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尼泊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加德满都河谷内保藏着近两千年的古老建筑与雕刻艺术品,遐迩闻名。据传,尼泊尔佛教建筑艺术始于公元前2世纪。当时,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携女儿恰鲁玛蒂来尼泊尔,在加德满都河谷的帕坦区四方建造了四座窣堵波。现在帕坦市四周确有四座窣堵波存在,然而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建造这座窣堵波的时间与建造者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3.
曹颂今 《社科纵横》2008,23(5):136-138
参照北魏时期在洛阳盛极一时的佛教的发展情况和近年来对汉魏故城的考古发现,以及中国历史上佛塔建筑的有关资料.对北魏王朝建于皇城中的最大的寺庙--永宁寺中的佛塔的高度进行了简单的推算与论证,试图从历史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恢复这座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佛塔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今天,人们走到北京天安门前都会注意到金水桥头那一对高大的华表。它们通体洁白,雕刻精美,实在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的杰作。殊不知华表雕刻成今天这个样子,是有一个过程的。更有趣的是,在这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它还受到了印度雕刻艺术的影响。谈印度雕刻艺术对中国华表的影响,势必要涉及到华表的演变过程和印度雕刻的早期历史。对此,这里只能作一粗略介绍,然后择主要环节试加以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6.
翻开印度悠长的艺术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艺术画面,使人目不暇给,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其中尤以阿育王时期的艺术最有特色、最引人入胜。阿育王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最强盛时期。公元前323年,在亚厉山大帝的铁骑后退的同时,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取代难陀王朝,经过月护王、宾头沙罗王的穷兵黩武,西征南伐,到阿育王继先王虎威,北攻东讨,终于建立起南至德干高原、西抵  相似文献   

7.
一、古典数论形成时期的杜会历史背景与派别斗争情况印度婆罗门系统各种哲学形成独立学派的时代大概在孔雀王朝衰落以至发多王朝兴起的时代(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公元四世纪),亦即奴隶占有制开始衰落和封建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空前高涨起来。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在古代是比较发达的。在梵书时代我  相似文献   

8.
一释迦牟尼的佛教在印度远古一切思想、宗教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加进了众生平等修行学说。它强调自悟,排除婆罗门僧侣特权地位,大大简化宗教仪式,用大众化方言传道,在婆罗门教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发展起来。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统治时,佛教似乎获得了独尊地位,阿育王派子女率僧团出国(去斯里兰卡,还可能去过叙利亚、埃及、马其顿等地)。佛教随帝国的对外扩张与贸易活动,向许多国家传播,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间,佛教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  相似文献   

9.
石雕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原始社会的石器堪称人类最早的雕刻作品。由于雕塑材质的坚固性,使得它成为永久性的造型艺术,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立体史诗。就如同秦皇汉武时期宏伟的地面木架建筑虽早已荡然无存,而曾经伴随那些建筑的一尊尊石雕却历经沧桑,默默守望着遥远的昨天。被石雕高古的气息吸引,邢伟十年前便醉心于这一领域的收藏,尤以佛教题材的石雕造像为多。提及佛教石雕造像,就不得不回顾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历史上经历  相似文献   

10.
宗教在尼泊尔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教和佛教是该国传统的宗教。在长期的宗教发展历史过程中,印度教和佛教一直具有互尊互容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尼泊尔各族人民之间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观尼泊尔宗教的发展史,印度教和佛教自古代梨查维王朝时期即并行不悖地发展。即使在社会发生变迁,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两教之间仍然和睦相处。中世纪马拉人进入尼泊尔谷地(现称加德满都谷地)占据了梨查维人的祖居地,建立了马拉王朝。马拉人信仰密宗,从而使印度教密宗、佛  相似文献   

