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大众文学家司马辽太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 ,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作了深刻的剖析 ,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亚洲的落后缘于儒教的僵化 ,近代日本的成功正在于于“脱亚入欧”中摆脱了儒教教条的苑囿 ;但潜存于日本社会之中的专制倾向 ,致使日本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侵略道路 ,不仅给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也造成了日本自身的毁灭。他的这种国家史观以其独创与新颖性而被时人誉为“司马史观”。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日本知识人来华考察的过程中,塑造于古代经典的中国形象与近代现实社会所感受的中国形象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参与建构了近代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观.以日本知识人的中国游记为对象,探讨幕末至昭和初期以知识人为主体的日本人的来华体验,进而考察其来华过程中的感性因素在建构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中所发挥的作用.由于个人体验与时代状况的差异,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来华知识人的中国认知大致呈现出五种表现形态.对各种形态的认知做出历史还原和事实定位,对于准确把握日本人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后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上开始于1896年,结束于1937年的赴日留学浪潮,是一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和甲午战争的惨败后赴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留日浪潮勃兴的根由:救亡图存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人们省悟到仅仅“师夷技”而不图政治上的革新改良,不足以救亡图存。时人认为日本的胜利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习,留学救亡成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将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留学生身上。他们指出,“当今之所谓老大之国,欲一线之生机而将来之基础者,非留学生其谁与哉”。有人甚至认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出笼和实施的有关史料 ,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所谓中日“共同防敌”的目的。就日本而言 ,除了获取俄国领土和权益外 ,主要目的是控制整个东北 ,进而控制中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而段祺瑞政府则是为了进一步投靠日本帝国主义 ,以扩充自己的实力 ,消灭异己。因此 ,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 ,段祺瑞不是对外 ,而是对内。在实施此协定过程中充分说明双方“御俄”是假 ,合谋盗卖中国才是真。  相似文献   

7.
罗斯福奉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中,他却一再抛弃“中国完整”原则。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露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8.
早期东北亚文化圈中的朝鲜全春元古代东北亚文化圈主要是由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三个邻近地区,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就其共同文化内容而言,主要为源渊于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以水稻栽培为主的农业经济、汉字、儒教及佛教。佛教当然起源于印度...  相似文献   

9.
康熙皇帝和他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朱静首批五位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十七世纪后期,耶稣会逐渐在中国取得进展,可是老一代传教士相继去世,后继乏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会长南怀仁神父“看到丰收在望而收割庄稼的人却寥寥无几,不禁忧心如焚。”(费赖之:《明清间来华耶稣会士...  相似文献   

10.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11.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12.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3.
魏金斯基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时,几乎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日本和俄国,认为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渠道传播到我国的。该文通过考察俄国共产党(布)远东局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后的情况,认为通过美国(主要是英文)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的渠道之一。通过这个渠道,使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情况,了解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情况。魏金斯基来华后的中国,日语文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所占有的压倒性优势,逐渐被间接来自俄国、共产国际的文献所代替,而来自俄国的影响在理论上逐步支配着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在这方面,通过美国这个中介的作用则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家和中国文化批判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儒、道学说是无视人性、脱离现实的诡辩之学.这种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蔑视情绪贯穿津田的整个中国学研究生涯,其负面叙事也延续到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审视.他着力强调日本文化的“独自发展”和“超越”的一面,试图把日本文化从儒教文化的影响下剥离出来,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优越.津田左右吉的断代且分裂的中国观的确立,依赖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体现着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结,从中可以窥见中日近代文化关系的内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藤山爱一郎是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日本政治家,他在中日复交前后既坚持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又倾力于发展对华关系,这虽与他在长期对华活动中累积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一定认识和理解有关,但更为根源性的理由则在于其固持的中国对于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安全保障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的对华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演出过程和核心内容来看,其实质是“祭”仪,即韩国传统萨满巫俗和儒教祭仪的传承。端午文化作为历史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现象,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端午文化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分母”,即祈福禳灾。  相似文献   

18.
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日本接受了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佛教和儒教的思想逐渐变为日本的“传统思想”(或称“东洋精神”)。从十八世纪起接触西方文化,到十九世纪接受西方哲学。近代日本“哲学”是作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环节而被接受过来的。日本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华财产是日本对华战争赔偿的组成部分之一。国民党政府起初从恢复被日本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出发,处理日本在华财产,积极准备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但由于苏联的“战利品”及战乱、人为破坏等因素,国民党政府实际接收可充作赔偿的只是遗留在华财产的一部分,根本不是日本代表所认为的“当值数百亿”,根本不是“充作赔偿之用应属已足”。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对日本的谬论不是据理力争,而是妥协、退让,最后被迫放弃日本对华战争赔偿。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以后的70年间,特别是战后以来,中日两国史学界关于该事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中的“显学”。这些成果,就日本侵华方面而言,主要集中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及其对“满洲”政策之研究,以及对于一二八事变的一些研究。但对于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在既定的“满洲”政策之外,酝酿与探索对华新政策,至今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