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贝马斯和阿佩尔在反对实证主义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的过程中,都致力于对话伦理学的研究,试图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定位于理想的主体间同意(agreement).不过两者的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而最核心的分歧就在于对"经验"的态度.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不仅是先验的,而且也是向经验敞开的,是一种较弱意义上的先验性.而阿佩尔语用学是在一种"严格反思"下的强先验性,与经验保持着距离.  相似文献   

2.
先验与经验之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转型的主线索,并关乎合理性与合法性之争、理性与非理性之争,从中折射出前黑格尔与后黑格尔哲学家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的努力与苦恼;黑格尔批判与改造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及康德先验哲学在先验与经验之争上的做法,通过经验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之伟力,尽显了人类精神的本性,打通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及康德哲学在先验与经验、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对象之间的屏障,恢复了人类认识的自由与权利,消解了不可知论、二元论、怀疑论、独断论,但是黑格尔自己却又陷入新的局限;先验与经验之争的焦点就在于如何获取科学知识的最终确定性,也即究竟是思想(理性)还经验(感觉)能够成为知识的可靠的来源及检验标准,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最终高于逻辑证明,脱离生活世界一味追求逻辑上的绝对前提,追求绝对的逻辑普遍必然,其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问题;对于先验与经验之争陷阱的构成及其中所隐含的逻辑抽象之陷阱的构成及危害的分析与反省,我们不禁要问:哲学究竟是思想陷阱(的设置者),还是走出思想陷阱的向导与消解思想陷阱的勇士呢?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这就关涉到哲学的性质与功能问题以及对哲学(活动)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一、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形而上学哲学探讨人和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形而上学,它与研究人或事物的某些具体性质和规律的实证科学相对.哲学的这种形而上学包括三个方面,即经验的、先验的和超验的三个方面.与经验的实证科学比较,哲学只探讨经验界的形而上学性质,这是它的独特处;此外,哲学还要探讨先验界和超验界的形而上学性质,这是它更为独特的地方.实证科学一般不探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6.
普遍语用学是当代伟大哲学家哈贝马斯创立的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哈贝马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努力中和对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的反思中,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影响下完成了其重要的以主体间性为标志的普遍语用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尽管斯特劳森基于拒斥心理主义的动机试图开辟一条分析性的先验论证的诠释道路,但其先验论证的实质仍是对康德先验学说核心部分的赞同性重构。他的先验论证试图从经验的根本层次上建立概念图式与日常语言经验间的必然联结。只有放弃求全责备的有效性计划,在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背景下才能理解其先验论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先验演绎的任务是要证明范畴之对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分两步来完成这一任务,即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和客观实在性。主观演绎探讨了先天知识所需要的种种主观条件,其目的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先验想像力的提出则解决了范畴应用于直观的问题。先验想像力能够在直观与范畴之间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于范畴之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说明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亦可见先验想像力学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阿佩尔与哈贝马斯所规设的以合理解决社会演变、法律系统与人际冲突问题为旨趣的对话伦理学在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就思想传统而言,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虽可首先归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传统之中,但其受惠于阿佩尔的对话伦理运思亦是不争之事实:一是在哲学理据上承续了阿佩尔的"语用学"理论;二是在道德原则证明上采用了阿佩尔的"施为性矛盾"原则;三是在建构方法上扬弃了阿佩尔的"先验主义"与"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10.
想象是人的意义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人存在于世必须时时刻刻在运用的一种能力,想象是把人的心灵中不在场的意义于心灵中在场化的能力。想象有先验的与经验的两个基本类型:先验的想象在人的形式直观中,给予对象的最低形式完整性;经验的想象则在过去印象滞留形成的经验基础上,对面对的各种问题给出原本不在场的理解。想象主要分为日常的与创造的两个基本功能。日常的想象保证人能筹划解决将要采取的行动,或保证与他人的社会交流;而创造的想象,在艺术与科学中,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肯定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对促进实现现实中的公平正义所发挥的作用,却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性正义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诗性正义是在艺术的范围内讨论的正义范畴,它的力量来自于个人的审美体验。全面理解"诗性正义"这个词并对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感,我们需要辨别它与其他正义的区别,探寻它的存在依据以及它之于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学是一门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具有自身特点即体验、反思、否定。体验是美学动情性和主体敞亮自身的内在通道;反思是美学立足的根基,更是美学的自觉;而否定是美学永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13.
艺术是对生命超越的历程,是心灵的"探险".上帝的缺席,人类的困窘,使生命体验变得更有价值;它是一场穿越痛苦的冲刺,是有着无穷意味的精神苦旅.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不是普泛意义的体验,而是站在人生制高点上,对人类焦虑及困境的成因进行洞悉和体悟.当喧嚣与骚动的俗世令艺术家的心灵不得安宁的时候,他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的渴望便会付诸一种寻找的行动,以达到精神家园的皈依.世界永远是与理想悖行的,"诗意"必须在对生存环境的抗争中,在艺术家的心灵向大地敞开的生命体验中,才得以进射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4.
从人的求知途径上看,生活有两种来源:经验和超验.经验的类型有个体理性经验、个体感性经验与社会道德经验;超验的类型有哲学本体论上的超验与宗教上的超验.基于这些经验与超验的不同类型,生活方式大致有四种:直觉与体悟;感觉与知觉;思辨与逻辑;社会与道德.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彼此交融的、相互穿越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体验经济中体验效果的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验经济的概念传入我国后,已有不少学者对其特征及与传统经济的区别进行了介绍.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体验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个影响体验效果的分析模型.其结论是体验效果与人的个性、经历、体验环境成正比关系,而与体验频率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之昂 《中州学刊》2007,(5):234-237
审美形式不是一种自然属性,而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属性,是肤觉经验与视觉经验联合感知、凝聚的结果。侧重于肤觉经验的形式其风格表现为简洁,侧重于视觉经验的形式则是繁复。现代艺术形式的简洁,是人类摆脱意识的工具性而对自身肤觉信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过了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同于世界现代化其他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作为世界现代化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本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概括了中国经验的十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服务先天具有体验的特征,“顾客”是影响服务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服务的顾客参与性强,“顾客”的行为举止对服务体验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服务剧本引导、兼容性控制、前置教育以及奖励参与和配合对顾客行为的有效管理,能给顾客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有助于服务企业培养忠诚的顾客群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陈新 《文史哲》2002,(1):112-117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宗教经验一方面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别于宗教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般若现象学或智慧现象学能够成立,那么对般若的获取也应当进行两方面的现象学还原:既排除世俗的经验而达到宗教经验的层面,也排除宗教的一般经验而达到宗教智慧的层面.只是这种还原的具体操作,必定有别于知识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很可能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学证,而是通过特定意义上的修证.但它也必须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的明证性,即某种可以显现出来的明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