,并把这两部分  相似文献   

2.
《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记云:“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谷非是胡风的笔名,而陈友山就是早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六日《鲁迅日记》中出现过的“冰山”,也就是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同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一人为两人,其实应将陈友生名,归合于“冰山”名下。冰山,原名彭炳盛(1910—1968)湖南荣陵人,三十年代曾用笔名冰山、柏山、侯干城、苏生等。一九五二年由部队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翻开二十卷本《鲁迅全集》或《鲁迅书简》时,仿佛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见到了许广平同志深印着的指纹和遗留下的汗斑,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十年前为保卫鲁迅遗产——鲁迅书信手稿而含愤死去的许广平同志。从而使我联想起许广平同志在整理鲁迅遗产工作中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许广平(1898——1968),自号景宋,广东番禺人。早在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弃家出走,于1917年到北京、天津求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负着改革这“黑色的染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以来,鲁迅曾多次被利用,被曲解,被神化,被涂上种种油彩。其结果,是人们对鲁迅的真实面目越来越看不清楚。连最熟悉鲁迅的鲁迅夫人许广平也懵过,以致曾写出把鲁迅与毛泽东生拉活扯连在一起的文章《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鲁迅》,说什么“鲁迅的心,向往着毛主席,跟随着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鲁迅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①可见,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即使是在纪念他的时候,也要如此。那么,怎样才算是“科学理性地看待”? 一、绝不否定鲁迅。此说法不是先入为主的轻率盲从的说法,而是符合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5.
《子夜》,正如五十年前瞿秋自在《〈子夜〉和国货年》中所指出的,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国货年》则是瞿秋白和鲁迅合作的一篇评论《子夜》的文章。瞿秋白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日写就本文,经鲁迅修改后,请人誊抄,署上自己的笔名“乐雯”,发表于同年四月二日和三日《申报·自由谈》。在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十四篇杂文中,十二篇都经鲁迅收入自己的杂文集中,而《〈子夜〉和国货年》  相似文献   

6.
刘雨 《齐鲁学刊》2003,(1):33-3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命名的同题散文 ,记写的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行为 ,而是表达了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对那些无聊的看客 ,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无戏可看 ,而对那些饮过自己血的人们的无情的“打杀” ,鲁迅则表现出“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绝望。这种充满矛盾与绝望的复仇欲望 ,正是鲁迅当时的精神痛苦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两地书》是鲁迅1932——1933年编校的与许广平的“通信集”,这本书记录着他们“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的思想和生活片断。过去,大都以为《两地书》即是鲁迅与许广平原信的编集;近年来从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中,得见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稿,经与《两地书》中收录的书信对照,发现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或是手稿中有整段整段文字未录入《两地书》中去,或是《两地书》较手稿有新的增补,或是人名的隐去和事件详略的裁剪,等等,真是别有洞天。其取舍增补过程无疑是鲁迅进行的一项新的创造性的劳动,是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和鲁迅后期杂文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8.
东北鲁迅学会主办《鲁迅学刊》1981年第二期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特刊”,已于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夕的九月一日出版,篇幅比第一期增加一倍。这一期里刊登了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以“独应”笔名发表的佚文四篇,同时发表了发现这四篇佚文的彭定安、马蹄疾的对这四篇佚文的长篇考证文章。本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全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唐弢同志给本刊编者的信和黄源、李何林同志为本刊写的特约稿《在鲁迅身边》和《从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伟大的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噩耗传来,举世致哀。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哀悼文章,深情缅怀鲁迅先生光辉战斗的一生。阿累的《一面》,就是当时许多悼念文章中杰出的一篇。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出版的《中流》半月刊一卷五期上。 《一面》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一九三二年秋某日作者在内山书店遇见鲁迅并接受鲁迅赠书的动人情景。热情地赞颂了“伟大的人民公仆”鲁迅先生站在前进行列的最前面,同情、帮助劳苦大众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和关怀、激励劳苦大众起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1944年,上海被日寇占领期间,范泉主编的《文艺春秋丛刊》在敌伪的缝隙中呱呱坠地。 《文艺春秋丛刊》第一辑《两年》1944年10月出版。在《两年》里,范泉遵照许广平的指示,用“本刊”的名义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周年》的文章,展开了保卫鲁迅先生遗书遗物的斗  相似文献   

