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妇女参政的法规政策,并采取积极行动,推动全国人大女代表、各级女干部、村委会女委员和女村主任的比例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中国妇女在政治参与领域的实践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推动妇女参政的法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女干部正职少、比例低;女干部尤其基层妇女骨干的培训工作尚显薄弱;公民社会建设滞后,民间妇女组织发展面临诸多阻力;对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为例,以参与式培训的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提出在女村官能力建设中有效运用参与式培训方式的建议。即:培训者需深刻领会参与式培训的内涵;培训内容和形式要立足女村官的群体特点;在培训中做到“三个结合”提高培训效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0份问卷的分析研究,表明民主党派女党员具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但目前中国妇女参政的总体水平偏低;重男轻女的传统偏见是影响女性参政的首要因素;女性主动参政的意识较弱;女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和落实之间仍有差距;女性特殊劳动是影响妇女参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参加选派过程与原因,参政中的性别优势、公众态度、面临困难及需求等内容对z市高新区女大学生村官进行个案访谈。分析发现女大学生村官参政意识、性别意识均有提高,群众基础良好,生活及后续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社会网络对于农村妇女干部职务升迁的影响效用,以广东省316位村两委女干部为抽样样本,分析了人力资本、先赋因素、初始地位、政治资本、社会网络资源和实际使用的社会资本各项自变量对女村干现任职务级别的影响,以及这些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与职业提升之间存在着因果效应;社会网络的质比量更具重要意义;教育程度、年龄、党员身份、家庭背景等因素不仅对女村干职职务升迁有着程度不一的影响,也会对女村干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本状况产生作用。在推进农村妇女参政中,应正视社会网络对提升参政机会和层级的积极作用;同时警惕社会网络对女村干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治理动机、工具、治理绩效三个层面对江苏省S市男女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治理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显示,较之男性大学生村官,女大学生村官在发挥其独特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乡村治理能力优势的同时,也同样遭遇到当代女性参政所面临的结构不合理、晋升渠道狭窄、职务性别化、参与村级事务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等问题.择业动机认知偏差、社会资本存量较少以及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是导致女大学生村官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只有从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入手,才能切实提高女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村官介入农村"三留守"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性别优势、知识储备优势、年龄优势等,但同时也受传统性别偏见、基层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大学生村官介入农村"三留守"问题应注意"扬长避短",拓宽介入途径,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角色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自中共中央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女大学生村官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群体活跃在新农村建设中。对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妇女的访谈调查显示,受女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由传统的缺席逐渐转向共同的参与与成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女参政:问题、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妇女参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参政人数少、高层少、实职少等问题。其成因主要是妇女整体素质偏低、就业状况和家庭角色制约以及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制度不尽完善。因此,要推进我国妇女的参政议政,就必须加大对妇女的教育培训和就业的力度,完善选拔和培养女干部的组织制度,增补保障妇女参政的"配客制"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有诸多堪忧之处,这是由种种不同的参政阻力造成的。要改善这种状况并消除阻力,必须建立现代干部民主体制,加大培养女干部的力度,改善参政环境;妇女必须树立现代干部理念,提高自身的参政能力与参政素质,创造从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我国实现妇女解放、社会平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女干部是衡量妇女参政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作用。近年来,女干部贯彻男女平等国家政策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女干部具有性别意识优势、基层女干部队伍数量优势,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优势。我国女干部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还有阻碍因素,女干部推动男女平等方面的主动意识不足、还未落实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在推动男女平等方面开展活动不多等。因此提出增强女干部推动男女平等的主动意识,引导其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践行于男女平等协同共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安徽省9个县512名大学生村官发展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政治理想和职业理想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理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流理想积极健康;大学生村官理想因性别、学历、专业类型不同存在差异;大学生村官理想受工作年限和工作所在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省内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现实意义以及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大学生"村官"应首先从自身入手,积极转变观念,提升才干,同时当地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任用、管理和选拔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有不少妇女投身革命运动,民国的成立,唤起了妇女的政治热情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妇女解放运动迅速朝要求参政的方向发展。受此影响,这一时期创办了一些以争取女子参政权利为主旨的妇女报刊,其中最主要的是《神州女报》。《神州女报》一方面力辩妇女应当参政,另一方面则回到妇女自身,来谈妇女如何才能获得参政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面鲜亮的旗帜。开展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机制,是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长期开展。  相似文献   

16.
启示     
我刊2013年8期“培训部”栏目86-88页文章《参与式培训在少数民族地区女村官能力建设中的有效运用--基于对“启璞计划”广西村“两委”女干部群体特点的分析》一文,作者雷文艳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特此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妇女参政议政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在参政议政的内容上表现出对自身发展状况的充分关注;在参政格局上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大量的女劳模登上基层领导岗位,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女干部的心理素质是指反映在女干部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点,是非权力影响的构成因素,是实现领导功能的基本条件.女干部的心理素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社会实践中学习锻炼而成的;不是在当领导者时就完全具备了的,而是在当领导者之后,在领导活动中一步步形成、完善、提高的.女干部的心理活动不仅有受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被动的一面,而且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主动的一面.女干部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搞好自我心理调节,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战略。大学生"村官"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分析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当"村官"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大学生当"村官"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环境,因势利导,同时也要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在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中,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女干部脱颖而出,使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市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共有3名女领导干部,达到了省委规划要求;市直机关处级女干部由原来的17名增加到37名,增加了117.6%.其中,有6名担任部门正职,占同级干部的9%.12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从11名增加到16名,增加了36.4%;对省委规划要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的指标,我市已提前三年完成.在全市女干部队伍的数量、结构等发生根本变化的新情况面前,我们逐步调整工作重点,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第一,在女干部的选拔方式上,从以往的突击性向常规性转变.第二,在女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上,从求数量向重质量方面转变.实现“两个转变”,对于维护、提高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