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侃的《礼记》学上承汉代经学家的治经传统,既有古文经学家注重名物制度和文字训诂的特点,同时也有今文经学家注重章句之学的特点。皇侃的《礼记》学多遵从郑玄,但是也有与郑玄相乖离的地方。皇侃的《礼记》学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义疏之学的特点,对唐代乃至唐代以后的《礼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戴礼记》的成书,是儒家礼学精义的传承在汉代的一种学术形态。《大戴礼记》作为杂记类文献,其选编的篇目涉及到礼学观念在衍生发展时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大戴礼记》的选编,向我们揭示了文体的嬗变与礼学精义的传承是同步进行的。对于《大戴礼记》所收篇目的考察,将使我们重新理解文体的发展变化,不仅有外部的特征,也受其内在知识和观念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旭红 《北方论丛》2010,(1):103-106
宋代许多注经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所阐发的内容也大多离不开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具体到理学与《春秋》学的关系,则是包括《春秋》学在内的经学变古之风促进了理学的产生;理学在建立后,则又依傍《春秋》阐发义理,进而对宋儒关于《春秋》性质的认识、解经方式、内容诸多方面以深刻的影响,宋代《春秋》学最终完成了理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礼记》是时代与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的学术之花,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承载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以“仁”释礼,表述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涵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欲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应该研究《礼记》学术思想的时代精神,从一个特定的学术视野观照儒家礼学之精义。  相似文献   

5.
岭南的词学研究在已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詹安泰先生之后,年青学者已崭露头角。其中成就卓著的,应推汕头大学副研究员张惠民君。惠民君在发表了十数篇有影响的词学论文之后,编纂了《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合作)、及近40万字的《宋代词学资料汇编》,近日又发表研究新著《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把自己从事的宋词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一书,从词学史上最早的一篇论文(欧阳炯《(花间集)叙)})说起,深入探索了宋代词学审美批评史上的四大高潮的代表人物:高擎“自是一家”理论旗帜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进程中 ,《礼记》的编撰过程一直是一个聚讼纷争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 ,辨析《礼记》之源流 ,提出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作者认为 ,对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能以为戴圣是今文仪礼学家就不可能辑取古文记。戴圣于今古文之争未起之时确曾抄传古文经纪并以之为今文家之学。但以现存文献仍然无法确知戴圣是否曾将所传之记辑定成书。作者更倾向于认为 :今本《礼记》四十九章是辑自东汉礼家之手。  相似文献   

7.
卢植《礼记解诂》一书已亡佚,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此书当亡佚于唐末五代时期。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礼记解诂》的训诂内容主要是释词和解句,训诂方式和方法主要有声训、义训、征古例和征今例。郑玄在作《礼记注》时曾以卢植《礼记解诂》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的戴德与其从兄之子戴圣同受学于后苍;二人分别编订的两部《礼记》,都来自七十子后学所撰著的二百余篇“记”.可是它们的学术命运却大相径庭.以至于戴圣(小戴)所传的(礼记)49篇后来由“记”变“经”.自魏晋以后一直被皇家奉为礼学经典;而戴德(大戴)所传的《礼记》85篇则长期被人冷落,不知道什么时候已丢失大半,今人永远不能再窥其全貌。大、小戴礼学命运的这种不同,直接导因于他们各自在官学中所占有的地位的不同。40多年前,著名经学史专家周予同先生就强调过大、小戴(礼记)的研究价值,他说大、小戴《礼记…  相似文献   

9.
"礼法自然"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人法于礼","天人合一"是《礼记》生态美学的表现。社会存在以"礼"为美,包括艺术思想,其中"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 1999)由武汉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该《年鉴》于开篇《宋诗研究的展望》征引程杰、莫砺锋载于《阴山学刊》2 0 0 0年第 2期的文章 :《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 ;在“研究综述”中引用台湾学者张高评发表于《阴山学刊》1997年第 3期的文章 :《新变代雄与宋诗之文学史地位》 ;于“论文摘要”中摘引了杨海明发表于《阴山学刊》1997年第 4期的文章 :《柳永 :世俗词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况味》 ;于“论著索引”…  相似文献   

