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元朝是辽宋夏金之后统一多民族中国又一个大一统政权,元朝为了对疆域内各民族进行有效的治理,以大一统作为国家建设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强调以"汉法治国",通过一系列祭祀活动来表达"天下一家"的民族思想,摒弃"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通过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来淡化"华夷"二元对立,上述与大一统实践有关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3.
儒学与汉武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他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拓宽了疆域,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儒学对正确认识汉代以经治国以及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一、儒家“大一统”的民族观所谓“大一统”民族观念,即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观念。“大一统”观念由来已久。周朝就是一个“协和万邦”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产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老舍与满族历史及精神文化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未受到学界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系列肯定结论.应当透过老舍研究个案,加深理解中华文化以及文学多元并存、交流互动的历史与现实,加深理解国内多民族的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情状.只有在文学研究界普遍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未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才会浑然汇通.研究者们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现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学术工作的得失益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其泰 《河北学刊》2003,23(5):157-166
中国古代设置史馆始于北齐 ,大规模诏修史书起自唐初。以往论述古代设馆修史 ,多从批评角度着眼 ,这是很不客观、公允的。本文着重总结设馆修史的经验 ,主要论述 :(1)主修者在综理总揽、确定全书的记载内容 ,提高史书的价值 ;苦心擘画经营 ,从搜集史料做起 ;针对迁延多年的问题作出决定 ;精心修改史稿 ,使之成为体例协调的一代典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 )预修的史臣除分任撰修外 ,还在商议、制定体例 ,发挥专家之学 ,记载典章制度 ,以及抵制曲笔粉饰、力求写出信史等方面各效其能。(3)其教训和失误 ,则有权臣监修 ,乱加干预 ;成于众手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造成歧误重复 ;回护不实、徇情由笔等项。当前 ,国家纂修《清史》的工程已经启动 ,总结历代设馆修史的功过得失 ,对于完成此项重大工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清朝继承儒家治国传统,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构建起了国家层面的"正统性",州县官员以孔孟之道为依托对民众进行"正统性"教化。通过传承"礼"文化完成了国家层面的"大一统"观的构建,通过弘扬传统民本思想构建起了州县层面的"大一统"观。通过对"孝"文化的持久追求,培养起个人、家庭、国家价值观的一致性,构建起"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清代州县治理思想是儒家伦理秩序与治国理念的结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8.
汪仕凯 《社会科学》2023,(5):88-101+149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与结果,是对古代政治大一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了新政治大一统。政治大一统的核心是用高度耦合的政治制度体系支撑多民族共同体,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集中制实现了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民主集中制是实现政治大一统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资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以社会革命建构现代国家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才能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从而完成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政治大一统,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要素的政治中央集权的高度耦合的制度体系。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结构。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政治大一统,既是现代的政治大一统又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大一统。这种政治大一统,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基础,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具有长期维系、不断重建的国家韧性.这种国家韧性并不是制度僵化停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其官制、税制与兵制都发生过多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大一统国家的体制变革既源于大一统体制与大规模治理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也得益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革故鼎新的文明传统.体制变革是塑造大一统国家韧性的动态机制.通过体制变革,大一统国家的政治秩序得以长期维系,多权力中心分立的低水平均衡得以被打破,大一统体制长期向成熟演进的趋势得以保持.通过制度化变革实现有效治理的做法为我们塑造现代国家韧性提供了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0.
北宋编修院是封建皇权为进一步控制修史而设置的修史机构,隶属于门下省,其主要职能是掌修国史、实录、会要和日历,也兼有奉诏审阅和校正其他书籍、检索故事、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的职能.编修院的设立时间应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编修院作为独立于史馆之外的修史机构,其所属官员挂史馆职衔,其主要职责也仅是纂修日历.而国史、实录和会要等书修纂,皆为临时命官置局,史毕即散.  相似文献   

