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儿童节的创设是近代中国慈幼事业的一大进步,反映了国民时期中国社会对儿童教育与保护意识的提升。从儿童节的历史由来、儿童节纪念办法的制定、“国难期”首次儿童节纪念活动的艰难开展及舆论动员等情形可知当时中国社会各界极为重视儿童节及儿童节纪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近代中国儿童节创设具有倡导尊重儿童独立人格、号召社会各界协力保护儿童、推动儿童教育事业的进步等重要教育意义,儿童节创设对当代儿童节活动的开展及儿童教育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不仅是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同时也是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创始者,其创作在反思品格、文化意蕴和叙事模式等方面给予现代童年母题文学创作以深远而显著的影响。鲁迅的童年叙事焦点大多集聚在对封建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与挖苦,对儿童所接受的与儿童身心发展极不相宜的陈旧观念的讽刺与揭露。从鲁迅的童年母题创作中我们可以体悟到,童年母题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主题类型,更重要的是童年母题的叙事还是作家的生存方式的体现。作为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倡风气者,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又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童年是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童年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特点。通过对童年记忆的追溯,发现80后和00后童年生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并从童年生活的内容、童年生活的方式、童年生活的空间及童年生活体验对其变迁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童年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童年生活变迁的原因。并从个案出发反思传统童年生活和现代童年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生活中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国之初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既有对于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也有对儿童学习劳动生活描写的;既有揭露黑暗社会摧残儿童的,也有叙写革命战争时期儿童斗争生活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建国初期上海儿童文学的创作拓展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形式,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鲁迅是最早开辟童年母题文学园地的作家,他对上海(包括其他都市)生活与文化的直接介入不仅对现代文学、对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直接产生了影响,而且切实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都市母题文学的应运而生与积极发展。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提供了许多人物形象给新文学作家们以启示,而且提供了许多精致、隽永的原型意象给新文学家们作为模仿的范本。从母题角度切入到鲁迅研究,不仅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到鲁迅文学世界的创造性的资源由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如何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6.
从1900年到1937年,上海的文化精英联合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建构起一个城市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在近代城市精英之中,核心已经让位于资产阶级,但因为资产阶级缺乏社会的文化权威,因此在近代城市社会之中依然离不开城市的文化精英。近代上海的文化精英与资产阶级的战略同盟,不仅坚守着城市的地方自主性,而且以市民社会为后盾,积极地过问国家公共事务,试图影响和改变中央政府的国策。  相似文献   

7.
同城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及社会规划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城化是指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相邻城市,借由统一的协作规划、协同运行、协调发展,实现其功能放大,以使相邻城市的居民形成一种有如生活在同一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感受的城市整合发展过程。同城化具有扩展社会发展空间、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充社会资源享用、缩小社会心理距离、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积极作用。但同城化也有负功能,因而在同城化发展规划中,必须对其社会层面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鲁迅是最早开辟童年母题文学园地的作家,他对上海(包括其他都市)生活与文化的直接介入不仅对现代文学、对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直接产生了影响,而且切实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都市母题文学的应运而生与积极发展。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提供了许多人物形象给新文学作家们以启示,而且提供了许多精致、隽永的原型意象给新文学家们作为模仿的范本。从母题角度切入到鲁迅研究,不仅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到鲁迅文学世界的创造性的资源由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如何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前,《申报》不仅报道儿童节的设立和上海市的庆祝活动,而且以此为契机,传播儿童教育新理念,也不乏对儿童节的反思,更难能可贵的是,儿童节商业广告都渗透着对儿童爱国教育的灌输。《申报》对国民政府“四四”儿童节的报道推动了儿童教育的发展,彰显了报道的时代性、教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儿身份是对儿童亦或年的一种属性的界定,更是对儿教育界限的一种表达。身份和儿教育之间以一种内在的逻关系确立了儿童教育的样态与价值。学校作为儿童活动的公共场域现出了儿童生活的“公共性”和儿童教有的“善性”两大核心特征。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身份差距的悬殊,儿童“妥协”成为常态化问题童身份式,具体表现为儿身体的缺失、儿童话语的缄默和儿童意识的迷失。舒缓儿童天性与公共理性、儿童意识与公共权威、儿童经验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建立一种平衡,是实现学校共生活中儿童身份从“占有”到“存在”这一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救济妇孺会是由浙江旅沪同乡团体专门为了救济被拐妇孺而发起的民间慈善组织.中国救济妇孺会组织严密,其内部机构设置采取董事委员会下的分工合作制;理念先进,收容救济与教育改造并重;体制健全,在管理上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制度管理模式.除了其内部组织的严密性和理念管理的先进性之外,中国救济妇孺会筹措经费的方式也颇具时代特色.中国救济妇孺会自筹善款的方式五花八门,其中既有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对外演出的营业性收入,也有利用会展组织临时募捐的行为,更不乏与其他慈善组织联合起来组团募捐的筹集方式.所有这些虽然透露出民国上海慈善事业运转的艰辛与无奈,但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分析又恰恰可以反映出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代表的民国上海慈善组织已然具备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儿童文学在中国上海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还是一种意外收获?本文将着重从西法印刷、晚清传教士办报以及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创建,考察早期著名儿童刊物的创刊、早期重要儿童文学论著的出版,解析上海近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与儿童文学的渊源,探寻儿童文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坎坷之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上海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旅沪广帮与这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帮把粤语、粤菜、粤俗、粤剧等带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带到上海,对沪粤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作用;而他们的一些活动,如聚赌、狎妓,也给近代上海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十四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经历了白天、夜晚和日常的递变。茅盾用公债市场、工厂、小汽车构成白天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们用夜总会、舞厅、街道描画了一个夜的上海;张爱玲则用公馆、公寓、里弄砌成了日常的上海。在欲望的指引下,它们共同完成了我们对老上海的现代想象。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一份报纸,其在内容上多为对本地方的报道,地方史"细节"相对集中;经济因素使其往往功利性比较强;报人的活动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重要史料。报刊作为中国19世纪的重要公共舆论媒介和信息载体,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开始衰败,西方建筑步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西方建筑处在一个异常杂乱而动荡的环境中,各种背离现代主义,力图摆脱“清规戒律”的建筑思潮不断萌生。其中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建筑开始关注社会、环境、科技和地域特色;建筑师开始反思自己,将自己的角色扮演为社会的一员,强调社会的参与,建造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建筑;朝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丁玲与四十年代海派女性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玲女性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精神退场、欲望泛化的都市男性中心社会里对理想爱情神话追求的幻灭。其小说充满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觉醒,双重痛苦——希望的同时在失望,进攻的同时在退守,建构的同时在解构。对于40年代海派女性小说影响深远,施济美、张爱玲、苏青等无不从她那里汲取过艺术的营养——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上海都市题材的创作主要形成了怀旧想象与青春物语两种取向,反映了不同的创作心态与不同的文化倾向:在物欲膨胀社会中的功利与粗俗中,在怀旧里寄寓内心的不安与不满,在虚拟的怀旧想象中将旧上海理想化了、简单化了,在贵族气息中失落了现在;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中,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物欲的追求,在追求随心所欲极度自由中颠覆了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