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后初期,苏联拟继续延续战时"大国合作"政策维护其战时取得的政治权益,但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使战时苏联同西方大国的同盟关系难以为继,并最终演变为两极对抗。而这一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呈现出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胜凯 《齐鲁学刊》2004,90(3):70-7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时代来临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关注原子能国际控制问题。杜鲁门总统最终采取的方案拒绝了以玻尔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史汀生等政治家"分享原子秘密"的建议,加剧了苏联在原子能问题上对美国动机的怀疑,而巴鲁克计划对否决权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美国的核优势地位,更使美苏调和成为不可能。美国原子能政策的制订过程与美苏关系走向冷战是同步进行的,这项政策既是冷战的诱因,又是冷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它们无法按照单一秩序的要求行事.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了"单中心"政策执行模式的社会成本,考虑到公民的政策需求并不是固定和一致的,因此,依靠单个政策执行主体的努力无法改善政策执行的效果.合作治理的行动机制是通过达成共识建立互信,在"正和博弈"中求得共赢.出于减少社会成本的考虑,我们需要开展合作治理,唤醒和维持这些行动主体的合作意识,促使它们围绕社会政策的执行自我组织起来,通过积极参与降低社会成本.所以,通过赋予它们自主权和参与权有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以更低的社会成本改善这项社会政策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5.
1960年刚果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始终把遏制苏联的渗透和避免"另一个朝鲜"作为其主要目标,为此大力支持联合国介入,并策动刚果政变,甚至暗杀卢蒙巴。同时,美国强调维护北约国家"集体安全"的重要性。然而,其欧洲盟国更关注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常以苏联威胁为借口,迫使美国做出让步与妥协,从而使其全球冷战目标受制于它们的地区目标。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政府在战后结束中日战争状态,实施对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当时美国亚洲政策的影响,政策制定遵循美国意志;具体实施随美国亚洲政策的转变而逐渐由减缓到停止;最后在法律上放弃对日处置的一切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美国的压力。美国给中日战争终结处理造成严重恶果,应负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美国政府对战后初期中东局势的研判;分析了美国逐渐背离了大国合作的外交政策,由门户开放、反对势力范围,到希望用自己的发展优势来影响中东未来,最后确立完全意识形态化的遏苏反共政策;认为战后美国外交当局无视国际现实,夸大拔高,以遏苏反共为名行主导中东、领导世界之实。直到现在美国对外政策仍然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也使本国国民成为军国主义的牺牲品。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宣示与军国主义诀别。但是,仅仅5年之后,日本又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重新开始"再军备"进程。战后初期日本"再军备"重新武装的进程与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密切相关,是美国占领政策转变的结果。美国出于称霸全球和反共的需要,对日本的纵容与扶持是战后日本"再军备"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得到彻底清除的军国主义余毒,是日本战后"再军备"以至今日右翼势力猖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中国的对朝鲜政策走向置于2012年朝鲜新领导人上任后,朝鲜新形势对中国影响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通过中国目前对朝鲜政策背景、基本内容梳理,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来探讨中国对朝鲜政策走向。新现实主义主导中国对朝鲜政策的国家利益关系,新自由主义主导中国对朝政策的国际合作。未来中国通过国家利益、国际合作机制使其在中朝关系中占有影响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的殖民体系呈进一步收缩态势,并最终走向解体.其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统治的结束是英帝国战后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二战结束到以色列国家建立这一段时期,英国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实施限制犹太移民的白皮书政策,一方面寻求新的替代政策.在寻求新政策的过程中,英国的对巴勒斯坦政策逐渐演变为无条件撤离巴勒斯坦.英国最终放弃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宗主国地位,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统治.  相似文献   

11.
