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存哲 《公关世界》2016,(16):116-119
记得在孩提时,最大的快乐就是攒上几毛钱,买一本小人书。几个小孩凑在一起看上一天,甚至忘记吃饭,一口气把它翻完。里面的故事固然精彩,但配图才是我的真爱,有好几本小人书至今还珍藏在我身边。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小人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相似文献   

2.
王家龙 《职业》2001,(2):44-46
作为在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扮演大民妈的人艺著名女演员徐秀林现实生活中的老伴,王家龙先生在其五十年的收藏生活中也有精彩的演出—— 从童年、青年直至花甲之年,我倾注大半生的精力在学业与工作之余,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远离功利,发掘属于自己的一份乐趣,培植精神家园的绿荫——收藏连环画小人书。 记得我将一本《是谁犯了罪?》的小人书稍作改动,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得了冠军和一座普希金石膏像 50年代初,共和国百废待兴,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便迈出了课外求知的脚步,从街头租书摊到书店少儿柜台,我窥见到了一个五…  相似文献   

3.
小人书时代     
惠林菊 《当代老年》2007,(12):25-25
小人书几乎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少年时代唯一的精神享受。 放学之后,我躲在墙角,痴迷地看着一本名叫《鸡毛信》的小人书,小伙伴的喧闹声渐渐退到脑后去了,周围一片空白。我的注意力完全被西北黄土高坡上那个放羊娃的一举一动牵引着,忘记了书外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4.
我上初中时,父母的关系紧张起来.性格刚烈的母亲晚上常常离家出去,父亲把她找回后,总要不断地发誓、哀求、许诺,一直折腾到天亮.有一晚我半夜醒来,忽然看见床前坐着一个黑影、一惊之下,才发现是父亲在默默垂泪.长叹一声后,父亲抚着我的头说:"如果不是为了你,这日子我真不想过下去了."  相似文献   

5.
风云 《老人世界》2013,(4):12-14
张洪军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从小就喜欢收藏。他上小学时,文化娱乐生活相当贫乏,没有电视、电影,更没有现在发达的网络,小人书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张洪军很痴迷小人书,他不但会认真保存自己购买的每一本小人书,还会把别的孩子看腻的小人书低价买回来分成系列保存。  相似文献   

6.
爱的三部曲     
莫纯清 《老年人》2006,(7):41-41
《老年人》杂志就像一位老朋友,陪伴在父亲身旁好几年了。每期杂志一到,父亲便会放下手上其他的事,拿上笔,戴上老花镜,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为此,母亲多次笑着嗔怪父亲把杂志看得比她还重要。翻开父亲读过的杂志,每一本都有他圈圈点点的痕迹,那些批注都是父亲留下的心得体会。如果哪一期杂志来得迟了,父亲就会时时念叨。父亲对《老年人》杂志的热爱也影响了我。订杂志时留的是我的地址,每月都由我把杂志带回娘家,所以,我也就先睹为快了。这样《,老年人》杂志成了我和父亲共同的朋友。一个星期天,我领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去看望父母,并带上了刚…  相似文献   

7.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8.
章人英 《社会学》2001,(3):60-60,F003
20世纪最后一个秋末,厦门大学教授应锦襄女士因事赴美,取道上海,枉驾过访,以其先德应成一先生遗著《中国书法探源》一书见贻。该书前页有锦襄女士手写《我父亲,他是一本大书》代序,文字亲切,意境深远。成一先生谢世已近二十载,睹物如睹人,读了这篇代序,对这位老一辈的社会学家,更平添一番倾怀之情。  相似文献   

9.
人的每一个表达都有一个中心的诉求.就像人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意思一样,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必然有一种明确的表达.比如相传欧阳询创制的"九宫格"书法就是将力量收于中宫的一种方块字形书写法;又如启功先生发现最美的结字点不在中宫而在位于黄金分割位的四个点上,因此发明了"黄金分割字法";而王羲之认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所以他的书法千变万化,没有固定形式.我认为沈鹏先生书法的表达核心是篇章,他是将所有想要表达的意韵内涵全部集中于篇章结构之中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回家,无意中发现父亲居然有本"葵花宝典"——那是本《皇历》。难怪每到新年前,父亲总要设法买一本,谁知他却在《皇历》上记流水账了:全是儿子们某月某日谁来看他,用了多长时间,说的什么话题,琐碎而具体。那一刻,我的心针刺般痛疼而又震惊。父亲是真的老了,无时无刻都  相似文献   