11.
高宇琪 《社科纵横》2007,22(12):112
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壁画又是唐画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可大分为二大类一般性质的壁画和佛教壁画。佛教壁画又分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和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的两种形式。正确认识唐代的壁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绘画的真实面貌和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胜地,作为各地的黄金旅游地区,历来都是中外游人朝拜、观光、考察和疗养的好地方。佛教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教义,千姿百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雕塑、石刻、壁画,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而名扬天下,从而促进了旅游业不断兴盛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13.
孔雀王朝至笈多王朝建立前印度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到笈多王朝建立(公元320年)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在印度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这时沙门文化逐渐衰落下去,而婆罗门文化则逐渐重新占优势,并日益在印度人的行为处世、伦理观念、价值评判上取得“正统”地位,与此相应,众所周知的印度妇女地位所独有的某些特点也于此时基本形成。可以说,印度父系文化观念的强化是始于此时。此时婆罗门立法家们对妇女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明确化、具体化,包括有很多法律内容的两大史诗于这一时期最后成书,各种《往世书》、《法经》、以及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法典《摩奴法论》也编定于这一时期。婆罗门教的这些权威经典对妇女一生的各个时期,妇女的义务和责任,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如  相似文献   

14.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15.
柬埔寨文化是由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本土文化通过碰撞和融汇而逐渐形成的,印度教、佛教以及神王合一的崇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发展。在此基础上,柬埔寨人创造出了辉煌灿烂、极具特色的吴哥窟雕塑与建筑艺术,其建筑与雕塑得到合理的运用和完美的结合。古代柬埔寨宗教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印度教、佛教和神王崇拜相融并存,但总体宗教色彩较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6.
正以罗汉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而从南北朝至唐五代,也正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从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宗教图像,到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罗汉像与其他佛道人物像一同,从墙壁跃入卷轴,以艺术的名义供人把玩、流传后世。"罗汉"的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的佛教美术中却并没有罗汉的明确  相似文献   

17.
莫卧儿细密画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1857年)的绘画艺术。它包括两种风格明显有异的画派,即拉其普特民间画派和莫卧儿宫廷画派。本文研究的只是宫廷画派。宫廷画派肇始于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君主胡马雍(1530—1556年在位)时期。胡马雍继位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0,(1)
辽代中后期佛教炽盛,不少画家以佛教文化内容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作品。已发现的辽代佛教题材壁画大致有四类,即墓室佛教题材壁画、棺椁小帐佛教题材壁画、寺庙佛教题材壁画与寺庙建筑构件佛教题材彩绘、佛塔宫室佛教题材壁画。辽代佛教题材壁画分布于契丹辽地各处,但出现在辽代前期的却极少,大多数创作于辽代中后期。辽代佛教题材壁画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对备经备茶及诵经念佛活动、对佛教"供养"行为、对各类佛教人物形象以及对佛教文化其它内容均有真实描绘。辽代佛教题材壁画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既有承仿中原画院派工整、细腻之技法,也不乏草原画家简约、写实之风格,并且在壁画题材"人"与"物"的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莫卧儿王朝初期,尤其是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年),是印度从战争动荡到相对稳定的过渡时期,是莫卧儿王朝的国家机构和各种制度建立和逐渐完善的时期,也是印度社会各等级、各阶级、各民族集团、各宗教团体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十六世纪末,印度传统的四个社会等级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它们已不完全按照吠陀经规定的职业和信条生活。国外史学家对莫卧儿王朝初期的一系列问题或多或  相似文献   

20.
阶级的对立孔雀王朝的政治组织中,由于考底利耶主张拔擢使用有为之材,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就无视原来身分的区别,但阶级的或身分的对立并非全然没有。甚至连信奉佛教的阿育王,也称身分高的人为“高大者”,身分低的人为“微小者”,身分低的人又被称为“低下者”。进而在他的诏勅中,称当时统治阶级为雅利安,称主人为司瓦米迦(sv(?)mika),佣使之人为达莎(d(?)sa),帕里特迦(bhrtaka)和帕里特耶(bhrtya)。考虑到印度人从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