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当前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受自身主体意识的制约和生产生活环境的限制,必须在实践中加以保护和引导,促使其提高,培养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根本支撑。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山 《中州学刊》2006,(6):116-117
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党组织和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与主导作用,是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方面,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廓清认识。这就是:农村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政府应加大向农村投资的力度,要重视培养农民领袖式的村级干部。  相似文献   

3.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菊 《学术探索》2006,3(1):52-55
新农村建设是一场综合性农村治理运动,主体是农民。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需具备两个前提:有积极性并实现组织化。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方面承担三方面的责任,即用村庄实实在在的建设项目吸引农民;通过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精神伦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加重了农民负担,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民增收;必须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公共风险、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四位一体”供给体制,构建多主体、多层次供给格局,保障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培育新型农民要特别组织实施好思想道德教育工程、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四项工程”。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较为全面地分析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从根本上实现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兰考县从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入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良性互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其经验在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需要借助既有的村庄资源;资金互助性组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可以首先以农民的文化合作、社会性合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实施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不是政府建设,也不是城市人下乡建设,其建设力量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可见,农民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可以说,今天农民肩负的建设使命与革命战争年代农民的使命虽然性质不同,但是意义同样重大。农民怎样才能不辱使命,新农村建设目标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些需要我们从分析农民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福利水平,以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其建设任务或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体制改革六大方面。新农村建设在总体上要把握“五个坚持”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五要五不要”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宏观体制改革、县级政府主导、规划先导、资源整合、村庄整治起步、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转移农村劳动人口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但这也造成农村中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有生力量无序性大量流失.新农村建设面对主力军缺位、主体性缺失问题.必须拓展现有的理论视野和政策思维框架,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实施面向农村的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农民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解决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缺位、主体性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农村建设中推出的又一项新的战略举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选择那些具有特殊资源、区位优势、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潜力的村庄进行重点建设,而不是将所有的村庄都建设成为"新农村"。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通过"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的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并按照"产业布局——城镇布局——教育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四位一体的路径,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场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沛然  李胜利 《河北学刊》2007,27(5):151-154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创新农村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新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13.
文学现代转型语境中的农民国民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现代性转型与农民“国民性”有着互动关系。新世纪农民的“国民性”呈现“过渡性”、“矛盾性”、“成长性”特质,并呈此消彼长的趋势。作为“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时代赋予他们求新求变的努力,农民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应成为不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平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萍 《河北学刊》2007,27(6):79-8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收入、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等方面。当前,农民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不仅影响工业发展,还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对农民的利益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害,会造成农民群体与城市群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宏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宏观领域治理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但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程度。1.注意抑制反农业增长和歧视农业的政策出台。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包括教育水平,更包括农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村社本位、积极分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研究二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公共品供给大多与村社有关。以村社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品短缺,不只是国家无力出资来提供的问题,而且国家也无法满足以村社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品的复杂要求。农村公共品十分复杂,每一个村社对公共品的需求都不相同,而只有村社居民最清楚自己所在村社缺少什么公共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村社共同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建设村社共同体过程中,积极分子是我们观察和理解当今农村的一个视角,以这个社会内生的力量来清理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的思路,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政府、学界有着高度的共识,但对于怎样合作,如何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这个问题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分析了农民经济合作的困境与异化、农民公共服务合作“难产”的原因,通过两个案例评述,认为外部力量介入对促进农民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部力量的介入并不必然导致农民作为合作主体的缺失;在当前反哺农业的财政政策条件下,应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合作文化建设整合为一;但不同地区外部力量介入的方式和目标是不同的,不可“一刀切”,农民作为合作主体的实现,需在操作层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毛巧晖 《晋阳学刊》2007,(5):121-124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新秧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民间",它的主体为工农兵,内容与主流话语一致。当时的权威话语期望新秧歌既能成为新文艺,同时又不脱离民间,但它的创作者追随意识形态话语,忽视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使得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对书面文学产生触动,也没有在民间文学领域留下痕迹。新秧歌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当今仍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实现农民增收,应抓住主要矛盾,采取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