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极为迅速,以传统的国内生产、对外交换为特征的贸易主导型国际分工逐渐向以国际生产、跨国经营为特征的投资主导型国际分工转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更加剧了各国企业的彼此介入和渗透,促进了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预示着跨国投资经营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和推动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参与国际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国应在全球寻  相似文献   

2.
自世界银行发起“东亚奇迹”的讨论以来,东亚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雁行假说”到产业内贸易,再到产品内分工,直至东亚生产网络,都试图对东亚贸易高速增长模式做出解释.基于要素禀赋分工的全球价值链刻画了后发工业国融入全球贸易格局的路径.然而,当前的东亚生产网络并非垂直分工的线性结构,而是复合了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的网络结构.当生产工序分解后形成了碎片化生产,生产片段的再组织将打破原有的线性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多节点的、非线性的网络形态.跨国公司领导的企业间的契约合作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制度特征,也是东亚生产网络迅速成长的微观动力.推进和引导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应当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而是因区域经济集团内各成员的生产分工与贸易性质不同而有别 ,如果一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 ,且集团内贸易以行业内贸易为主 ,那么这个集团将是开放的 ,它将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如果一个区域经济集团是为获取比较优势 ,且其内部贸易形式主要为行业间贸易 ,那么这样的集团将是封闭的、排外的 ,会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王立斌  齐晓安 《东岳论丛》2012,33(1):172-175
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结构中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进出口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以低技术含量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和以少数发达经济体为主的国际市场结构,显然已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中国外贸结构要向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排放方向进行调整,将不得不面临失去低成本优势、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规模受限等诸多困境.低碳约束下,注重考核贸易质量和出口效益、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努力拓展新兴贸易和投资市场等,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FDI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的持续深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及货物贸易增长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已迈入以生产和消费"服务产品"为主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已经占全球投资总额的约70%。随着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的提升,服务业吸引FDI的数量也迅速增加,研究服务业FDI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及整体国民经济增长效应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1]。本文将在逻辑分析服务业PDI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基础之上,对河南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6.
江静  巫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2,(8):12-18,27
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组织优化需要从多个维度理解。除了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优化以外,还应该包括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以及空间结构优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产业组织优化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开放条件下,国际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变以及产业国际转移使产业组织的调整优化具有了新的特点,即要以全球价值链作为载体。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形成并嵌入了俘获型全球价值链。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需要对俘获型全球价值链实现超越,进而形成由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广东轻纺工业制品的收入需求弹性相对下降后,应进行适应性的制造业结构调整,把广东的制造业结构调整放在国际、国内分工的格局中,确立重点推进以机械装备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路线,促进广东资本市场的成长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资源积累和要素结构转换,不断提升广东在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以支撑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肖宇  田侃 《江淮论坛》2022,(2):15-25
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全球经济战略进入了新的阶段。文章在基于经济史料基础上,利用文献梳理法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全球经济战略的演变路径和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1978年以前,是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的调剂余缺时代;自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依托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切入全球分工;从90年代初期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依托加工出口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但受技术和资本制约,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状态明显;2014年之后,为了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通过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渐走上了引领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历程和本质之后,文章认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客观需要。成功实施双循环战略,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对外扩大开放,继续加强对内改革力度,不断做大贸易的朋友圈,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和重组.<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发展研究>一书论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培养新的具有持久竞争力的要素,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转换,进而提高贸易效益,并彻底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与统计口径有极大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制造业大国及货物贸易大国在文化领域的自然延伸。衡量国际文化贸易大国的维度不应局限于统计层面的规模和体量,合理优化的国际文化贸易结构将直接决定“大国”的高度和水平。关注多元的国际文化贸易动因,客观把握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以及贸易利益的获得更为重要。将中国由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建设成为文化经济强国,需要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从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的供给能力转变,促进从文化产品主导向文化服务主导的结构转变,持续加强从传统文化行业向高新特文化行业的升级转型,全面实施以参与全球分工为基础的文化要素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