11.
浙江的鲁迅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不仅有一批浙籍作家与鲁迅创作同步,及时地关注和评论鲁迅的作品,而且论述也大多准确,为鲁迅研究开了良好的风气。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于1921年5月《新青年》第9卷第1号上发表不到三个月,桐乡的沈雁冰即在当年8月10出版的《小说月报》上以朗损的笔名发表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正确地指出“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特别指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日记》1935年1月7日记云:“得俊闻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过了三个多月的十月22日又记云:“午得王弢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这是两个人所赠呢?还是同一个人所赠呢?《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作了索引,判作为两个人。其实俊闻是王弢的笔名。《鲁迅日记》中先后两次所记收到的两本《幽僻的陈庄》,现在均完好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1935年1月7日收到的那一本,是俊闻于1934年12月31日题字寄发的,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二五年三月,北洋军阀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倒行逆施,北京的上空暂时笼罩着浓重的乌云。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学生的许广平向她敬爱的老师鲁迅先生写信请教,向他陈述“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请求鲁迅给她以“真切的明白的指引”。鲁迅当天就热情地给许广平写了回信。“两地书”就这样开始了。在当时不少的青年学生中,尽管有可贵的革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著作中 ,再没有比《野草》引起当时和后世的那么多人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了。仅就文体而言 ,鲁迅本人有过只言片语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后人有的从大散文观念出发 ,将《野草》列入散文〔1〕。有的虽然在总体上承认是散文诗集 ,但认为“探索当然也就是创新。同时也会带来不利因素 (如不定型、不稳定性 ) ,也是自然的”〔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野草》虽不是篇篇为散文诗 ,但除了《我的失恋》是新体自由诗、《风筝》接近散文外 ,其余包括序言在内的 2 2篇作品 ,都可说是地道的散文诗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方面探索不仅不能否定它…  相似文献   

16.
论梁实秋小品散文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实秋的小品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没有鲁迅的冷峻,决非匕首与投枪;而是沿袭了周作人的冲淡、平和,形成了雅致、闲适的风格。尽管这些作品曾不合时宜,被称为脱离社会、回避政治的“有闲”产物,然而,随着时代氛围的改变,随着宽松环境的产生,它抖去了蒙在身上的历史尘埃,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小品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40年他应刘英士之邀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关于鲁迅的研究工作,到今天已经是被称做“鲁迅学”的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推溯起来,应该很早。如果数典而不忘其祖,那么,在鲁迅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它就发生了罢。早在一九一九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他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从而又“一发而不可收”地发表了大量作品的一年之后,吴虞先生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上的《吃人与礼教》一文,能不能算是它的“不祧之祖”呢?我看是可以的。 到了一九二四年以后,报刊上涉及到鲁迅和评论他的文章就逐渐增多起来(?)延至(?)十年  相似文献   

18.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一时的那些日子里,在一些报刊上出现过一个南哨的笔名。这个南哨颇为活跃,连篇累牍地发表文艺评论文章,又有创作实践,出版过《牛田洋》一类的长篇小说,不说名噪一时,也甚令人注目。这个南哨在一系列文艺评论文章中,相当系统地反复地宣传过林彪、“四人帮”的许多文艺谬论,并在某些方面还颇有创造发明。择其要者来说:一日“从路线出发”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六首新诗。关于这些诗,作者自己后来有过说明:“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这与《呐喊》的创作动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鲁迅写这几首新诗。为的是“呐喊”几声,  相似文献   

20.
此题不确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二期(总六期)所载王尧东同志所注鲁迅致许广平三封书信和谢德铣等注鲁迅致许寿裳的书信,总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似乎不妥。鲁迅致许寿裳的,可以标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鲁迅致许广平的三封信,注释者在注文里已注明辑录自《鲁迅手稿全集》,而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