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本文将西康建省放入近代中国宪法实践这一视角,梳理和分析自清末川边新政、筹备建省,到南京政府设立西康行省这一横跨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社会的动态过程;并在近代中国宪法实践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剖析西康建省的动因与阻力,综合评析其法治价值,从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宪法实践及其法治思想是西康建省的持续推动力,作为近代中国边疆省制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西康建省是近代中国依宪治国实践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成果。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边疆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边疆民族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了维护西康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其抗战建国功能,西康省政府成立司法筹备处,对西康省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司法改革依循强化民族平等、注重国家法与习惯法的调适等原则,既保证了国家法制的统一适用,又充分尊重民间风俗习惯,使国家法令得以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川新著<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正式出版.这是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学科一中国近现代史、院校共建科研创新团队"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建设的成果之一.全书共23万字,是作者在多次对中国藏族地区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甘孜州及西藏昌都地区等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口碑史料等研究后完成.系作者独著<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的姊妹篇.所谓"西康"(West Khams),指四川省以西的一部分藏族地区,包括今天的四川省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本书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为主要地域.  相似文献   

4.
1930年,在西康地区发生的“大白事件”,并升级为“第三次康藏纠纷”,是近代康藏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在这一历时久、涉及多、过程复杂的康藏纠纷事件的解决中,中央与地方各部门、政治势力、藏与西康、青海省政府等,均有所贡献,可以说,各方面的相互了解也在客观上得以加深,康藏、藏汉民族感情自然亦得到了强化,并对以后四川西部及周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区藏族历史源流十分漫长,影响深远。本文对康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作了回顾和梳理。重点剖析了清末以来的改土归流、西康建省的历程以及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12月发表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将士“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文中所说的11个省是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由之,红军长征经过青海这一史实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鲜为人知.其实,青海学术界在50年代编纂青海地方史志时,就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史实纳入了  相似文献   

7.
一在三国时代。所谓“南中”。约略当于现今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相连一带的广大部分地区。即如现今的云南昆明,也包括其中。而且是“南中”的重要地方之一。诸葛亮进兵“南中”前,那里共有四郡:即永昌(云南保山县)、越嶲(西康西昌县)、牂牁(贵州平越县)、益州(云南晋宁县)。“南中”的战争结束,又从旧郡中分设有云南(云南姚县北)、兴古(贵州盘县西)共为六郡,总称“南中”,仍由庲降都督总摄之械娜思由现焯?四川宜宾)郡,称为“南中”七郡。  相似文献   

8.
邓杰 《社会科学研究》2006,7(6):147-152
1940至1945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利用成都基督教学校暑假空隙,组成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前往川西和西康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民众开展教育、生计、公共卫生服务,并进行基督教福音传播。学生边疆暑期服务是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潮的具体实践,使边民得到了许多实际的帮助,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从传统走向近代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认识理解教会大学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1930-1933年西藏与西康、青海的战争,即所谓第三次“康藏纠纷”,过去论著多因作者所处地位、立场之不同,研究角度不同,而各执一词,意见分歧。本文在事隔六十多年后,利用已公布之中外档案资料,首先,对此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了较为客观的叙述,拟还历史的真实面目;其次,评述了英国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对战争的历史根源、性质及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年来,我們上海西康菜场的营业員,由于坚持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运用唯物辯証法,分析了在生意做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进一步认識和处理了人与物,貨多与貨少,大生意与小生意,主动与被动,执行政策与完成任务等相互之間的辯証关系,因而充分发揮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順利地克服了工作上的困难,把生意做得較活了。这里我們談一談自己的初步体会,請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1.
1939年冬,抗战烽烟已弥漫大半个中国之时,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以下简称"边部")在四川成都正式宣告成立,一场旨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社会服务及福音传播的边疆服务运动由此拉开序幕.边疆服务运动历时约16年,贯穿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及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社会转型时期,先后建立川西、西康和云南三个服务区,在广大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诸如生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调查及布道等各方面工作,卓有成效,受益人数众多,其辛苦遭逢、惨淡经营之状可以想见.时隔境迁,曾经轰轰烈烈的边疆服务运动的历史痕迹已被"雨打风吹去",以至于时人对其的了解多为只鳞片爪,停留在一知半解之上.  相似文献   

12.
价值阙如比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更吻合韦伯文本的原意.价值阙如强调遵循价值关联,在研究过程中将价值判断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达成社会科学的客观可能性,做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韦伯主张价值关联、价值阙如、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离、价值判断.但价值阙如思想导致了虚无主义,是乌托邦.建构主义、结构化理论等发展了韦伯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基督教都积极致力于在华公共卫生事业的改善。但基督教在川西及西康民族地区开展公共卫生事业则肇始于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该组织不但开办医院,为该地区边民日常接诊,还组织巡诊活动,为边民诊治和预防流行疾病。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川康地区逐渐建立起具有现代性质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拯救了大量因流行病传染而面临生命威胁的边民,并在此过程中向边民传播了卫生防疫知识,使他们相信现代医学,远离"端公",促进了川康边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紧密相连,但学术界普遍关注价值中立,而对价值关联涉及较少.文章阐述了价值关联的缘起与演变,论述了价值关联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功能及其与价值中立的关系,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推进这一运动的机构是边疆服务部。试图改善边民物质生活的农业生计服务是边疆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边部在川西和西康的彝羌藏地区的农业生计服务工作,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生计干部,为边胞提供了进修机会,还更新了边民的农耕观念,大大改变了边胞对政府的敌对观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推进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价值类型的界定,是探索人生价值观的基础.迄今,相当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价值分类标准或缺、价值类型表达偏颇、阐述严重失范的状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价值核心概念进行了理性解读,对价值本质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根据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的不同视角,进行科学的价值分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价值构成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商品价值构成向企业价值构成的转换,构成广义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产业视角与企业视角.不同于商品价值构成,企业价值构成总体由两类资本耗费和两类剩余价值组成,体现了企业内劳动部门之间的协同创造价值关系.总的而言,企业价值构成范畴及其基本理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马克思本人遗留下的衔接企业价值创造与企业价值分配的逻辑裂痕.  相似文献   

18.
刘奔是我国价值哲学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价值哲学刚刚在我国兴起,刘奔、李连科合作写了一系列研究价值论的论文,特别是1982年他们提出了关于真理观与值观的统一的见解,对我国价值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奔、李连科还深入研究了实践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刘奔认为,价值论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念作何种理解,从最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关系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重大问题.刘奔认为,价值关系是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这是对价值本质的精辟概括.他认为价值关系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有存在方式,价值是相对于人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而言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刘奔对价值哲学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价值哲学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发展的本质问题是价值问题,传统发展观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把人的价值归结为物的价值,导致发展的价值理性缺失及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倒置,产生了发展的诸多价值困境.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实现方法保证了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评价应当是以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和社会协调发展尺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是蕴涵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特征各异,并遵循一定的历史演变轨迹.在经济价值向度,各个时代的技术创新都追求创新的经济价值,但经济价值的实质、地位在不同时代又各异.在生态价值向度,技术创新经历了(朴素的)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人文价值向度,技术创新也经历了(朴素的)人文价值取向--(基本)缺乏人文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创新的异质价值取向之间的协调程度不一.只有在异质价值取向之间形成相互规范、相互制约的关系,方可实现技术创新的"真"、"善"、"美"之间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