国际机制理论的奠基者鲁杰从"权力-社会目标"模式的角度对国际经济机制作出了独特的诠释,即美国的权力优势决定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多边形式,而具有国家干预性质的自由主义的共享社会目标则决定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规范性框架,两者的融合奠定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嵌入式自由主义"特征.因此,探究鲁杰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将有助于准确理解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客观把握国际经济机制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20年代末至冷战初期美国人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四种主要看法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观点、“热月”观点、“进化”观点和极权主义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时,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是“热月”和“进化”观点,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主要是自卫性质的,从而为同苏联结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极权主义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它们特别强调苏联对外政策的扩张主义性质,从而为“遏制”政策的形成制造了舆论。不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方长明 《理论界》2009,(2):200-202
为了维护自身国际地住,英国在战后初期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但这种"特殊关系"到20世纪50年代初就名存实亡了.这在伊朗石油危机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英美两国各自的特殊利益逐渐取代共同利益.从而导致两者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英国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没有因为"特殊关系"而得到美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解散共产国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适应战后与西方盟国继续合作的战略需要 ,因此 ,尽管在战后日益感到应该加强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却迟迟没有将成立国际组织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 94 7年 ,法共和意共先后被驱逐出政府的事件 ,不仅预示着战后初期苏联奉行的共产党参加联合政府策略的失败 ,而且暴露出莫斯科对各国共产党行动方针的失控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东欧各党的反应 ,进一步加强了斯大林的危机感 ,于是共产党情报局的诞生势在必行。共产党情报局建立的过程与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同步的 ,其最终结果导致了冷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1944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提出了美国关于战后处置德国的摩根索计划,并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与英国进行商讨.该计划的核心是战后要对德国采取强硬的政策,包括将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彻底摧毁德国的全部工业,把德国变成田园式的农业国家.虽然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外交大臣艾登都认为该计划对于德国太过严厉,不利于英国的长远利益以及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但是迫于各种压力,丘吉尔最终同意了摩根索计划.然而,由于摩根索计划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最终被放弃.  相似文献   

16.
孙建党 《阴山学刊》2005,18(3):77-83
按照战时美国关于印尼的计划,荷兰将有序地恢复其殖民统治,并指导印尼渐进地获得独立。但是,战后印尼民族主义者没有遵循美国所设想的非殖民化道路,而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共和国政权。在荷兰与印尼冲突开始后,美国政府起初希望采取中立政策,以避开尴尬的非殖民化问题。但随着印尼局势的日益恶化,尤其是"茉莉芬事件"后,印尼共和国的反共倾向符合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而荷兰顽固的殖民政策已经威胁到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美国最终选择了支持印尼走向非殖民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杜鲁门政府任内是美国移民政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内政外交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局势与挑战,战争激起的国民身份认同感增强、进步主义的继续发展、美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因素都影响了这一时期美国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同时,随着冷战的展开,移民政策的制定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罗斯福在战时实行的移民政策及战后通过的几项法案都对1924年移民法产生了冲击,杜鲁门任内通过的1952年移民法是在承认这些变动的基础上对于1924年移民法有限的松动的结果。宣扬进步主义、提出公平施政纲领的杜鲁门总统希望看到更进步的立法,但是在他的任内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当时的美国还不具备这种进一步放宽移民政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肖恒 《东南学术》2024,(2):171-178
新时代的政策法律化面临着有效性困境。为了在法治轨道上实施有效治理,政府需要将公共政策转化为法律法规,但政府主导立法难以获得社会成员的集体认同,因而无法有效实现其政策目标。合作的需要与意见的分歧并存是新时代政策法律化的现实环境,发现重叠共识、追求商议共识、树立权威共识是实现其有效性的三种可能进路。然而,它们各自仅承担了民主立法的部分功能,亟须从过程性维度批判地加以综合运用。为了破解新时代政策法律化的有效性困境,应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制度,进一步发挥人大主导作用、营造公平协商环境、推动立法过程公开,确保人民表达真实意愿、广泛参与,并拥有最终决定权。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革命意识形态决定了毛泽东基本的反帝美国观和对苏联的认同 ,但当认识到苏援无望而美国注定要在抗日战争和战后远东国际政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时 ,毛泽东便进行适应性调整 ,只是美国政府没有做出积极回应而使毛泽东更从帝国主义本质上来理解它 ;在美苏两极国际体系之下 ,中共主动倒向苏联一边。不过必须看到 :由于“一边倒”的意识形态本质和这一意识形态的非本土经验性 ,毛泽东没有充分考虑尽量争取广泛的国际承认给新中国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 ,中共也不能不面临着苏联用意识形态辞藻包装起来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台湾政策随着其全球战略的变化,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最初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赞同中国收回台湾、不干涉台湾事务,逐步演变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宣称台湾地位未定、支持台独活动、企图搞联合国托管等,进而公开抛出“两个中国”政策,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作者对美国的对台政策的这一变化尤其是“两个中国”政策的起源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