11.
在52岁关口上,我得了心梗. 我的父亲是心梗去世的,母亲是脑梗然后偏瘫去世的.我知道自己恐怕也难逃心脑血管出问题的命运,但一直侥幸企望避免. 然而命运是强大的,我还是步了父亲后尘,且首发心梗的年龄比父亲提早了十多年. 发病 胸口的堵塞压榨感把我憋醒 2014年7月3日中午,我在一家餐厅吃饭,点了两个菜,其中一个是山药炒木耳,吃完就一直有点不舒服,心口像有什么东西堵着.  相似文献   

12.
父亲退休后,上了县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开办了很多课程,诸如太极拳班、微机班、书法班等,却唯独没有传授延年益寿知识的老年保健班。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缺少讲课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经常向我父亲咨询一些常见老年病的防治方法。父亲翻出家里多年订阅的《老人世界》现学现卖,没想到治好了很多老友的病。消息传开,老年大学的校长找到父亲,当众宣布:  相似文献   

13.
我是湖南耒阳人,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家也就不是往日的家了,再没有了幸福和温暖。然而,我到广东打工,却碰上了好心人,一位叫陈建仁的长者,他像亲爸爸一样关心、照顾我,使我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人生,常常在偶然中改变了命运。2002年下学期,我在耒阳一所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很好,满可以考取一所不错的大学,走向美好的明天。在煤矿做工的父亲,也常常夸奖我,鼓励我,说将来我就是他养老“的摇钱树”。可是,这年秋末,一场矿难活活地夺去了我父亲的生命。父亲死了,母亲撑不起这个贫寒的家,不久便改嫁到了邻村。继父姓李,又老又怪,我不懂母亲怎么…  相似文献   

14.
给母亲洗头     
1 弟弟来电话说,姐,妈病了. 我吓了一跳,因为在我印象中,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好,倒是父亲,因为糖尿病一直需要母亲照顾.在我们印象中,母亲是特别能干的女人,在工厂里曾当过车间主任,下岗之后自己做一桩生意,比父亲能干多了.  相似文献   

15.
工作间隙,我收到年逾古稀的父亲发来的微信:“闺女,我在微博艾特你了,快去瞧瞧,记得转发哟!”我会心一笑,赶紧给父亲回过去一个“好”。  相似文献   

16.
钱国宏 《老年人》2010,(10):47-47
“相看两不厌,只有小人书”。这是一位朋友赠给我的一副书房联。这副对联道出了我业余生活的两桩乐事:一是痴迷“小人书”(连环画)收藏;二是醉心于藏品的赏析。  相似文献   

17.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水,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相似文献   

18.
田志祥 《老年人》2014,(11):24-25
正作为文学泰斗与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早已享誉世界,可作为书法大家,他却鲜为人知。其实先生的书法成就,并不比他的文学成就逊色多少。早在孩提时代,我就知道沈从文的鼎鼎大名。我家祖籍也是凤凰县,父亲算是沈老的一个发小,时常提起从文伯伯只读过小学,完全靠自学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和书法家,激励我们在逆境中  相似文献   

19.
《老人天地》2010,(2):38-38
近日,一篇名为《一个漂泊在外的应届毕业生写给农民工父亲的忏悔信》的帖子在一论坛上引发热议,发帖者“我是小猫猫一个”称,本科毕业工作了大半年.月工资只有一千左右,还不如当农民工的父亲.所以一直骗家里说自己在外生活很好,年底因为“连帮妈妈买件毛衣的钱都没有’只得骗家里’加班,就不回家了”。  相似文献   

20.
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小商人,对政治不闻不问,并常对我们说:"君子不党。学门手艺赚饭吃就行了。"所以,父亲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落后分子。可是有一次我从父亲当年的一个老同事、也是父亲解放前开的小酱园里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