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话“得”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  相似文献   

2.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结构助词“者”与动词、形容词、数词及动词性词组结合,可以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这种结构中,“者”具有指代作用。有些语法著作把它称作特指代词。“者”的指代作用虚化,成为语气助词,有时用在句中,有时用在句末,表达各种语气。本文讨论语气助词“者”用在名词(词组)后的格式,着重辨析在“所……者”中“者”的语法性能,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比较流行的一些看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间于定语和中心词的“之”,在词类的归属问题上,语法界长期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从具休的语言实际出发,“之”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都很不同于一般的介词,它们之间小同大异,把“之”归入介词是勉强的。“之”是结构助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而不是介词。  相似文献   

5.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6.
一、略论动词前的“为”古汉语中的“为”,当它出现在名词、代词之前时,其词性比较容易鉴别,它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介词,和后面的名词、代词组成动(介)宾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为”有时也出现在动词之前。这种  相似文献   

7.
<正>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实入虚,定名“间宾介词”,作为特别介词(简称“特介”)的一个小类。①同为这种句式是宾语  相似文献   

8.
临湘詹桥方言中的“落”是一个高频使用的词语,可以作动词、助词和介词。文章主要探讨“落”作被动义介词时的用法,包括其语义、结构形式和否定式。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有些古汉语著作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不设“助词”。全国电大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1年)也是如此。由于不设助词,有的著作称“之”为介词,郭等编《古代汉语》把“之”称作“连词”。古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助词?不设助词是否行得通?这些问题姑且不论。就“之”是连词而论,带来的问题就不少。  相似文献   

11.
<正> 古汉语中,介词“以”或“用”和疑问代词“何”组成介宾词组,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构成“OPVO”句式(S_1),表示行为的根据或方式,这在先秦典籍中没有例外.如:子何以知之?(左襄32年)何以报德?(论语·宪问)何以待之?(孟子·梁惠王下)何用见其是齐侯也?(谷僖1年)  相似文献   

12.
“焉”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兼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连词、结构助词和词尾等。能准确地分辨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别谈谈“焉”的各种用法。 一、作兼词。 兼词是一个字兼有两类词的意义和作用。“焉”用作兼词,它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此、彼)”。“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之(此、彼)”指代什么,都必须依据具体的文义来判定。就语法功能来看,兼词“焉”通常用动词、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之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学界多依据传世文献①,本节试图通过对《秦简》中“是”字的穷尽整理,为古汉语系词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材料②。《秦简》中“是”字共104见,其中有2见属于整理者据上下文补出,“是是”连用者的第二个“是”系整理者按原简上的重文号补出。这104个“是”,其用法可以归纳为指示代词。结构助词和系词三大类。其中指示代词66见,结构助词3见。指示代词“是”的用法与传统文献无别,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宾词和定词;结构助词的3见,出于三个完全相同的句子“唯仓所自封印是度县”③,所以这三个“是”实际…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介词有三条新的语法特点;一是宾语是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现代汉语不需要介词、也不能用介词的地方,古汉语却可以加上介词;二是古代汉语组合能力强,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外,还能跟动词、助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甚至和个别连词、介词组合,有的并且凝结成固定短语甚至词,一直沿用至今;三是古代汉语中前后两个介词搭配使用的情况较少,大多只用一个介词表示。  相似文献   

15.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16.
以《红楼梦》中助词“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助词“的”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一是从时态、语气和结构三个层面考察了感叹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并且总结出辨析同形结构“x+的”的格式中“的”性质的判定方法,考察了句末助词“的”的功能与其所处句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对助词“的’’分别在“人称代词+的+称呼语”、“动词+人称代词+的十中心语”、“动词+人称代词+(的)+中心语”这三类近似语法格式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常见的。因为目前存在着各家之说,所以有必要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予以解说。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除了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之外,它在虚词上的主要用法就是作结构助词。“之”作结构助词“的”用法有三: 第一种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也容易懂,不作专论。  相似文献   

18.
介词是古汉语虚词的一个重要类别,目前关于介词与其他词类的划分尚有一定的分歧。本文主要分析了介词与动词、连词、副词的区别,提出了“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作谓语;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主要功能是介引;都有宾语(宾语有时候可以有条件的省略);介绍宾语给中心词,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或目的等”的介词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实词虚化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说于江一般来说,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是由实词发展变化来的。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词汇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量词。所谓虚词,是指那些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并在句中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副词既有词...  相似文献   

20.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