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石壕吏》是杜甫名作“三吏”中的一吏,是文学史上一篇值得称颂的诗作。 本诗写于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公元七五七年冬,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兵收复了两京,把安史之乱的叛军压缩到河北一带。这时杜甫正在朝中任左拾遗。第二年,即七五八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获罪于唐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县)司功参军。这年冬,杜甫来到东都洛阳。这时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等九路节度使率军约六十万把安庆绪包围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大有一举成功之势。灭叛军、收两河似乎是指日可待。正如诗人在《洗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石壕吏》《石壕吏》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的现实主义诗篇。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占据了包括长安、洛阳在內的大片土地。七五七年,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自立称帝。这年秋天,唐官军相继收复两京,安庆绪退据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固守。七五八年,唐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的叛军。七五九年三月,叛军史思明发兵救援邺城。唐官军溃散,郭子仪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保守洛阳。形势突变,长安震恐。唐肃宗急令各地征兵补充前线,以挽救危局。洛阳至潼关一带地近前线,抓兵拉夫尤为惨重。杜甫是在七五八年冬天由华州(这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事由左拾遗贬为  相似文献   

3.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杜甫自华州弃官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开始了后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秦州虽然只住了短短三个月(十月之后又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却是不平凡的、值得大书一笔的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写有五律五十六首,五古二十九首,五排四首,合计八十九首诗篇,接近了长安十年创作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阶叛乱,杀了潭州刺史崔瓘一时湘中大乱。杜甫为避兵乱,便携带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乘船向南溯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这是杜甫一生最后一次的逃难。他写有一首著名的《逃难》诗。表现出诗人虽已意识到自己没有北归的希望了,只有那有限的凄苦的眼泪,流入滔滔的湘水,流逝到遥远的地方。但他对国家大事仍十分关注,途中还写出了一首《入衡州》的叙事、抒情诗。诗从天宝  相似文献   

5.
《往在》云:“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此诗表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杜甫正在长安城内,然杜诗旧注均以为杜甫斯时已携家逃难至鄜州羌村。今检杜诗可知,杜甫于天宝十五载五月中下旬即开始携家往北逃难,途经白水、彭衙、三川,至六月上旬已抵达鄜州羌村。长安于六月二十三日前后沦陷,从时间上来看,杜甫完全有可能在叛军攻陷长安之前由鄜州迅速返回长安。若能确认杜甫于长安沦陷时正在长安城内,则《新唐书·杜甫传》所谓“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完全不能成立,身陷长安的他不可能由鄜州北上投奔灵武,亦不可能在途中为叛军所俘。此外,通过杜甫在长安陷落前后的行止亦可证《避地》诗乃是出于后人伪托,并非杜甫所作,《月夜》诗的创作时间亦可由八月前移至七月。  相似文献   

6.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便开始了他“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生活.杜甫在川西和川北的生活,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有过漂泊的日子,有过为求生存而与官吏们虚以应酬、俯仰沉浮的酸辛.有过为报知遇之恩而再历官场的生涯.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四川军阀段子璋、徐知道的叛乱,以及吐蕃对蜀的入侵骚扰,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着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创作.本文试就杜甫在四川的主要情绪,涉笔下列三个问题:对杜甫在蜀情绪的基本认识;杜甫情绪的变化;杜甫两川诗风与其情绪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剑南节度参谋职务,归后草堂.四月,严武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五月,遂决计离蜀东下,打算经湖北取道回京.这首诗是诗人带领家属离开成都不久,经过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到云安(今四川云阳)的路上写的.这时诗人五十四岁,年老多病,身体和心情都很不好,到云安就病倒了.了解这些情况,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肖霞 《南都学坛》2024,(2):18-26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清代县级地方政权档案,内容丰富,价值极高。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全三册)。2015年,黄山书社出版《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目录》(共八册)。今以60卷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研究对象,对比《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与《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目录》所录档案的时间信息,并将有误之处具体分为三类:《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时间有误;《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目录》时间有误;以上两者时间均有误。  相似文献   

9.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晚年漂泊四川时,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由甘肃同谷县跋山涉水,穿过艰难的蜀道,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从此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第二年春天,靠友人(裴晃等)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勉强盖了一座草堂,算是暂时定居了下来。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了,但生活仍然十分贫苦。他盖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的  相似文献   

