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SSCI和A&HCI收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发现三个差异明显的发展阶段,清晰地勾勒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轨迹,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年代分析显示了大陆的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基本格局和总体态势是上升的,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武继芬 《东岳论丛》2012,33(6):159-164
利用SSCI和A&HCI作为信息源,对2005 - 2011年问山东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国际化产出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文献发表数量、发表期刊、学科分布、基金资助、作者机构、国际合作、被引频次等方面的分析,并与全国(仅指大陆和香港地区,不含台湾和澳门)对比,我们发现:山东的人文社科文献数量逐年稳步增长,成正增长态势;在学科分布、发表期刊、国际合作等方面与国内方向一致;但是我们也发现,卫生健康领域对山东的人文社科贡献度最大,其他学科处于弱势发展态势;山东的总体水平距国际水平还有很大距离.从提高重视度、增加人文社科研究投入、促进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提高山东人文社科文献数量、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被SSCI和A&HC收录的9,951篇文献按学科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学科分布状态,排在前列的是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卫生学、政治学、人类学与考古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总体显示社会科学一些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文量比较多,而人文学科除文学较多,语言学处于中间状态,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学科都很弱势。社会科学中法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等文献量非常少,国际学术影响非常微弱。分别对每一学科国际发文的特点、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对各学科发文的从属学科或分主题、文献的层次和类型、期刊涉及面、发文领先机构、国际合作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评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继元 《学术界》2007,(4):61-69
为了具体了解人文社科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学术期刊及评价、学术评价的看法,对全国部分学者及高校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提出了19个问题,涉及期刊的种数、质量、版面费、研究生发文规定、学术集刊建立引文库、期刊评价指标、学术评价的必要性、指标与评价方法等.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数据和材料,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了必须尽快建立与完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科研究是理工科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分析了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的重点———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发展社科研究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形式,其数量多,覆盖面广,影响较大,它承担着大量学术成果的刊发和各类学人推介的任务,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知识传播和评价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如读者面小,学科栏目面面俱到,设置零散,众刊一面,特色不鲜明,所载文章专业深度欠佳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定位和总体质量,与专业类社科期刊相比,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和市场定位不准确,影响因子等指标明显偏低。因此,正视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办刊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有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是从国内公开出版的4000余种期刊和报纸上精选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并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出版的二次文献专题期刊。在信息冗余时代,《复印报刊资料》客观上已经兼具资料与评价功能,成为评价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水平的参考依据之一。在排名体系中,分别按转载量和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有着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但分布不够均衡.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身特点以及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较少,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文社会科学类成果共享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就造成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共享及转化的不足.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规划,促成社科专家与社会不同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实行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的共享,将实现河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资源、智能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3—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极不平衡,需要科学公正地安排,各地区应培养自己的优势学科。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大规模西方人文社科著作的译介与研究,大量的人文社科术语进入了我国相关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学人的话语模式和心智结构。西方人文社科术语的引入,在丰富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术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术语建设的一些问题。这其中,术语的翻译策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相关领域术语建设的学术生态。本文主要结合人文社科术语研究的特殊性来探讨术语翻译策略选择过程中的国际化与民族化问题,旨在对今后我国人文社科术语的规范化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存在着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现象 ,本文针对这些现象从人文社科研究的立足点、研究方向、服务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地方性综合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根本出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0-2007年CSSCI来源期刊国际经济关系论文数据为基础,根据期刊发文及被引、作者发文及被引、著作被引、研究机构发文及被引、地区发文及被引,分析期刊、学者、机构和地区在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力,指出该研究领域的总体特征,指出其一般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模式的差异,实际上是各地区在面临全球化冲击时的一次嬗变。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文化传统,甚至面对机遇时的战略把握和政府的适时引导,都可能是一个地区选择某种国际化模式的重大因素。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路径依赖性,通常会强化最初的模式选择。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研究苏温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比较分析这两种国际化模式在规模和阶段、道路、方式、产业和技术选择、空间分布和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探讨两者面临的困境和各自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3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国内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党校及行政学院的负责人,人文社科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学术评价研究界和学术期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约900人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3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中宣部出版局出版处、教育部社科司出版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之国际比较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广泛调查实践层面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现状和做法,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重点研究基地评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构评价、中国社科院的成果评价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评价、高校人才评价;英国研究评价活动(RAE)及项目评价;日本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人才评价;以及其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然后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研究层面的活动。最后对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要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指出这一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重庆社会科学》2005,(11):F0002-F0002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它是在区域经济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整合于2002年9月正式成立。区域经济研究院是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重庆市唯一的经济学科类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所在单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3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文社科期刊的有关主编、社长、编辑以及来自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8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主论坛上,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有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是从国内公开出版的4000余种期刊和报纸上精选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并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出版的二次文献专题期刊。在信息冗余时代,《复印报刊资料》客观上已经兼具资料与评价功能,成为评价人文  相似文献   

20.
范式是一门理论(学科)得以确立的条件和标准。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在考虑这一大学科的范式问题时,不应忽视社会心理和个人情绪方面的因素。由此,本文尝试着从“忧患”的角度解读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特色,并将其作为这一学科研究的一个范式。初衷是想以此来丰富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更希望通过本文标示出人文社科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立场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