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谱 《东岳论丛》2001,22(6):23-26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既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 ,又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弘扬 ,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现实的必然要求 ;“以德治国”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历史与现实的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国方略 ,是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思想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以德治国"的理论创新.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对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的源和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桂连 《船山学刊》2002,(1):101-10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以德治国”的源“以德治国”是对国内外治国传统,特别是对我国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在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同见解,被史学家概括为“人治和法治”的争论。这种争论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儒法之争,在西方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主张。无论是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统治还是中国古代贤人治国的“德治”思想,最终都导向人治;而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道”与“普遍服从”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江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方略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而德治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和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法治和德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治国方略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及其问题,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深刻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德法并重,以德为基”这一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6.
刘镇江 《船山学刊》2001,(4):97-100,125
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古代德治传统与当代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治国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经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思想对治国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德治国”思想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批判继承了传统德治思想 ,创新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把党的建设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 ,是理论创新的典范 ,对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素有的“德治”传统,以汉朝“无为而治”(德治)的经验和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列举了我国传统中没落的腐朽道德成分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论证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探索了新时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方法措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官,以抓“官德”建设带动“民德”,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 2 1世纪的新发展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本文旨在剖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阐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探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1.
晓林  春昌 《百家论坛》2001,(2):25-28
最近,江泽民同志提出:“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对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表明我们党的治国之道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是治国主体,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必须通过各级干部才能落到实处。就实现以德治国而言,首先必须加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治国方略说到以德治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治国方略特别是传统德治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治国方略尤其是传统德治观的时代超越。 一、传统治国方略及传统德治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非常发达,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乃至帝王将相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各种政治问题,关心和关注国家的治理,提出了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大而言之,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略可区分为无为政治和有为政治两大类。 何谓无为政治?无为政治或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庄提倡的治国方略。其宗旨在认人和物皆有…  相似文献   

13.
金萍 《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10-111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犤1犦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方略与儒家“德治”观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以德治国”方略是对儒家“德治”观的扬弃。它是在继承和弘扬儒家“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社会主义的“以德治国”方略与儒家的“德治”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为何“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4.
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彩晶 《学术论坛》2003,(1):119-122
儒家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民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是以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为基础的 ,其核心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纲常名教 ,以对立的两极确定亲疏、尊卑的地位 ,确定道德义务和规矩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又坚持以德治国 ,这既有丰富的历史渊源 ,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群  刘双 《理论界》2004,(3):38-39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儒家的德治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影响至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传统的德治思想加以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提出“两个坚持不懈”,形成了新时期新型社会主义德治观,是对我国治国方略的当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新高度。“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并重,是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充分认识的新飞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以偏废。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虽属不同的范畴,一个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一个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但在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却有许多共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  相似文献   

18.
岑贤安 《学术论坛》2002,(6):98-102
儒家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独到的贡献。儒家创始人孔子总结夏殷周三代的治国经验 ,首先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孟子加以补充发挥 ,提出仁政德治的思想。从此 ,以德治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9.
“法治”和“德治”是人类历史上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 ,两者各有优特之处 ,也各有片面性 ,因此必须相互补充。事实上 ,两者完全可以互补 :“法治”的鞭长莫及之处 ,正是“德治”可以展现其社会功能之处 ;“德治”的缺失之处 ,又正是“法治”能够加以弥补之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法治”和“德治”都应当并举 ,而且可以并举。当前 ,我们必须同时大力强化公民的“法治”和“德治”意识 ,同时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与经济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 ,治国是对有治国权力和责任者而言的。在我国 ,是通过党领导人民群众来实现治国的 ,因此 ,“以德治国”就意味着 ,对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共产党来说 ,现在治国依据不仅是法而且是德 ;对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来说 ,接受领导从而实现治国的依据也是法和德。因此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意义就是 ,明确现在治国的依据、基础是法和德 ,党与人民群众有关治国的共识是法与德 ,只有在法与德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和接受管理。我国经济伦理学者近年来已经提出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 ,而且是德治经济。这与“以德治国”对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