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谓宾语句     
本文全面分析由主谓词组充任宾语的句子,提出话头概念,排除某些并非主谓宾语句的言语格式。文章重点考察了述语及其与宾语的关系:认为有的动词可以单独作述语,有的动词必须带上其他成分;述语对宾首状语有所限制,对宾语形式有所选择。文章还把主谓宾语句与相关句式加以比较:与一般述宾谓语句的区别在于宾语承载信息量悬殊;与主谓补语句的区别在于语义关系单纯与否,宾/补语能否体词化;与兼语句的区别在于述语停顿大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主谓宾语句     
本文全面分析由主谓词组充任宾语的句子,提出话头概念,排除某些并非主谓宾语句的言语格式。文章重点考察了述语及其与宾语的关系:认为有的动词可以单独作述语,有的动词必须带上其他成分;述语对宾首状语有所限制,对宾语形式有所选择。文章还把主谓宾语句与相关句式加以比较:与一般述宾谓语句的区别在于宾语承载信息量悬殊;与主谓补语句的区别在于语义关系单纯与否,宾/补语能否体词化;与兼语句的区别在于述语停顿大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现代汉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双宾句表现为一个句式的连续统,而表称、致使、结果三类双宾句则处于这个连续统中不太典型的位置,同时这三类双宾句内部也存在着典型性的差异:表称类两个宾语之间插入的动词动作性越强就越靠近兼语句,反之就越靠近表称类双宾句;使动类内部的典型性为他动使动类高于自动使动类;结果类中“个+谓词性成分”如指向动词后面的间接宾语就可看作双宾句,如果是指向谓语动词或者是指向谓语动词前面的主语,那么在语义上则可看作是靠近动—宾—补语序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科技汉译英谓语动词的转换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汉语动词句英译时,常需要转化为系动词或虚义动词谓语结构句,动词谓语转译为译句的补语、主语或宾语。谓语动词的转换翻译一般使译句正式庄重,语域提高,且适应不同的语用要求:转译为系动词谓语结构补语,是从语言而非言语角度,对语义内容作概括表述;转译为主语,是为恰当表述论述主题,或便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转译为宾语名词,虚义动词结构为修饰语提供了自由的句法框架。  相似文献   

5.
从《金瓶梅》看补语演变的向心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含有补语的句子中动语、宾语和补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情况很不相同.比较之后,可以看出补语演变过程中的向心趋势.补语对中心语具有向心力是语义表达的客观要求,句子结构要求平衡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施事宾语句即句中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型。笔者试图从语法平面分析直接施事宾语句,探讨其结构类型和特点。其中单向动词施事宾语句的特点是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与动词之间有施动关系;双向动词施事宾语句的特点是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与动作动词及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之间有施动受关系。文章对施事宾语句中动词的特点也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重动结构是一种频率较高的句式,其基本结构特征是谓语动词后带上宾语,然后重复其谓语动词再带上宾语或者补语。用符号可简单表示为S+VO1+VO2/C。作者在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语段推导理论以及Cedric Beockx等学者提出的控制的移位理论MTC,解释了现代汉语重动结构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重动句的句式特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在外部表现为:句型上应归为"主 状 动"句式;在内部表现为重动句的内部差异性:即可以根据语法标记、补语的语义指向、句式在使用时的选择性等角度对重动句进行内部分类。  相似文献   

9.
