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先锋”的堕落——重读残雪的小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重新审视了作为 “先锋派”代表作家残雪小说的文本构成及操作规则, 旨在引起人们对 “先锋派”整体文学构建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论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热”的原因之一在于海明威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意识,即一种在死亡、失败面前仍面无惧色的“硬汉”品质。在群星璀璨的文学花园里,海明威的作品能够风靡一时,还在于他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海明威坚持“冰山”的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象征主义、对话描写等手法,文字表达惜墨如金,尽量客观地描写。他的小说具有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3.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进入 90年代 ,先锋派小说家们的创作陷入困境 ,面对汹涌而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世俗性 ,他们无力重现当年的先锋精神。路在何方 ,成为他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村中篇小说《伤逝》的解读 ,揭示出北村这位勇于探索的先锋派小说家为中国当代小说开辟的新路 :注重追求探寻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及意义 ,在仿写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同时颠覆其世俗性。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 :《外国散文两篇》预习要求1、结合文中注释及文前“自读提示” ,阅读两文 ,初步体会“自读提示”中对两文内涵的简要概括。 2、画出《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描写托尔斯泰墓地普通、朴素的语句 ;思考文题中“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说“最美”的原因何在。 3、体会《冬天之美》文中作者所崇尚的“自然美” ;想一想文中从哪些角度去具体描写法国农村冬天的自然之美 ,文中写巴黎之冬的目的是什么。案例二 :《阿Q正传》预习要求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仔细阅读课文 ,理出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过程 ,理解小说描述这一过程的意…  相似文献   

6.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的确常有“重压之感”。这种“重压”,来自作品那深重的悲哀,深广的悲愤,是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所引起的情感效应。悲剧美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鲁迅对此有过精辟的分析和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谓“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涵盖甚广;但从鲁迅小说所描写的悲剧事件和悲剧人物来看,它主要是指人的生存价值:“毁灭给人看”,即是描写人的生存价值的被粗暴否定。因此,鲁迅小说的悲剧其悲剧本质只能是:“历史  相似文献   

7.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 ,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在小说领域 ,苏童可称得上是先锋派的核心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一方面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 ,一方面又尝试着用他所说的“老式方法”进行写作。这“老式方法”中不能忽视的一种便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枫杨树”、女性、生命、死亡……无不被他拈来以构建其作品浓郁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8.
一位作家对于自己写作的定位,决定了他对于小说艺术探索的限度。吕幼安说:“我的小说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朋友们看的。”这个目标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先锋派,他追求的是写给大多数的读者看。无论哪一种写作,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满足于写作者心灵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正因为如此,吕幼安又说:“小说是诞生于作者心底的神话,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情景。”他在这里强调了一个事实,无论文本的表现形式如何,作家描写的其实都是他的内心生活。  相似文献   

9.
张资平是“五四”新文学草创之初影响深远的小说家。受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张资平形成了自已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重视科学的描写、暗面描写,强调人的“自然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学观和创作手法上对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张资平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爱描写的高峰,其露骨的描写也震撼了中国文坛。名利欲影响了张资平文学创作的每个阶段,也是最终导致张资平恋爱小说走向滑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初言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表现出在西方思潮冲击下产生的一种朦胧的“人”的觉醒,显示出对封建礼教的突破,在艺术上也表现出对描写人的重视。但是民初小说家还没有意识到应该打倒吃人的封建礼教,他们只想改良礼教,因此它们只能成为从古代小说到“五四”新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智、情、意的统一,这正是“欧·亨利手法”的艺术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叶文玲的小说语言:一是对其小说文本的呈现进行描写性的追问,揭示出其小说语言如毛蓝布做就的围腰,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女性气息;二是对其创作态度进行“双边”追问,阐述了“语言神圣”、“语言游戏”、“语言狂欢”的优劣得失及其对当前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就伦理思想而言,纳斯鲍姆既是亚里士多德非科学的实践慎思观的拥护者,也是斯多亚主义治疗学的伦理学的倡导者。依据亚里士多德实践慎思观,显像是成全知觉判断的关键因素。然而,对灵魂治疗的关切使得斯多亚主义伦理学更青睐情感的判断论。为提供关于情感的统一说明,纳斯鲍姆有意淡化“判断”与“显像”的差异:由于一切情感判断都蕴含显像,因而本质上说,情感就是一种判断。从亚里士多德显像论以及当代心理治疗实践看,接受这种统一说明或将面临过分简化的危险,因为情感的判断论和显像论各自道出情感的复杂面向。纳斯鲍姆为情感提供统一说明的努力可能归于失败,构成情感的必要因素不是判断而是显像。  相似文献   

14.
《理智与情感》是一部18世纪的小说,《霍华德庄园》是一部19世纪的小说,却都描写了两对姐妹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两对姐妹的情感与理性因素,旨在指出简·奥斯汀与E.M.福斯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小说家的相同观点,即理智与情感是否达到真正的融合,是决定一个人处事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于193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楚霸王自杀》是对“霸王别姬”母题的一次“别有用心”的政治改写。小说虚设了乌江亭长和钟离昧两个人物形象,两人教化大众式的“应答叙事”为作者的政论宣讲提供了便利的叙事舞台;作者还对项羽失败的“天命观”作了否定,并指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失去民心,其借助历史素材抒发个人政治观点的目的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描写触觉的艺术,大小说家都重视描写手等触觉感官;描写触觉是为了触及人物的灵魂,并使其精神升华;描写触觉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犹如走钢丝一样,我国小说描写触觉已迈出了矫健的步子。  相似文献   

18.
情与理的困惑选择--论时事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事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忽略的历史存在 ,由于与现实过分密切的关系 ,时事小说家们虽以史家自居 ,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因此形成了时事小说情感与理智两相悖反的独特现象。本文从对明君中兴的企盼、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对神鬼迷信的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时事小说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20.
加缪的《鼠疫》是疾病文学叙事的典范,这部作品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小说中加缪直接对疫情的爆发到发展进行叙事描写,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直接描写疫情灾难的作品。学者从小说的象征寓意、对小说的荒诞阐释及小说对人性的反思向度对《鼠疫》进行过细致探查。本文从医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医学与文学的融通为导向,分析小说中的医者及“患者”的伦理身份选择。医学需要文学的引领,文学以医学故事为蓝本,从而打通医学与文学的界限,更深入、更立体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及他们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