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经验不同,各民族语言中成语所表达的语义和表现形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俄语和汉语中带有数字的成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俄语成语中多带有数字“三”和“七”,而汉语语却多带数字“一”、“三”、“五”、“九”,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2.
黄石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特色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石是湖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加强特色工业文化建设,传承地域特色文化,一要对其独具特色的“五山”文化进行重新梳理与认识,二要建设具有与“五山”文化元素相关的特色建筑、景点,三要构建全方位的弘扬“五山”文化的宣传网络。  相似文献   

3.
历时一个月的第五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已于10月16日在六合区完美落幕。作为六合历史上举办的规模最大、活动最丰富、影响最深远、文化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一次文化盛会.本届“茉莉花节”以发源于六合的民歌《茉莉仡》为文化旗号,成功开展了音乐文化、美食文化、雨花石文化、旅游文化4个文化单元共计24项主题恬动.带火了美食经济.催热了六合旅游,促进了招商引资.提升了六合形象.真正使本届“茉莉花节”成为“文化的盛宴、企业的舞台、人民的节日”。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2008,(4):93-93
对美国人而言,竖起大拇指意味着“好,不错”:而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表示“数字”;日本人则认为这个手势代表的是“数字五”;不过,在希腊人眼中,这表示“去你的”;而在中国则表示“很棒”。  相似文献   

5.
“子恺漫画”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线”是中国画术上所特有的利器。“子恺漫画”反映了丰子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美学修养。“子恺漫画”始终关注现实人生,具有深广的社会内涵。“子恺漫画”按题材和内容大致可分五类:1.都市平民日常生活。2.下层群众的劳动和生活。3.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幸。4.职业劳动者瞬间姿容。5.旧社会不协调、不正常景观。只有从丰子恺哲学现和文化教育史的角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于恺漫画”的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勃兴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深度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境遇和文化生态。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之下,文化辐射范围得以延展,文化资源能够精准匹配,文化传播权力发生转移,文化安全治理效能极大提升,构建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崭新图景。与此同时,我国文化安全也面临“数字殖民”挑战国家文化主权、“算法黑箱”解构文化价值、“技术魅影”消解文化自信、“智能依赖”制约文化创新等多重风险。因此,必须警惕数字陷阱,增强技术规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审慎对待智能变革,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06,(1):17-17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4.2%,实现了在“九五”末突破于亿元基础上的翻番,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十五”期间,南京积极探索有效发挥省会中心城市比较优势的新途径.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和绿色南京五项战略.加快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南京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综合优势更加显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技术变革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量,技术逻辑构成了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技术变革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技术变革催生文化新动能,解构并建构新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文化技术则是人类文化技术史上的又一项关键技术创造,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文化产业新时代。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呈现“机械复制—数字复制”的生产变革、“静态文字—动态影像”的业态变革、“真实空间—超真实虚拟”的空间变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建构一种与数字文化技术相适应的新文化经济。这种新文化经济在发展目标上导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生产资料上寻求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在生产方式上倡导消费创造生产,在生产关系上构建新的文化交互关系,持续重塑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技术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密切联系并且互相作用.语言中的数字作为计数的重要因素难免受到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相同的数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数字“4”也不例外.数字“4”在古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消逝,同时由于其发音同“死”相近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英语文化中则出现了更多与数字“four”相关的固定词组.本文尝试对比英汉文化中数字“4”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四种翻译含有该数字的固定词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深商 《金陵瞭望》2005,(4):13-13
50.6%受访者认为北京是个“宽容的城市,能容纳不同的人群和文化”,55%认为自己的朋友中有北京人,60.8%表示愿意同北京人一起工作。——这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最近对528名在北京从业的外来工进行问卷调查时得到的数字。  相似文献   

11.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既放大了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促成了数字鸿沟的消减。以数字反哺为切入视角,聚焦年长世代,从微观能动层面探讨其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存在的“精神接入”困境,旨在通过尊重老年“拒绝者”的数字意愿、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环境以及激发老年群体的学习意愿等方式,充分发挥数字反哺效用。强调人在数字化实践中的主导地位,试图打破老年群体对于信息传播技术被动接受的形象,进而驳斥“数字难民”这一忽视老年人数字化实践主体性的概念,为理解数字鸿沟“接入沟”中的“精神接入”、探析家庭代际联系、重构老年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出生、成长于互联网普及之前且现已进入中老年阶段的“数字移民”,在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媒介素养和数字文化理解方面,均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数字原住民”有很大差异,也决定了“数字移民”在当下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必然面临再适应和“再社会化”的挑战。从技术应用、社会行为和文化认同等三个维度对“数字移民”数字化生存适应性进行观察,发现“数字移民”在技术的生活场景应用与数字交往等方面适应性较好,在文化认同层面适应性最差,“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且不断加剧。系统性的媒介支持一方面能够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追求美好数字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媒介技术公共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数字技术嵌合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必然给乡村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数字中国”“数字乡村”的时空场域下,必须要充分利用数据媒体的应用场景,聚焦互联互通、立体交互、资源共享、应用体验等方面,通过打造数字媒体平台、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媒体人才队伍、构建涉农服务体系等措施,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尝试从数字戒断的观念入手,剖析数字媒体生态与人在行为、心理和精神等维度深度交缠的症候,反思数字信息生活被科技资本主义逻辑支配的现状,并从人本主义和公共性价值理念出发探索在数字时代重建人的文化自主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础设施化、自动化和情感化三种结构性特征导致媒介依赖的普遍存在,而数字媒体对公私领域边界的破坏、传统社会层级的“数字复制”,以及媒介生态“情感转向”下人的文化能动性的觉醒,则是数字戒断的直接动力。当下流行的数字戒断运动在本质上是将“断联”商品化,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字戒断实践应通过恢复媒介间性和重建专业主义权威的方式在技术环境与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相似文献   

15.
王谦修 《金陵瞭望》2010,(13):32-32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种典型状态.严格地说是不可取的状态.分别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冲突不统一、文化高调不落地”.长达7年的跟踪观察.100多家企业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从中总结五条教训。  相似文献   

16.
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借助CiteSpace对CSSCI收录的105篇关于图书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段小虎、冯永财、杨志萍等学者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特别是跨机构之间的合作)之间的合作力度大,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密切、情报源主要集中于图情类期刊、研究主要聚焦于“精准扶贫”“数字文化”“农村文化”“数字鸿沟”等,提出未来应加强构建图书馆乡村文化振兴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乡村文化振兴途径,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和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智库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兴网络视频平台为自媒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为个人提供了自我呈现的窗口。研究在空间理论视阈下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数字灵工”的文化生产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灵工”借助网络空间、技术、身体等要素进行文化生产实践并开启职业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正陷入受空间权力裹挟、身体过载使用与自主性丧失的文化生产困境中。“数字灵工”也为破除困境做出一定的努力,以争取在商业背景下找到自我表达与职业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个面向”与“三个属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坚持文化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而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则是培育“四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数字“九”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的文化意义及其内涵,也初步概括出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下对这一数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等问题,利用2010—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数据、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面板因子分析法测算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至沿线国家的影响,并通过异质性分析研究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至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种类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对书籍和报刊类产品的出口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应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文化交流;深化数字文化产业融合,改善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实现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