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张承志的《心灵史》以“非小说”的姿态,融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显示出区别于一般小说的文体特点。《心灵史》的文本构成,历史是其骨骼,张承志深入西北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了多种历史资料,使《心灵史》达到“信史”的效果;文学是其血肉,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张承志饱含着对哲合忍耶的深情,向读者讲述了他炽热的宗教情感;宗教是《心灵史》的灵魂,正是为了确认哲合忍耶的信仰合理性,张承志调动了众多史料,并以文学手法加以铺陈,在最大限度上宣扬了哲合忍耶的教义。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张承志的写作难免流露出宣传教义的可疑,但也蕴含了文本创新与精神上扬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中国伊斯兰教中特有的门宦制度,也约有三百年左右的时间。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史籍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也没有一部介绍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的专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国外伊斯兰教的同志介绍,目前,国外即使是在研究伊斯兰教权威性的著述中,也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的问题。马通同志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的问世,不能不说是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个突破,填补了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3.
作为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门宦有其独特内在特制,并彰显于西北穆斯林族群发展史。本文通过回顾清时回变,力图梳理门宦制度与穆斯林抗清事件内在关联,厘出缘何门宦成为清时穆斯林抗清的重要力量,以期对门宦制度有更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4.
清代由于受中亚苏非主义思想及国外伊斯兰教思潮影响,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40余个大小不一、组织程度较高的教派门宦组织,对西北穆斯林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教派门宦组织产生初期,不可避免地与早先确立的教派门宦因宗教资源的争夺而产生摩擦,引起穆斯林内部矛盾加剧.清政府采取一系列错误的处理方式,使激化矛盾、社会动荡.经历20世纪50年代宗教改革,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的封建性宗教特权已明显消除,但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门宦中,门宦仍然对其所属清真寺和教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门宦组织中的从属关系和制约关系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5.
蒙古草原、天山南北、黄土高原边地,是张承志小说创作中"前定"的三个板块.在这三个审美文化板块里,张承志以小说的审美超越方式追寻诗意的居所,以对审美人格的礼赞、激进主义的眷恋和对哲合忍耶信仰的皈依,表达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呈现人性的光辉,希图弥合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丧失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的妇女观是在阿拉伯社会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下形成的。伊斯兰教主张妇女在起源、信仰、婚姻、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这在当时的观念中是比较开明和先进的。在伊斯兰教向各地区的传播中,受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其妇女观也发生了不少变异现象。我国各穆斯林民族除体现出伊斯兰教基本原理外,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妇女观受到“男尊女卑”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这在西北穆斯林社会中有不少具体体现。探讨伊斯兰文化中有益于促进妇女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其中轻视妇女的倾向,对于促进西北穆斯林妇女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史上曾经出现过各式各样的世袭制。诸如哈卫发世袭制,国王、酋长世袭制;各种苏非教团、道堂的谢赫世袭制。在我国,则有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救的依禅(教主)世袭制;西北回、东乡等民族伊斯兰教中的门宦教主、道堂谢赫世袭制;以及截至本世纪初为止回族清真寺中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三道教职(以下简称“三道”)世袭制等。这充分说明世袭制在伊斯兰教里流传得多么广泛。那末,世袭制究竟是不是伊斯兰教固有的制度呢? 一、世袭制不是伊斯兰教固有的制度伊斯兰教正统派——现在约占全世界穆斯林85%的逊尼派认为世袭制不是伊斯兰教的固有制度,也不符合伊斯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上云南伊斯兰教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和主要的学术著作作了简述及简评,对研究云南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学术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百年来对新疆伊斯兰教的研究 ,可分为 4个阶段 :1 .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 ;2 .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研究 ;3.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伊斯兰教研究 ;4.改革开放以来的伊斯兰教研究。一、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清朝统一新疆之后 ,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卓政权 ,保持了新疆境内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的稳定。特别是在民族、宗教问题上 ,清政府从“修其教还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俗”的基本政策出发 ,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统一后的现状 ,对伊斯兰教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尊重各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另一方面 ,清政府又利用黑山派与白山派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西安会议,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西安举行。