11.
王银宏 《社会科学》2022,(8):167-180
国家统一与繁荣富强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准则。国家统一既需要理念、精神与文化的滋养作为基础,也需要通过制度、法律和军事力量来予以维护。中国古代注重通过法律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在必要时依据法律动用国家军事力量以“兵刑合一”的方式维护统一、稳定秩序。在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下,“兵刑合一”既体现为法律上的制度规制,也体现为政治上的军事强制,以其秩序功能联结起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与法律实践,实现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之间的互动。儒家文化和“大一统”观念的文教功能与制度维系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大一统”观念的制度化、法律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奠定了“历史中国”的文化基础,丰富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及其表达。  相似文献   

12.
唐初史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四史中的《周书》、《隋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是唐初贞观年间修撰的,其中前六部又是在史馆中修成的。建立史馆修史制度,是唐太宗最先确立的,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沿用,成为后世官家修史的固定组织。因此,研究唐初史馆的由来、发展及其特点,对于全面了解史馆制度在史学上的地位是不无意义的。 唐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早已有了设馆修史的记载。北魏时曾设置修史局,北齐时改名为史馆,隋文帝和唐高祖都曾命令心腹大臣统领国史修撰。但是,史馆  相似文献   

13.
程静 《学术探索》2023,(5):103-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建立之初,不但努力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更是为维护国内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努力找寻理论指导和思想依据。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执掌政权后对前朝历代边疆治理思想及措施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发展。逐步形成以“满汉一家、中外一体”边疆观为核心,“不分内外”的大一统思想为指导,“因俗而治”的民本思想与“分而治之”治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清前期治边思想体系。不但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灵活有效的统管政策提供思想指导,也为清朝边疆治理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轴。近代以来,大一统国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领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在这一进程中使自身通过再造而得到承续。一百多年来,人们环绕着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还是汉民族单一民族国家、建立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建立新的集权制国家还是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还是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建立一党制或以党治国的国家还是两党制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建立继续以家国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还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建立实行精英主义精英治国的国家还是坚持草根主义草根治国的国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反复争论,并通过色彩斑斓的各种实践论证和检验他们的主张。20世纪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在走过非常曲折的道路,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对于大一统国家体制如何承续又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而变革与再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轴。近代以来,大一统国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领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在这一进程中使自身通过再造而得到承续。一百多年来,人们环绕着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还是汉民族单一民族国家、建立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建立新的集权制国家还是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还是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建立一党制或以党治国的国家还是两党制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建立继续以家国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还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建立实行精英主义精英治国的国家还是坚持草根主义草根治国的国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反复争论,并通过色彩斑斓的各种实践论证和检验他们的主张。20世纪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在走过非常曲折的道路,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对于大一统国家体制如何承续又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而变革与再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6.
唐初设馆修史成为定制之后,修前代史和修国史作为朝政大事受到政府以至整个社会的普遍承认,确立了一套制度,在纂修前朝史上保证了记载的连续不断,而且在纂修本朝史方面准备了丰富史料。正是史馆制度的确立,为唐以后各王朝史料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柳岳武 《江淮论坛》2008,(3):150-155
"华夷之辨"为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搭建了桥梁.古代中国正是在"华夷之辨"的过程中实现了诸民族间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近代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本文立意不仅在于阐释华夷观念之演变在推动中国从"天下一统"向近代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所曾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在于借此为中国近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一种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清朝逐步统一中原和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长城沿线直省地区在清朝完成统一之前是守御京师和内地的前沿,在统一进程中是清朝统一边疆民族地区的依托,在实现大一统之后则是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撑。长城沿线直省地区从军事、行政、后勤等多方面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体现了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延续最长、发育最完整,因此,封建政权制度在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都起过一定的调适、规范和促进作用.自秦汉以来,我国开始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出现过分裂割据、诸多政权并立或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也始终存在民族矛盾、纷争,甚至周边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形亦有发生,但对峙、割据是短暂的.而每一次周边民族“入主中原”后,大一统的民族国家往往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耶律楚材正是元初引导蒙古走向"汉化",促进蒙古科学文化发展,恢复中原文化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奏立十路征收所,任用大批汉儒为官;乙未籍户,谏阻毁农;尊孔教,用儒术,兴文治;保存典籍,初行科举,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