沿用肖奚强等(2009)的分类,把汉语趋向补语的各句式分为14类,在对70多万字中介语语料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泰国、越南和老挝三国学生习得趋向补语的顺序大致相似,“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处所宾语”“动词+处所宾语+来/去”和“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的习得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通过语言类型对比发现,这些句式是汉语中标记性较强的趋向补语句式,“主+动+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宾语”是典型的无标记的趋向补语句式,标记性强的句式习得常常呈现非线性,无标记句式的习得情况较为稳定,且呈现出过度使用的情况。母语对趋向补语习得的影响表现在其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凸显,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语言类型对比的研究更能反映出汉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在置放句中,处所成分作补语时,处所性得到实现,事物性受到抑制;作宾语时,事物性得到实现,处所性受到抑制;处所成分作宾语具有受动性,作补语没有受动性.处所成分作直接宾语和“把”的宾语的条件是具有“整体性”或者完全受影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制宪大讨论中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关于《权利法案》和其中的新闻出版条款的争议,可以看出人们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认识与对人类的其他自由价值的认识一样,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下针对具体问题得出的认识。从一个个美国新闻出版自由与其他价值冲突的具体场景出发,我们才会更真切地把握第一修正案中新闻出版条款的"原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疑问句焦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非问句都存在焦点,但有的焦点透明度较低,需要借助语境确定。特指问句只有一个疑问词时,只有一个焦点;含有多个疑问词时,则有多个焦点;多个焦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正反问句的焦点总落在“X不X”上。选择问句的焦点可以是选择肢中的某一成分,也可以是整个选择肢。特殊疑问词进入特殊构式后,疑问焦点被消解,产生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诚信一词是在《商君书·靳令》中,把“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为“六虱”。这里的诚信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与语义说相符。我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草案中之“物权性质”条款即“法律未作规定的,符合物权性质的权利,视为物权”之条款几经删改,该条款存废争议的焦点在于其是否突破和违背了传统的物权法定原则,反映了立法界与学理界对物权法定原则及该原则之缓冲所持态度的差异。虽然新通过之物权法最终并未吸纳此款,但该条款仍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际上,只要立法对物权性质作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界定,那么符合物权性质的权利就可以通过“法定的”物权性质而得到立法承认,就不会对传统的物权法定原则造成冲突,并且该条款的出台亦为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考察了主题、焦点与主题焦点这三个语言学概念。作者提出主题是一个句法概念,其基础生成于小句首的位置。而焦点是一个话语功能的概念,其只能附加在非主题成分上,所谓主题焦点,只是具有对比功能的主题,与同时具有突出功能的焦点不宜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西北话“给”字句的特征是,“给”的同形复现、无双宾句及指人单宾句稀缺。这两方面都可以归结在参数上:焦点的线性设置及动词“给”的二价性。文章同时从“普一方.古”出发,系统地初步考察了同形复现这一综合句法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反映的汉语句法各层面间的相反相成的互补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格式条款规制的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对格式条款进行规范的法理基础在于其对于契约自由的挑战.关于《合同法》与《合同法解释(二)》对格式条款的规定,一经诞生便引来许多学者的争议,可谓是“尽是批评之言而鲜有赞美之意”.批判格式条款相关法律规定的论点集中在其法律条文之间的用词表述含糊不清和效力形态判断依据扑朔迷离以及法律规定之间互相冲突或者重叠等几个方面.因此,本文拟以《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与《合同法解释(二)》第9条、第10条的规定为出发点,通过学理研究对于它们各自的含义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与适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用语法研究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语语用语法研究,就是要根据汉语的语言事实,以汉语的研究为基础,合理吸收、借鉴中外语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交际者的认知能力、背景知识、交际意图、交际场合以及语境、语用预设等语用因素对句式、句式变体的选择和制约,语序与表述重心和信息焦点的关系,主题和述题以及语句内部的新旧信息分布规律,从而阐释语用介入语法/句法的语用理据。这种研究,无论是对语法研究,还是对语用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实践出发,探讨了语法关系中的目的复句,认为一般语法著作中不提目的复句或作为因果句的一种下属类型是不妥的,目的句有跟因果句不同的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并从目的句的界说及类型,如何区分目的句和因果句,以及目的句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汉语小句复合现象中,小句间是否存在并列或主从依赖关系,一直争议很大。本文建立在赞同汉语小句复合体有并列和主从之分的基础之上,从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语气是小句间依赖关系区分的根本标准。文章通过添加疑问语气词、变换语调序列的方法,从疑问语气来检测小句复合体中的首要句和次要句是否同时具有语气,研究结果表明,并列关系小句复合体中的两个小句各自都有语气选择,主从关系小句复合体中,首要句有语气选择,而次要句没有语气选择;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