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它是不可忽略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代替的。美育是指艺术教育的整体,音乐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确实,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智能。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要有一个过程,就象吃饭一样,一口饭不成一个胖子。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学手段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以"美"来激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学校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和课余音乐活动。我们要把学生组织在学校整体的音乐教育氛围之中。优美轻松的音乐能解除紧…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教育科学认为,音乐是最大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方式和美育方式,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非常适于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的极具表现力的特殊方式。作为美育教育范畴的音乐欣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了解,引起人们联想和想象,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并把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的感悟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高雅的文化修养,在接受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在艺术修养方面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加强和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有作为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3.
认识观是马克思美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一种认识,是对美的认识、反映;美感认识是包含有情感的认识,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一致;马克思肯定艺术和审美中的认识作用,但对艺术中的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也是极为赞赏的。当代中国美学尤其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对美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对马克思美感认识观的继承、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培养对音乐有敏锐感和有音乐美感的人,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成功的进行钢琴演奏,真正在钢琴演奏中体会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正确地表达音乐,是钢琴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世界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惊奇叹息,音乐宛如一股奔腾不停的激流,倾入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永不止息,它那特有的艺术魅力,使人为之心驰神往;它那深遂的审美情思,给人以愉悦、抚慰,智慧和力量。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音乐还被广泛综合应用于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中,如果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人类精神文明,整个地球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寂寞世界。一、音乐的内在美和音乐美感音乐的内在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音乐美和对它的主观感受──音乐美感。这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承认音乐内在…  相似文献   

7.
<正>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科目之一.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用音乐形象来反映生活,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音乐教育不是靠说教,而是靠音乐形象的感染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它  相似文献   

8.
音乐艺术不单是声音的艺术,而且也是情感的艺术,钢琴演奏就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演奏者具备丰富的乐感才能引发音乐作品的内在表达力及感染力。可以说缺少音乐美感和缺少音乐情感已经成为了当前学生钢琴弹奏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对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的深入探讨,结合钢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乐感的诸多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音乐越来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音乐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做为教育工作者又应怎样去对待、去认识这一问题?在此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审美活动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都会无动于衷。”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一、对音乐专业班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音色。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语言要素的美感,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美与丑,体验感觉音乐所表达感情方面的能力。具备音乐审美感知力,是音乐…  相似文献   

11.
音乐,作为一门音响艺术,其特殊性在于通过音响的流动来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种美感和意念。从艺术表现的媒体材料上分析,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不描绘事物。雕塑是在三维立体中展示艺术形象。建筑是在体积宏大的框架构造中折射出艺术的美感。舞蹈靠的是人体动作的排列和组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电影和戏剧是在综合各种艺术要点的基础上不再加以表现的艺术。而音乐是通过音响在运动中的组合来表达人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既是物质的、有声的;又是无形无色的、转瞬即逝和不可触摸的。它是物质世界与人类主观意识、情感的奇妙结合。 当音乐飘然而来,神秘地掠过耳畔,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我们不知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  相似文献   

12.
音乐治疗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了音乐治疗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提倡把音乐治疗技术引入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平台,应用结果表明:音乐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是打开心灵世界一把钥匙,是大学生情绪宣泄的理想出口.状况测评表明:音乐治疗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偏执情况等有明显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治疗模式对预防大学生心理疾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对于新诗艺术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求。把诗意盎然的感情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是构成这一诗人群诗歌的艺术追求和美感特征的一个重要侧面。一新月派的诗人们十分重视感情和情绪在诗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在他们看来,感情主义(Emotionalism)是浪漫诗歌创作的“精髓”,“感情不是一定该被诅咒的,伟大的文学者所该致力的是怎样把感情放在理性的鞭绳之下”。他们回答一种误解时说:“我们所以不讨论情绪而专谈格律音节,是因为我们已认定了情绪是一首诗里必须的东西,它的存亡即是诗的生死。”这是他们共同恪守的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旗帜下,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于音乐艺术独有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功能,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通过美妙的音乐,感受和领悟到那难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真情实感和意境,美化人的心灵,铸造高尚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既区别于应试教育、技能教育 ,但又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是一种具开发性的心理教育 ,是情感和意志道德的教育。素质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 ,以推进人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而音乐教育则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和不可缺少的方面。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非语义性、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可以说是一种概括性很强而又相当抽象的艺术学科。同时 ,音乐本身又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体验与想像、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的统一体。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训练人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由三种因素组成。 一、纯感性因素。这是造成音乐作品是否“好听”的因素,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属于纯粹感知驰骋的领域。这种内容包括对所有音乐形式因素——音高、力度、速度、节奏、音色以及旋律、和声、复调、结构——的纯感性观照。它只通过听觉对人的纯感性精神活动发生作用,是一种纯粹感知的行为。纯感性听觉因素是音乐之所以能够成其为音乐并且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它始终在实际的社会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情感因素。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与人的内心情绪运动形式可以具有同构关系,因此音乐能够表现人的情绪以至情感。由于情绪与产生它的外部原因——感性的紧密联系,一般情况下作曲家表现于作品中的情绪是有感情基础的,而欣赏者也会自觉地通过想象去寻求音乐情绪的产生根源,于是便在音乐的表现内容中间接地引入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由此造成了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戏  相似文献   

17.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因素贯穿教学的每一环节,情感因素与人的美感需求有关,情感发展与人格形成有关。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是我们的立国根本和一项战略任务。然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点是什么?人是凭借什么来沟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革以来的事实说明,初步得到发展的物质文明虽已导致了人们精神领域的系列变化,然而人们心灵的深处仍然远离这种变化了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这说明精神文明并不能通过物质文明而自然建成,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主体性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点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找到物质文明建设通向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民间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生产,是俗民观念、情感、意识的传承。从民俗学角度诠释山西威风锣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反映出俗民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的演变和民众的生活感情。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同时又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在音乐欣赏中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可通过音乐中节奏、内容和伴奏来引发各种情绪,从而达到音乐与情感之间产生共鸣,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