10.
陆游于一一七○年(南宋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两年后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细雨骑驴入剑门”,先后作过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地方官,其间至少“四到锦城”。一一七五年(淳熙二年)后,陆游定居成都,任他的诗友、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参议官,一一七八年暮春东归江南,前后在成都住过六年。这一时期,正是他“四十从戎驻南郑”,获得诗家“三昧”后,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也是他“画策虽工不见用”“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比较颓放,自号“放翁”的时期。他写了不少爱国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最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继《三吏》、《三别》之后,杜甫又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陇右诗作。诗人在饱经战乱、颠沛流离、间关秦陇之际,挥如椽巨笔,蘸满腔激情,写下了诸如《秦州杂咏二十首》、《同谷七歌》、《陇右纪行诗》等大量脍炙人口,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陇右之行,就没有陇右诗作,也就没有他在成都乃至晚年在夔州等地的光辉诗篇。因而,陇右诗作是诗人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2.
《陇蜀道上(下)》一文,为我院汉文系胡嗣坤老师写的《杜甫评传》书稿的第二十二章,特此选登。乾元二年(七五九年)十月,杜甫应同谷(甘肃省成县)县令的邀请,离开秦州(甘肃省天水市),来到同谷。但是,那个"佳主人"并没有实际帮助他。书载成县治仪门左,后人曾建杜甫祠堂,可见诗人曾在那里短暂居住,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13.
顾况是中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对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他生卒不详,大约生于玄宗开元(公元七一三一七四一年)中,卒于宪宗元和(公元八○六一八二○年)中。字逋翁。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附近)人。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进士。曾为韩滉节度判官诮鲜?与柳浑、李泌相友善。德宗贞元(公元七八五一八○四年)中,浑辅政,泌继入为相,征他为著作郎。他个性耿介,蔑视权贵,史称他性  相似文献   

14.
《秋兴八首》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秋,在夔州写的一组七言律诗。那时连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河北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吐蕃、回纥相继进攻,蜀中将领也不时叛乱。广大人民仍陷于深重苦难之中。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无日忘怀国事,这时,他虽“一卧沧江”,但对“乾坤含疮痍”的境况,仍旧忧愤不已。面对秋气萧飒的现实,无穷的感慨涌上心头,他感慨国运今非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六九八——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清代卢世■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紫房馀论》)更有人推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16.
南齐著名诗人谢眺(公元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玄晖诗,名重天下,历代文艺评论家多所论及,今止就其中几点略加辨析,以呈管见并就教于方家。“一生低首谢萱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此自不可移易之论,然所须注意者,乃谢眺诗尚有别于其他齐梁诗作,故又深得李白、杜甫推重。杜甫有“诗接谢宣城”(《陪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青少年时代居住在巩县、偃师和洛阳,35岁之后移居长安."安史之乱"后又自陇之蜀,漂流巴蜀、江湘长达十余年,最后死在潭州至岳阳的一条船上.在杜甫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的乡愁和忧国之思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诗歌达160多首.怀乡和忧国不但是杜甫的一大思想情结,也是他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培育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涉及某些历史故实、或某一古人史事,具有一定咏史怀古成分的诗篇,俯拾即是,数量相当可观。但真正以“咏史”为题的,却没有一首。题为“怀古”和“述古”的,也仅仅只有五篇。就是以历史为题材,抒发感触,寄托怀抱,称得上是咏史怀古的作品,也并不算多。为了便于考查,如果把咏怀对象的历史界线规定在唐代以前,其咏史怀古之作大概有四十多首,分布在杜甫一生的各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有一半的作品,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内写成的,  相似文献   

19.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黄山谷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他于绍圣二年(1095)四月二十三日到达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三年之后,因其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他又被诏安置戎州(今四川宜宾)。到了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被起复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接着又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又改知舒州,他才于当年十二月由戎州出发东归。除开旅途往返,他在四川住下来的时间是五年零八个月,实际入川岁月是六年多。  相似文献   

20.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六八八——七四四),字秀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绛州(今山西新绛)。他生当盛世,略早于李白、杜甫,而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成为著名边塞诗人。他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和文安县尉,因被诬告而辞官归里,于是漫游黄河两岸,放眼祖国壮丽山川,为后来创作雄伟壮观、激昂奋发的诗歌积蓄了丰富的材料。他的诗不仅热情洋溢,雄阔奔放;而且明白晓畅,和谐铿锵。所以“每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