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静态组比较设计对参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两种倾向课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抑郁状态进行追踪比较。结果发现,累计92.5%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效果总体良好及以上,接受积极心理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传统教育,抑郁总分及其包括的积极情绪和人际维度显著低于传统教育。积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积极情绪体验和促进人际交往方面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验证其有效性。对两组大学新生分别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常规心理课程进行实验,并采用Scl-90、UPi测验、乐观感测验和真正的快乐问卷调查进行前后测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组在乐观感、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等方面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地提升。表明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乐观程度,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Folkman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女生的消极应对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于生活的满意感也显著高于男生;生活满意度还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同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积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则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分别为18.8%和7.3%.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流形式,很多高校都在陆续开设以“幸福课”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教师传播积极心理健康意识和观念的问题、学校环境和团体制度协同合作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开发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考核问题等。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从根本上落实高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5.
探讨闽南女性人格特征及其与应对倾向及幸福感的关系。在福建、河南地区随机选取18周岁以上的女性1268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闽南女性具有宜人性、独立性、审美性和敏感性人格特点,生活幸福感指数最高。闽南城市女性人格特点更鲜明,农村女性积极应对倾向和幸福感也显著好于城市女性。18~25岁闽南女人格安稳性及46岁以上闽南女性的独立性人格和积极应对倾向都低于其他年龄段,36~45岁的女性敏感性、积极应对倾向和幸福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格的独立性、敏感性和积极应对倾向对闽南女性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解释率为36.7%。闽南文化及风俗对女性人格特征、积极应对倾向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幸福感研究存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方向。文章回顾了幸福感研究的历程及三种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忽视了幸福感的文化属性,割裂了幸福感的整体性和实证研究的局限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幸福感研究在主位研究、本土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积极心理学在这些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关注,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更多的获得幸福感,为自己所设定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使积极心理体现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尊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效标,对淮北师范大学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328名大学生,进行8周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干预训练。结果表明,干预结束后,实验班在自尊、人际信任、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松弛或紧张和总体幸福感上的后测分数高于前测分数和对照班后测分数,且差异均显著。干预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状况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来自自身、学校因素和社会外界压力的影响使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流失。分析影响她们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对促进教师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专业发展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状况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来自自身、学校因素和社会外界压力的影响使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流失。分析影响她们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对促进教师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专业发展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幸福感带来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高校不仅要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善于体验幸福、积极创造幸福、正确享受幸福的时代新人。从目标维度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包含促进生命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目标;从价值维度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教育者要更新幸福观教育理念、创新幸福观教育方法、拓宽幸福观教育渠道,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激励大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担当中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所有教育本质上都是幸福教育。在幸福教育的视野下,幸福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追求。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幸福教育理念是关键,完善专门指导机构,发挥应有职能是保障,坚持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的统一,追求低层次幸福与高层次幸福的统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予当代大学生高质量的幸福观教育,矫正大学生在幸福观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际调研法等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等,探讨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路径。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社会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包括了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积极奋斗、健康向上等内容,是有理想信念、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幸福观; 为大学生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利用网络新媒体增加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和影响他人的好习惯,加强大学生新生代群体同社会实践相联系,让大学生普遍具备获得稳定和持久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幸福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真诚奉献与自我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幸福感 ,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又要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探索了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途径:通过课程教育和网络社团等各种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发挥社团、班级作用,开展活动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幸福感与德育的实效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它为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内在动力,为德育的生活化开辟了基本路径,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学生精神信仰、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条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幸福理论基于人的本质和现实生活,消解了过去哲学中感性的、形式的和抽象的幸福,对幸福的来源、内涵和实践进行了重建,马克思幸福思想体现了幸福生成、幸福内涵和实现幸福的整合。面对当代青少年幸福教育的困境,马克思幸福思想能够为青少年幸福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在马克思幸福思想指导下的青少年幸福教育不仅能实现当代青少年幸福教育的重构,也能满足青少年理解和追求幸福的客观需要。这种研究思路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也为当代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幸福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已展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人民幸福生活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离不开科学幸福观的教育,而今,幸福观教育的普及面还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远远没有深入到基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推进现代居民社区幸福观教育的构想,并着重针对居民社区幸福观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推进现代居民社区幸福观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