11.
吕书宝 《齐鲁学刊》2003,(3):101-104
《礼记》是记述和阐释中华古礼的 ,纷繁错杂 ,语义艰深。但在《礼记》中 ,除了运用抽象思维 (理性思维 )、推衍概念来释解礼义之外 ,还经常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说明性、描写性乃至文学性语言来阐发礼义 ,从而完成古礼本来面貌之立体二度还原。《礼记》在阐释古礼中使用形象思维这一文学表现手法有深层的心理、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隋唐之际,随着《五经》新疏的确立,《大戴礼记》被冷落的命运已难以逆转。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大戴礼记》所见更多的是征引和利用,如议明堂制度、新修历法、改造皇家制度等。但隋唐《大戴礼记》的传习情况也表明,这一时期《大戴礼记》传本并非仅有司马贞所说的三十八篇本,或者另有传本,其中应有不见于今本的《祭法》、《曲礼》等篇。  相似文献   

13.
焦桂美 《船山学刊》2009,(1):130-132
庾蔚之是南朝刘宋时期重要经学家。其《礼记略解》体现出的郑注之外兼采他说:以义理阐释为主,较少文献互证;注重校勘,多得其正;力求对异文做出合理阐释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南朝经学注疏的一般特点。《礼记略解》的成果不仅为唐修《札记正义》所吸纳,而且为历代尤其是清代《礼记》研究者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西汉以后,传统儒家经典便居于“宗教圣经”的权威地位,后世学者只能信仰注释,不能怀疑非议。到北宋时则学风大变,宋儒“不惑传注”、“唯理是求”,突破“师承家法”桎梏,以独见为荣,以雷同为耻,纷纷“以己意说经”,甚至出现“改传易经”的现象,研究门径各异,又显现出明显的家学、师承特色。具有政治教科书性质的《春秋》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得到宋儒的重新重视和发挥。研究方法的改革创新,成为宋代春秋学取得斐然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礼记》的成书年代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成书于西汉,是由戴圣删定古“记”而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成书于东汉,是由东汉的经师删补而成。通过分析,我认为,《礼记》不可能成书于东汉,它只能是西汉的作品。(一) 《礼记》成书于西汉的观点早已有之,但论述不够详尽,因此有重新论定的必要。断定《礼记》成书于西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牟木 《东岳论丛》2000,21(4):143-144
崔海正教授多年来在词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他的新著《宋词研究述略》(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述略》),又为词学研究出了独特的贡献。 首先,该书对近年来的宋词研究状况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全书正文分为十章,即选择十个专题(包括宋词繁荣原因研究、宋词分期研究、宋代词论研究以及...  相似文献   

17.
皇侃的《礼记义疏》代表了南朝《礼记》注疏的最高成就。皇侃采用的宗郑为主,兼采他说;阐释义理为主,间引文献互证;运用科判体式,重视总结段义;注重从礼仪变迁的角度阐释异文等方法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南朝经学注疏的一般特点。其成果不仅为唐修《礼记正义》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历代研究者所吸纳,具有重要的经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记》的环境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天地与人。《礼记》中"天地"指自然界,基于它与人具有内在的联系,它又成为人的环境与资源。天地育人,人以天地为本,以天道为最高的教师,但人又为天地之心,与天地并列为三。二、生态与人。《礼记》反对滥捕动物,肆意砍伐森林,它认为人与动植物的利益具有共同性,主张人与动植物都繁荣。三、时令与人。人要尊重时令,根据不同的时令安排生产、生活。四、家园意识。《礼记》认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虽然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但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加强沟通、联系,和谐共处。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以礼制治国。社会人员均要有爱心,相互帮助,视国为家。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副教授、《阴山学刊》副主编张福勋先生,倾十年心血撰就的宋代诗话研究的专著——《宋代诗话选读》,最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我国著名学者、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吴调公先生亲为作序。序称:“《宋代诗话》的指归,决不限于为诗话作介绍,或仅仅作为诗话学习、研究的辅导读物。它对于古代诗歌美学、古代诗歌鉴赏以至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等等研究来说,也都是一本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读物”.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礼记》的文章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记》内容庞杂,每篇所记往往又各自独立成体。总体上说,《礼记》的文章风格表现为:句式的灵活多变、设为问答的表现体式及铺排敷陈的手法、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和简洁古朴、蕴藉含蓄的语言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