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组织即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即兴(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是一个新兴的但对组织来说极具价值的研究领域,对于组织学习及战略变革机制等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拓展意义。尽管国外相关研究已经展开,但目前研究较为分散和混乱。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组织即兴的概念内涵、特征、类型以及层次划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评价了组织即兴与组织学习、组织记忆、组织创新以及战略变革间的相关关系,旨在能为组织即兴的深入研究提供某些借鉴,同时为企业管理实践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杨婕 《社科纵横》2012,(2):176-178
人类的任何记忆活动都是与遗忘分不开的,在英语词汇学习中,遗忘率较高,回生现象严重就是突出的问题。而在英语词汇中,任何一个单词也都必须和一定数量的其它词汇有某种语义联系,Collins和Loftus在1975年提出的激活扩散模型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语义记忆模型,它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本文是基于激活扩散模型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效果的一项实验研究。本研究的是以激活扩散理论和深度加工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120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以运用激活扩散模型来记忆英语词汇并对其记忆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亚秋 《社会》2010,30(5):217-242
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在此,遭遇到记忆的微光,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言,是社会决定论与能动个体之间碰撞的产物。记忆的微光之于强势的社会记忆研究范式,其力量之微弱甚至暂时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记忆类型,但它描摹了另一种记忆的存在状态,提示着被忽视的现实洞察。  相似文献   

4.
前瞻记忆是对预定事件或未来行为的记忆,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前瞻记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近年来已成为记忆乃至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前瞻记忆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和认知机制的复杂性,有些研究结果存在分歧,更多相关领域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亚秋 《社会》2018,38(1):104-133
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社会品质,以及卡农、神话、节日等概念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能够促发人们回忆的社会力来自涂尔干所谓的“神圣社会”。哈布瓦赫记忆理论中的“社会框架论”和“社会品质”概念是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表现,由此形成一种哈布瓦赫的“神圣记忆观”。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卡农”,也是一种神圣记忆。卡农等概念是扬·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的继承和推进。上述要素构成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的基础。从“取向”讨论转向“范式”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记忆研究传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汉生  刘亚秋 《社会》2006,26(3):46-68
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通过叙事,知青“自我”意义和“群体”意义生成,在此基础上,知青通过对“代”的认同,使得自己与国家历史相联,以确定自我形象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知青对意义的定位和追寻反映了这一代人持续的和深刻的认同危机。“劫后辉煌”是知青对自己青春创伤的救赎。尽管知青集体记忆存在着复杂的分层,但是,意义已经在叙述和回忆中完成。知青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刻写方式,知青聚会作为一种普遍参与的操演方式,它们对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山下乡”历史事件的特点为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知青社会记忆研究能够在研究实践层面推进社会记忆研究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李长文 《社会福利》2014,(4):61-63,5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及其人才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的相关及专门研究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现状,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实现途径及制度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4):95-98
本文以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主题,分析了近年来学界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已突破单一学科领域的局限,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在研究的对象上有待拓宽、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通过综述将为未来研究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谦 《生存》2020,(5):0228-0228
记忆构成生命的所有内容,生命中所有感动的人物事物都会成为记忆。记忆是有选择的,它选择沉重与浪漫,选择悲苦与幸福。记忆让生命有了重量,无论记忆的思绪或长或短,或诗意或粗糙。这种记忆之重,让人的身心也有了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任敏 《社会》2008,28(1):212-212
2007年7月7日、8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组织社会学工作坊”在北京大学召开。1 这次工作坊秉承历届工作坊的宗旨,意在促进组织社会学研究实证化、规范化,提高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内部交流与对话,建设学术共同体,从而推进国内组织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十多所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四十多名资深教授、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届工作坊。  本届工作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各位从事组织社会学教研的教授、专家的小组讨论会,讨论国内外组织社会学研究现状以及组织社会学研究中的中国问题;另一部分是以国内的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实证研究交流会。本届会议共有9篇论文入选评议。  相似文献   

11.
程华  黄楚瑜 《探求》2023,(6):78-86
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党史教育研究主要以内地青少年为对象,香港青少年群体出现的红色记忆不够强的现实困境,对形塑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造成较大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通过声音、图像等符号唤起“集体红色记忆”,以历史情节的刻画与人物塑造建构、共享记忆情感链接,以行为参与、场域复归、话语沟通刻写记忆,进而培育和建构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组织嵌入性与求职: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龙龙  李锋亮 《社会》2006,26(6):62-62
新经济社会学自格兰诺维特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实证研究关注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找寻行为。然而,这些研究的分析单位通常放在个体之间的强关系或弱关系这样的联系上。布莱顿和卡瑞亚的研究扩展了已有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组织嵌入性的求职方式。使用这种求职方式的人通常隶属于某个组织或机构,而该组织或机构同用人单位具有某种联系。我们把组织嵌入性应用于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上,研究了不同的招工渠道对工作的影响,主要分析了组织嵌入性求职方式与受教育水平、高校声誉和学生表现,以及毕业生的起薪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共组织平衡计分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公共组织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公共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以及战略的特点,总结了公共组织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式及各层面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探讨的若干同题。  相似文献   

14.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已被应用于诸多学科,但在文学研究领域,作家口述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和主要功能尚缺乏明晰的阐述.借鉴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透视1960年前后的中国作家邵洵美"狱中嘱托"事件发现:运用集体记忆理论有益于探究社会框架对作家记忆效果和口述方式的规约作用,参考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理解作家口述效应与身份认同机制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声音伴随学习和回忆时对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声音伴随学习和回忆时,记忆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其中,音乐伴随学习和回忆时,音乐作为一种暗示使记忆成绩良好,但差异不显著。故事伴随学习和回忆时,被试并没有因故事内容的新颖性和词的干扰分散注意力,记忆成绩同控制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谭培文 《创新》2015,(2):57-61,127
文化有一般性,但更具特殊内涵。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文化是具体的、特殊的、民族的。从民族的共时性与历史性两个视角来看,文化是民族血脉相连的脐带,文化是民族遗传记忆的密码,文化是民族兴衰荣枯的重要标志。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的脐带,保留中华民族记忆的密码,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目前英语词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英语词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词汇记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不但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还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亟待挖掘、利用与传承。依托课题组对扶贫干部的口述访谈,基于对集体记忆理论的分析发现,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是脱贫攻坚集体记忆的多重面向,这些记忆具有政治认同的催化剂、文化整合的黏合剂和乡村振兴的助燃剂等多维价值,其生成理路源发于个体记忆的唤起,形塑于突生机制的作用,达致记忆认同的许可。可从形式再生产、内容再生产、意义再生产三个角度对集体记忆的传承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所有曾游历过或居住在北京的人们,都有关于这座城市不同程度的记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这种自然生成的零散漂浮的印象,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将“记忆”从名词转化为动词,意味着一个人物、一件史事或一座城市有可能从此获得新生。本文集中探讨如何将被动的“北京记忆”转化为主动的“记忆北京”,并指出“北京学”研究虽然在目前远不及“上海学”辉煌,但相信这个领域将更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文媒体跨越国界,进入异域的传播空间,一方面契合了华人的信息需求,为居住国主流社会融合海外华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中华情结,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世界日报》的媒介文本作为研究范例,不难看出其在语义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都映现了中华文化内容。作为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的记忆的场,它通过中华文化价值观、华族历史和群体符号边界的集体记忆机制,使得这些宏微观的文化内容得以建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