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往对语气词"着呢"语法化过程的探讨,大多是离散型的,对其演变的内部过程及中间阶段缺乏详细论述。在重新梳理语气词"着呢"语法化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语境模型理论,详细分析语气词"着呢"的演变过程。经研究发现,动态助词"着"和语气助词"呢"的复合形式"着呢1"经历了桥接语境、转化语境等过渡阶段,才最终演变为语气词"着呢2"。"着呢2"情态义的凝固化与句法环境泛化、语用推理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做动词、助动词、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文章详细分析了洞口方言的非能性"得"字,即完成体助词"得"、结构助词"得"和语气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并与普通话做比较,同时追溯汉语史的"得"在洞口方言这个共时平面中的历史遗留。  相似文献   

3.
在宜昌方言中,"哒"[ta]运用广泛。语法上,"哒"身兼数职,可以做动态助词、语气词、介词、形容词后缀、介词构词成分等。虽然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其本源却是相通的,很可能都来源于"著"。语音方面,这些位置上的"哒",一般来说只要不处在句末,常常省略辅音,读为[a],记作"啊"。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汉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着"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由一表"附着"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份:一是表示持续态的动态助词,即表进行的体标记;二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古人研究汉语词类,原不曾有“语气词”一说。属语气词之词,统归之于“语助词(助词)”。即使今人,也有这样处理的。不过,“语助词(助词)”的范围可比语气词的范围大。古人研究属语气词的词,虽已有“决辞、疑辞、发语辞、语已辞”之分,可是对于各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解释,却总还是比较笼统、  相似文献   

6.
"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既是动态助词又是语气词,常常附着于其他词后,而其用法也非常灵活,可在句中,亦可在句末。虽为一虚词,但在成句表意方面却不可小视。本文专就该词的语法意义及使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法学界对"S+VP+的(+NP)"结构中"的"字的词性有四种意见:(1)结构助词;(2)语气词和结构助词;(3)时体助词;(4)语气词。这四种看法各有局限。"S+VP+的(+NP)"实际上是一个同形结构,其中的"的"不是同一个"的",而是三个不同的"的"。当"S+VP+的(+NP)"为偏正结构(包括"的"字结构)时,其中的"的"是结构助词;当为主谓结构时,有两种情况:常处动宾之间且不可省去的"的"是时体助词;处于句末且可省去的"的"是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作动词、助动词、助词(包括能性助词、结构助词、完成体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本文只分析洞口方言的能性“得”字,即表可能性的助动词“得”、半自由动词“得”和能性助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同时与普通话作比较,并追溯它与汉语史能性“得”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长沙方言的语气词数量可观,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非常细腻丰富.本文先着重介绍"罗、唦、咧、啊、啦、呗"等六个单用的语气词,然后就语气词的连用,表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气词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异作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0.
永新话句末语气词表示不止一种语法意义的有十个。其中有表示同一种语法意义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别。两个语气词连用的特点是,"■""里"可以分别续接其它语气词,"■""里"之外的语气词不能连用。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较少,只有两种组合。语气词连用后所表示的意义由原来的单个语气词的意义构成,连用时最末语气词的意义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长沙方言的语气词数量可观,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非常细腻丰富.本文先着重介绍"罗、唦、咧、啊、啦、呗"等六个单用的语气词,然后就语气词的连用,表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气词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异作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怀仁方言中结构助词“的”进行了探讨。“的”在怀仁方言中出现频率很高,放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可放在一些动词后表示“强调”、“应该”、“可能”等语法意义;也可与其他语气词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型  相似文献   

13.
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客家方言瑞金话中三个动态助词“去”、“却”和“来” ,并将它们和近代汉语的相应助词作了对比 ,指出它们正是近代汉语助词在瑞金方言中的存留。  相似文献   

14.
新化方言的动态助词可以表示起始态、持续态、完成态、经历态和尝试态等语法范畴 ,本文全面描写新化方言动态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0.0 语气词概述①0.1 问题的提出现代维吾尔语语气词(有人叫做“助词”),它同突厥诸语言一样,是较常用的语素之一,有不少突厥语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认为语气词(ulanma)它是用在句末或句子的某个成份后,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虚词。它单独没有意义,没有词形变化,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并分别阐述了某些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及它们在句中的结合形式。特别是《关于现代维吾尔语的“mu”》②这篇论文,对语气词之一的“-mu”从它与附加成  相似文献   

16.
"其"字在甲骨文中运用得很广泛,主要是作副词用的,其次是用作连词、助词等.这与后世汉语中的情况不相同,在后代文献中"其"主要用作代词,其次才用为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17.
湖南辰溪方言中三个表进行、持续的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辰溪方言中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的常用助词有动态助词“哒”、“起”和语气动词“在”。本文介绍这三个助词的语法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一 语法功能分析及例释 1.1 “哒[ta]”,在辰溪方言中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一般附着于及物动词之后,构成“动词十哒十名词(词组)”格式。例如:  相似文献   

18.
晋语的时制标记"来、也、了、嘞"兼有表语气的功能。首先,这些词既属于时制助词,又有单纯表语气的作用,因此应分为两个同形同音词。其次,它们在表时制的同时往往兼表一定的"申明"语气。通过对句子及时制标记所表语义的离析,可以观察到时制标记功能中兼有语气功能,以及时制标记向语气词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核查理论对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和句法位置作了全新的研究,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种时态标志,而且"了"可以表示多种时态,提出动态助词"了"基础生成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而其本身所具有的[+T]特征必须受到隐性核查。这种结论在理论上可以解决Verb-raising与I-lowering造成的理论混乱,有助于统一移位的方向,即移位都是向上的,左向的,而且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种设想符合最简方案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动态助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个词类 ,多年来一直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但是 ,对于动态助词的研究 ,人们较多论及的是“了、着、过” ,而对动态助词“的”研究得不多。基于这种原因 ,我们在本文中对动态助词“的”的性质和作用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并进一步对由动态助词“的”构成的句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