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中的新课题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共产党人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 ,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破解的一个新课题。首先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意识新觉醒的必然结果。执政党意识是指执政党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执政党这个前提和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党执政以后 ,其执政意识较长时间仍在停留在非执政党阶段。党的十六大科学地判断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明确指出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在社会阶层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其恰当有效的角色,这种角色实现的前提应当是执政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建国初三十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实现自身历史方位的转变中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进行了制度塑造;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在社会阶层剧烈自发分化与重组的激流中,党的社会整合又因其自身的历史方位转变滞后而陷入被动局面。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郑重提出了自身历史方位的转变问题,开始主动探寻自身历史方位转变与社会阶层结构整合相互联动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韩振峰 《学术论坛》2013,36(4):39-42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执政党建设尤其是执政党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提升到全党"务必"保持的党的优良作风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党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对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列宁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与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蒯正明  王玉 《学术论坛》2012,35(12):24-28
列宁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主要包括:共产党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武装,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努力提高党员、干部质量,保持组织的纯洁性;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深化研究列宁上述思想,梳理其为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纯洁性的主要举措,对于今天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权威是执政党本质力量的体现,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从多个层级和维度维护和巩固执政党权威: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夯实执政党权威的物质基础;不断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维护执政党权威的思想基础;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党权威的群众基础;注重社会公平建设,扩大执政党权威的社会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党权威的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纯洁性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加强党的思想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和反腐倡廉建设采取了积极举措。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而言,不仅要分门别类地加强党的思想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和反腐倡廉的建设,更要在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实现将从严治党、党内民主建设、群众监督与制度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王磊  沈萍 《南方论刊》2012,(3):46-49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是准确把握党所处历史方位、自身所处地位、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必然结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基本思路,着重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完善各项机制建设方面入手推进基层组织的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政治整合机制构建具有“和谐”价值取向以及高度的制度化、开放性、公平性等“现代”特征。构建执政党政治整合机制,可通过执政党自身历史方位转变机制、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培育机制、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动,创设政党与社会上下互动、内外沟通的系统化机制,推动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相似文献   

9.
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与党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平 《中州学刊》2004,2(1):55-57
工人阶级政党,必须自觉地科学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更好地发挥党的角色功能,并自觉地实现党的角色的适时转换.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战功并出色地发挥了革命党的角色功能;建设时期,在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日益成为比较成熟的、大有作为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0.
一、执政环境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时代在发展,世情在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正悄然发生着显著改变。研究和把握党的执政环境,改善党执政的客观环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执政环境是指执政党执政时期所处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是决定着执政党生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革命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纯洁性文本论述上。汲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的历史经验,对现阶段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就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所处的环境、地位、特点及肩负的任务 ,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政党与法制、法治与人治等关系入手 ,阐述了政党的执政风险、执政理念、执政手段、执政绩效、价值取向等。这对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国内社会历史背景下,列宁领导俄共(布)在马恩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指引下,形成了列宁独特的执政党建设思想。虽然所处的时期世代背景有所不同,但列宁的执政党建设思想仍旧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为主题,探讨与其思想纯洁性相关的问题。以"探本求源"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内涵及其界定做了简要的概述,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建设、中国共产党对其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进一步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的现代性境遇进行了讨论。让广大党政干部实践群众路线,并全面开展反腐治理,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在保持纯洁性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及领导人的警醒意识,推动党高度重视纯洁性建设。在这一时期,党提出了一些加强纯洁性建设的有效举措:重视理论学习,公开建党、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严肃城市接收中的纪律性,倡导"两个务必"等。这一历史启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警醒意识始终重视纯洁性建设,牢记"两个务必",发挥群众作用并始终把群众视为判断纯洁性高低的考官。  相似文献   

16.
自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启蒙和建设的复杂性,使得中国向西方学习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圆圈”式的发展进程。回顾和探讨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进程,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发展趋势,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世纪新时期,关于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命题的提出,表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的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的重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民主建设,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理论内涵的重要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学概念的提出,符合这一学科发展的现实和方向,拓展了视野,有助于推动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8.
田旭明 《学术论坛》2013,36(1):21-24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并就如何弘扬清正廉洁精神,建设廉洁政治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优良传统的时代弘扬;是共产党人坚守精神追求的内在诉求;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精神动力;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明镜。自觉弘扬清正廉洁精神,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典型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9.
在布尔什维克执政后,列宁根据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强调要相信和依靠群众,把密切联系群众看做是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的源泉,并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看成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目的。而密切联系群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无论所处的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变,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决不能丢。我们只有按照马列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自觉地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才能使我们党成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20.
摘要:每个社会生存的价值体系都有完备的道德核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时代价值体现的杨善洲精神,在带给人们久违的心灵冲击和感动之时,也把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展示出来,使我们今天在谈及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严肃话题时,能从杨善洲精神中看到、悟到执政党安身立命的精神象征。无疑,这种精神象征就是执政党的政治承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