到会的回、汉、维、东乡、满、蒙族代表八十八人,收到论文、资料、译文和赠刊共102篇,会议就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一、关于伊斯兰教的研究如何为两个文明服务的问题;二、关于伊斯兰教与十个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问题;三、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及其特点的问题;四、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的兴起及其教义的问题。中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史料和田野调查为基础 ,对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了梳理 ,并对这一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宗教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 ,教派分化是宗教自身发展的一个规律性表现 ,正视西海固地区多元教派并存的客观现实 ,有助于我们做好宗教工作 ,促进宗教团结 ;新教派产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宗教矛盾主要与新旧宗教力量对宗教资源的争夺有关 ;门宦制度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 ,现代价值标准视野中的门宦制度固然存在着一些过时陈腐的东西 ,但它毕竟是中国化的产物 ;教派的新旧交替和多元教派并存格局往往反映出宗教系统内部的革故鼎新和相互补充 ;衡量一个教派是否合理的基本尺度就是它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受阿拉伯半岛万哈卜宗教革新思潮的影响,在穆斯林聚居的西北地区,以马万福为首的一些穆斯林创立了一个新的教派——伊赫瓦尼,提出了“凭经立教,遵经革俗”的主张,中国穆斯林又一次掀起了认识和学习伊斯兰的高潮,遭到了格底目派和其他门宦的强烈反对和攻击。该派快速发展的原因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正> 大约在二百五十年以前(即清乾隆初年),一个新的伊斯兰教派开始出现在今青海省循化、化隆地区的撒拉、回回等民族的信仰领域里。这个教派以它神奇的号召力,博得了广大教众的拥护,以它旺盛的生命力,扎根成长,甚至原来虔信佛教的今化隆卡力岗、德恒隆、群科尔等地的许多藏族也抛弃原来的信仰,纷纷皈依到这个教派。它就是“华寺”门宦,马来迟是这个门宦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热情关怀下,在全国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宁夏回族研究会”和“宁夏伊斯兰教研究会”经过两年时间筹备,于八二年七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银川联合举行成立大会。“宁夏回族研究会”和“宁夏伊斯兰教研究会”是专门研究探讨回族和伊斯兰教问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目前各有会员五十余名,成员包括宁夏地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为穆罕默德创立。其基本教义是信奉“真主”安拉,以《古兰经》为经典,以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戒功、朝功)作为教徒必须遵循的教规。由于对法学理解的分歧,伊斯兰教分为若干教派。其中最重要的教派是苏菲依派,传入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主要是属于这一教派。该派的目的是想达到和真主的统一。它以苏菲主义作为它的一种传播手段。 伊斯兰教首先传入波斯、印度,然后沿着从红海到中国的商路,通过阿拉伯商人在东南亚航路随近的一些居留地,逐渐开始了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十三世纪末期,在苏门答腊北端的八儿刺,伊斯兰教获得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长期巩固的地区,这里成为东南亚传播  相似文献   

16.
对人性的探讨是哲学研究中的主要论题,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穆斯林学者们以伊斯兰教经典为据,参照宋明理学对人性研究的新观点,来阐释伊斯兰教的性命观。中国穆斯林学者把人性划分为“真性”和“禀性”,认为“真性”是人性的本质存在,人性本善,而“禀性”则是导致人为恶的根源;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身、清心、尽性”的功修之路,成为“人极”。中国穆斯林学者通过“以儒诠经”的方式,完成了伊斯兰哲学的本土化,客观上消除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17.
李勇 《社会科学》2007,(1):177-184
就其内在精神言之,通感有一种向“哲”的精神,一种对于宇宙人生深层“真实”透视和关怀的冲动。这种哲学向度使得通感突破了研究者的修辞学和心理学防线而接通哲学的求“真”精神或“哲”性品质。这可以从对中西关于通感的理论史和实践史的梳理中得到证明,还可以从通感的心理学与语言学特征求证。  相似文献   

18.
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对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著书立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位宗教改革家的思想给予了不同的看法。主要侧重于对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阿富汗尼哲学思想和现代主义思想的研究;而对路德的新教改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教改革原因、路德与欧洲其他宗教改革家的思想比较和新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尽管阿富汗尼和路德处在两个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之下,但是路德的新教改革思想为阿富汗尼的伊斯兰改革思想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借鉴。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阿富汗尼的“伊斯兰新教”思想以及新教思想的旅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歌 《理论界》2014,(3):136-140
14至18世纪西非经历了帝国的瓦解,国家和社会重新整合的历史过程。在行政机构、经济运作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中央集权化趋势成为国家政治发展方面的主流,经济、贸易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与此相对应,伊斯兰教和当地传统宗教文化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伊斯兰教的发展对西非日后的历史进程影响更加深远。在没有官方支持的情况下,伊斯兰教注重向民间社会的渗透,教团组织开始普及,并在随后与苏菲主义合流,形成了苏菲主义教团,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当地伊斯兰文化得到了整理和发展,教士们提出了针对社会问题的改革主张,并在上几内亚地区付诸行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未来的西非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终于同读者见面了,这是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界的一件大喜事。作为这部书编著人员和资料翻译人员的同仁和朋友,我对这部书最终正式出版由衷地高兴。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最后成果的三部有关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研究的专著,即《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已全部出齐。二十年来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研究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