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同处宋朝的王圭和秦桧是庸人和奸臣的典型代表。王圭在朝为相16年却始终无所作为,他每天负责进殿领圣旨,然后从皇帝那里接圣旨,最后传达圣旨给众大臣,因此被谓为"三旨公"。他事事依圣旨而行,离开圣旨就办不了任何事。秦桧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祸国  相似文献   

2.
雍正皇帝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与清朝其他皇帝相比,雍正的一生可谓争议不断,因而直到现在,他都是影视剧最"偏爱"的皇帝之一. 雍正是"九王夺嫡"的胜者,在争夺皇位中的积淀以及年长(45岁)登基,使得他一即位便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执政者.  相似文献   

3.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4.
晏建怀 《领导文萃》2011,(Z1):96-98
历朝历代,状元大都是皇帝钦点的,备受皇帝信赖与提携,只要他稍懂一点人情世故,稍懂一点"顺杆爬"的人生哲学,往往就能仕途通达,平步青云。何解?因为状元之于皇帝,就像学生之于老师,所谓"天子门生"也,学生的飞黄  相似文献   

5.
"音乐皇帝"     
据说,拿破仑在歌剧院里看歌剧,见另一个包厢里坐着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就叫侍从请他过来。罗西尼赶紧来到拿破仑的包厢,跪下请罪道:"皇帝陛下,我没有穿晚礼服来见您,请恕我大不敬。"拿破仑语出惊人:"我的朋友,在皇帝与皇帝之间,礼仪是不存在的!"从此,罗西尼便有了"音乐皇帝"的尊称。  相似文献   

6.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7.
皇帝也有难当的时候,尤其是他上头还有个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倦于朝政,56岁便提前退休,把位子禅让给自己的养子赵昚。赵登基后,尽管位居至尊,但他在其位难谋其政,做起决断来处处受制。比如,作为一国元首,他屈辱于对金称臣,不  相似文献   

8.
吴钩 《领导文萃》2014,(6):88-90
正如果我们将"家天下"时代的郡县制帝国想象成公司,那么它显然是一个巨型的家族企业。皇室是这个家族产业的唯一股东,皇帝为董事长,宰相则是皇帝聘请的CEO,率领一个由官僚组成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替皇上打理天下。这样的权力框架,在秦汉时已经成形。汉武帝是一个对独裁权力具有特别嗜好的皇帝,他当然不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10.
伊家河 《领导文萃》2015,(7):129-131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四月,万历皇帝突然翻脸,他先是将手握重兵的蓟州总兵戚继光调任广州总兵,然后,对刚去世不久的恩师张居正下手。大明王朝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万历皇帝贪婪成性,对抄家情有独钟,只要听说哪个是"贪官",他立马  相似文献   

11.
<正>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下台,当了83天皇帝。6月6日又因尿毒症弃世而去。袁世凯是一个谋略绝非寻常可比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之潮流,复辟帝制呢?这里面除了袁世凯本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幕后充当推手,这个因素也不可不察。袁世凯:"他害了我"袁世凯在临死之前,曾吃力地吐出四个字:"他害了我。"这个"他"是谁呢?据袁氏家族的人估计,袁世凯死前所说"他害了我"的"他",很有可能就是其子袁克定。袁  相似文献   

12.
正"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吴晗是响应号召而突出宣传海瑞和海瑞精神。据有关文章记述,1959年初,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尽管海瑞攻击皇帝很厉害,但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应该提倡他那种刚直不阿的精神。会后胡乔木找到吴晗,请他为《人民日报》撰写一篇有关海瑞的文章。庐山会议前发表的《海瑞骂皇帝》,就是这样问世的。《论海瑞》后面那段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文字,同样与胡乔木有关。文章写出后,交给了胡乔木。胡乔木忙于去参加庐山会议,回京后,才看文章。他向吴晗提出一些意见,并告诉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提倡"左派"海瑞,不是"右派"海瑞,是真海瑞,不是假海瑞。吴晗所写的那些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加上的。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6):117-120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荣,皇帝必须牢牢把握住权力,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点必然是力量的焦点。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  相似文献   

16.
武玉林 《领导科学》2012,(13):47-49
唐玄宗李隆基是继太宗李世民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唐代皇帝,史学家们将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历来颇受推崇。范祖禹在《唐鉴》中说:"开元之治,几与正观(贞观)。"但是,在他执政的后  相似文献   

17.
明熹宗天启二年,内阁首辅叶向高给皇帝上疏,要求辞职。他说阁臣名为宰相,其实是"天下第一困苦无告之人"。这已经是叶向高第二次入阁拜相了。第一次是在万历三十五年到四十二年,七年间他光以"乞休"为名的辞呈就上了62  相似文献   

18.
密立储君开创于雍正帝,是由在位的皇帝选定继承人,秘密写名,装在锦匣里,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一旦皇帝驾崩,便取下锦匣,打开事先写好的谕旨,看选定谁为皇储,然后由他继位当皇帝.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有一定的选贤任能之妙,甚至若发现预立者有问题,还可以更换;同时,它和原来清朝不立储君法也完全不同,可以避免"仓猝之...  相似文献   

19.
季剑青 《领导文萃》2012,(16):74-77
对于陈宝琛来说,宣统三年(1911)六月十六日也许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就在这天,清廷下谕,派他和陆润庠入毓庆宫"授皇帝读",充任6岁的小皇帝溥仪的师傅,同时取消了先前补授山西巡抚的任命。从这天开始,他的命运便和满清皇室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国最后一位帝师。  相似文献   

20.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0,(23):106-109
<正>古弼,北魏秘书、大臣。这个人很正直,只认理不认人,连皇帝都敢得罪。古弼原来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他"后改名弼"。这个名字还是魏明元帝拓跋嗣给他改的,意思是古弼是个"辅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