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语言之间的共性是可译性的基础,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要克服的实际上就是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在此通过剖析社会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分析了汉英句法特点及长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一步阐述要做好长句翻译必须注重汉英两种语言的跨文化对比,合理地组织语言,以达到更好的译文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认知理论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隐喻的多样性,论述认知、隐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发现不同文化中语言隐喻具有相似性、相同性、差异性、独特性。针对有学者提出隐喻翻译方法有七种的论断,文章就源语至目的语的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简约、明晰的翻译方法提升文化差异下的隐喻翻译技巧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需求要求翻译实践的发展方向是跨文化翻译,是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因此它是一种非常规的对话,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差异性、保持异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多元性意识,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成各文化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从以往围绕翻译的可能性展开的讨论来看,持可译性论者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经验的相似性和人类文化的相通性使人类在思维认识方面产生了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决定了翻译的可能性.持不可译性论者则认为,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渊源,不同的原语材料,不同的思维方式,都各自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而不同语言在翻译时自然会存在一些不可译性.这主要源于译入语缺乏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项的缺省.据此,翻译的可能性就取决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是否存在对等的语言形式和对应的文化元素.然而,实践表明,翻译绝不是通过语词的一一对应就能轻易获得成功的.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对等"的真正性质不是翻译预设的,而是由翻译产生的.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语词或句段是否与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词或句段对应,这是一个约定性的问题.如果两者之间具有事先约定,那么"对应"就是运用问题;如果没有事先约定,那么就需要建构约定性.建构两种语言之间的约定性,与运用已经建构好的约定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所有先在的约定性一定是在过去被建构的,而这种建构过程毋庸置疑地从属于翻译.由此可见,要真正回答"翻译何以可能"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就是要追问建构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约定性的基础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模因的传播特性,探讨了模因传播过程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归化翻译是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言文本中相似的模因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模因,适用于文化接触的初期阶段;而异化翻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及语言,这样就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增加了异质文化的信息。异化翻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说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反过来又体现着思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其语篇结构、句子结构以及词语的构成.英汉两语之间的翻译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化.翻译实例说明,这种转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翻译与文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翻译在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有两种文化取向:译语文化取向和源语文化取向。这两种文化取向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译语可接受性强,迎合了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缺点是导致了源语文化亏损。后者则相反,它保留了源语词语的文化形象,但译语词语对读者产生陌生感。以源语文化取向翻译的词语要经过由陌生到接受和融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翻译在选择文化取向时应考虑译语的可接受性和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8.
幽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现象,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交际润滑作用.然而,由于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幽默语常常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本文尝试从语用学中的言外之力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使幽默的英汉翻译达到语用等值,从而克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障碍,使源语中的幽默语言的言外之力传入目的语中,使幽默的语用效果能够完整的阐释出来.本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活动,希望能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以便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9.
语言本身作为一个功能体系,它的基本功能用于交际。由于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语言一定要与人们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对于所要翻译的材料及环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只有对源语语言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充分地理解源语的含义,有助于翻译的进行。在此对英国学者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此说明在认知模式下的翻译是一种以对源语进行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它不仅要将源语的单词、词组、句子等的意义转化成目的语,而且要把它们所含有的文化信息转换到目的语中去.基于此,作者从语用角度分析语言、语境、文化以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利用语境转换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类语言模因的传递是以基因般的模式进行的。从翻译的角度看,翻译要实现的是一种语言模因跨语言环境的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是由译者对源语语言模因的解码、编码和新的语言模因在目的语中的传播两部分构成的。文章以基因型网络文化用语模因为例,探讨了基因型语言模因的翻译和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甘翠平 《云梦学刊》2009,30(6):141-144
公示语翻译是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析这一实践活动。纽马克的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理论阐述了公示语具有的五种语言功能,有助于分析、纠正诸多公示语的误译问题。公示语翻译的统一规范原则,简洁易懂原则和零翻译原则对于英汉公示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翻译活动受到源文、译者个人语言能力、素质修养等内部因素以及译文读者、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除此以外,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探讨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翻译?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使用两种语言的艺术,这不是一种轻松的工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不是任何懂外语的人都能翻译得很恰当。许多人英语说得很流利,写得很通顺,但他们不能翻译。由于各种语言之间词和句子结构大不相同,而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翻译是很难精通的。许多有经验的翻译人员诉苦说,他们在工作中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很少有人翻译一本书能不发生一点错误的,很少译作能被推荐作为无错误的典范。 翻译是一种使用两种语言的艺术,如果我们要具备做翻译工作的能力,首先要通晓两国语言。我们必须懂得两种语言的互译。对英语系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中,英两种语言。有许多书被认为译得很拙劣,因为有些英国术语,习惯语,俚语等在书中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视野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也是处理跨文化交际的两种不同手段。译文归化能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是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译文异化忠于原作,保存异域情趣,拓宽读者视野,是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一、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影响1.翻译与跨文化翻译。讨论如何翻译之前,我们首先最好了解翻译和跨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过程中,因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存在的差异,会引起译文在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从而影响了翻译的等效原则.从词汇的角度出发,在两种文化下,通过对两种语言词汇的不等值现象对对等语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实现等效翻译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翻译者对两种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使对等语更准确自然,达到理想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从模因论及翻译模因论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公示语的翻译则可以看成是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的跨文化复制和传播。公示语翻译模因库(meme—pool),深入探讨其中的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跨文化复制、传播的表现类型,可以为具体的翻译提供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作为桥梁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进而对源语进行处理以达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目的。本文以Francis Baring致两广总督的信件翻译为案例来说明主体文化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聊斋志异>的早期译介中,西方汉学家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但是,他们的译文中普遍存在误读现象.误读之一是由于他们对源语和的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产生的无意识误读,但更主要的是某些译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或翻译理念而有意识误读原文.  相似文献   

20.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关联理论的相关性,探讨模糊语言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实质,以期探究有效的模糊语言语际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