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陟岵>是诗经中一首关于战争的诗歌,<陟岵>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它融对战争的不满和理解于一体,原因在于:一、对父母的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名声的维护上;二、对国家的忠,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之上.  相似文献   

2.
怎样读《西洲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洲曲》的构思很奇特 ,诗篇并不只是写一个女子对情郎的四季相思 ,诗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 ;头尾 6句写该男子对“梅”的思念和安慰 ,中间 2 6句写他想象中女子对他的思念。这个男子住在江南 ,女子住在西洲。这种写法在《诗经·陟岵》中已经使用 ,杜甫的《月夜》则全仿此构思成篇  相似文献   

3.
对安大简《诗经》中11处异文集中考辨,可以认为:简本《卷耳》“無”读“憮”,训哀;《汉广》“楚”训丛木;《江有汜》“”读“噭”或“叫”,表哭嚎;《黄鸟》“”读“刬”,训灭;《陟岵》“允”是句首语气词,不通“犹”;《伐檀》“”读“馂”,表熟食;《定之方中》“羕”读“详”,训审;《葛屦》“?”表簪子,是毛诗“揥”的本字;《蟋蟀》“無”可读“蕪”,训荒;《椒聊》“”读“兴”,训举,毛诗“升”或本为“抍/拯”,也有举义;《有杕之杜》“子=”可读为“子子(兹)”。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相似文献   

5.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6.
战争是敌我双方智慧与勇力的大比拼,司马迁主张在战争博弈中以斗智为主.《史记》写了大量的战争谋略,是一部形象生动的战争谋略教科书.《史记》中的战争谋略既包括战略、战役层面的谋划,也包括外交层面的谋划.司马迁之所以能对战争谋略的叙写得心应手,是渊自他博览兵书而拥有的深厚兵学知识.《史记》与《孙子兵法》等兵书互为表里,兵书是理论,《史记》则是具体战例,二者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葛屦》为缝衣之女刺贵妇人之作,《园有桃》为魏士人忧贫畏饥之作,《陟岵》为魏役人思亲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晋灭魏之初;《十亩之间》为魏国采桑女子招伴同归之作,《伐檀》为魏国伐木者之歌,《硕鼠》为魏人刺履亩税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汾沮洳》为晋人刺大夫用非其人之作,当作于晋成公元年(前607年)之后。  相似文献   

8.
会盟和征战是《左传》中的重要题材。焦延寿在创作《易林》时,便援引了《左传》中的部分会盟和征战典故溶为林辞。焦氏对《左传》会盟、征战典故的引用自有其深刻用意。通过对《易林》所引《左传》盟战典故的考述,可以得出焦氏具有不同于《左传》作者的明显的反战思想,这与西汉初期及焦氏生活时代之战争频仍的历史和现实是分不开的,且这一思想在当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穆旦在1945年这一特殊的年份下,写了一系列有关正面描写战争的诗歌。但这些诗歌并不是对战争做单一的描写,而是将其以往诗歌中的诸多特质,如,将关注底层、怀疑与反思精神等融入其中。穆旦通过《退伍》与《农民兵》展示了"多余"的退伍兵和"苦难"的农民兵两类士兵形象,完美地将直面战争、关注底层和思考战争融合到一起。对这两首直面战争、关注底层、充满怀疑与反思之作进行分析,可以为我们理解穆旦1945年的诗歌创作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享誉中外、垂训后世的军事学经典著作,它绝非向壁之作,它势必奠立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应是作者成书的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作者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本文将视野投向与《孙子兵法》成书年代紧密相关的吴楚战争这一战史领域,试图通过考察作者孙武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读解《孙子兵法》的文本,希冀在吴楚战争这一参照系的观照下,对《孙子兵法》作出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观的诠释,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继承和评估这部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美国为了其在远东的利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继赫尔利在华调处失败之后,又特派马歇尔出使中国,调处国共关系,以图建立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以及中国复杂的政局,马歇尔调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件对中国内战产生了特殊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中后期的调处却助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再次投入到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12.
受冷战形势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偏离了历史事实,德国大众试图逃避历史罪责。阿多诺不满于战后德国社会的大众文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以"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为代表的系列电台演说。他批判德国大众文化中暗藏的"野蛮",诸如"冷漠"、"坚强"、"集体性"、"权威人格"和"物化"等阴暗面,呼吁对儿童的教育和大众的启蒙。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思想激起了德国青年人对父辈历史的质疑,并对60年代以后的德国政治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左传》体现的史官文化是由巫到史,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处于社会巨大的变革时期的春秋时代,一方面,礼崩乐坏,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受到严重挑战,现实的道德理性被前所未有地强调到因果的层面,人的作用凸显到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天命神意,浓郁的宗教恐惧和神秘灾异还占据人们的思维意识,天命决定论也体现在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左传》对前后几次重大战役中晋人作为参战一方的战争胜负描写切入,探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人文理性和神秘天意,道德决定和天命控制的矛盾和交织。它们的消长和纠结正是这个时代新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左氏的天命观和历史观的矛盾和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今人对于陈兰彬的印象多来源于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但容陈二人的政见矛盾,使得容闳笔下的陈兰彬存在不少不实之处。陈兰彬自身所留的《陈荔秋函稿》表明其虽为科举出身,但因久历洋务,注重实事,在推动幼童留美、调查古巴华工等事件中,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实为一较开明的洋务干吏。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孝道"则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督教感恩文化和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爱"与"感恩",都提倡"敬爱父母"、"感激父母"。在国内当前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感恩之心缺失的背景下,尝试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通过诵读古文经典,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养分;并借鉴基督教文化"感恩"的教义和美国"母亲节"的表现形式,内在以"感恩"作为"孝道"的心理基础,外在把"母亲节"纳入节日序列中,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唤醒大家的孝道意识,从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立体感”,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梦的全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多面聚焦方能做到立体呈现。其中,在时间层面上,中国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面临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现实,也昭示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在主体层面上,中国梦既是属于民族、国家的大梦,又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小梦;在空间层面上,一方面,中国梦需要世界,包括世界环境、世界经验与世界力量;另一方面,世界也需要中国梦继续传递正能量,包括中国继续向其输送发展动力、与其共享发展成果以及向其提供发展灵感。中国梦呈现出的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发展之梦的形象。中国梦带给世界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绍兴地区54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者的调查及分析,除两人的双亲死于战乱外,其余52位长寿者中他们的双亲或二者之一寿命超过70岁者有37人,双亲的平均寿命为72.94岁,占71.15%。寿命低于70岁的有15人,双亲平均寿命为57.90岁,占28.85%。分析结果表明,寿命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人的年龄是一个数量遗传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即受许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人的年龄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同时也明显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性格等因素。每一对等位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只有显性基因对长寿有利。因此总的说,在工作和生活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人具有的显性基因越多,他潜在的年龄就越长。  相似文献   

19.
《春秋公羊传》复仇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了复父母之仇与尽君臣之义的联系,将臣子讨伐弑君者与“血亲复仇”相互等同。二是明显地表达了齐人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点,从而凸显《公羊传》“齐学”的本质特色。三提出臣子可以向无道的君主复仇,对比孔、孟、荀的观点,这种复仇奇论与孟子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创刊于1940年的《边区群众报》作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的机关报,坚持"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为群众办报、群众看报、群众大家办报"的办报理念,及时正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贴近群众生活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报的办刊经历对新时期新闻媒体如何担当社会责任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