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特的人生画图──许地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前期小说祁宗华在五四新文坛上,许地山是个独树一帜的作家。1921年初,他的处女作《命命鸟》在《小说月报》上一发表,就以浓厚的宗教思想和奇异的浪漫色彩绘制出一幅独特的人生画图而引起轰动。他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始终...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与他同时的作家最不同的一点是他对宗教的兴趣,他的诗文充满了空灵、宁静、超脱的气氛,他的小说多为富于教谕的近乎传奇的故事。就文学创作的宗教情感而言,许地山有一种基督式的“爱”的情感,这从他的散文《落花生》,小说《春桃》、《缀网劳蛛》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许地山本人的宗教意识,最强烈地体现为宗教救世主义,他在《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的演讲中表明了他这种思想,他的中篇小说《玉官》体现了这种思想。爱的哲学与救世主义引发许地山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但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8,(5)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其散文《落花生》曾收入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其独特性不在于艺术性,而根本来自于其非同寻常的宗教关怀.许地山的宗教关怀特性在于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宗教态度,并将这种宗教思想意识处处渗透于其文学创作中,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融会于浓郁的人间关怀之中.散文是最容易表现作者真实感情和心灵世界的文体.因此,通过解读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可见许地山的宗教关怀是融合了儒佛道的精神因素,又不拘束于传统精神,而以基督教为精神皈依.具体则是:以佛教的"生本不乐"作为审视人生基本视点和感情基调,融道家的顺应自然作为处世之道,但最后的精神皈依却是基督教的博爱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5.
《解放者》与《东野先生》是许地山后期的小说。它们的独特性在于,戏剧性的情节、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人物以及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得小说具有神秘的气息。同时,许地山又将关注的视点落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题材、主题之上,关注并观照小人物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许地山的小说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总括性、充满诗意性的创作。而小说传奇的底色下,是许地山写实的追求,也是他沉静、执著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受宗教影响最深的一个,佛教、道教、基督教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复杂影响,使许地山身兼卓越的宗教研究家、真诚的宗教徒和进步作家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孙玉石废名(1901-1967)的《谈新诗》①,包含了他关于中国新诗评论和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在此书初版的时候,周作人先生在序言中就说过,这里边“有他特别的东西,他的思想与观察。”②李健吾...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许地山的思想抑或是他的创作,都表现出宗教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为现代文学研究界所共识。许地山既是一个宗教徒,又是颇负盛名的比较宗教研究专家,他写下了大量的宗教研究论文,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实践他的宗教理想与主张,表现出一种对新的宗教精神的追求。1923年许地山曾作过一次十分精采的宗教演讲,首先指出“宗教的本体,是人生普遍的需要”,接着分析了“中国现在缺乏的宗教精神”,而“我们今日所需的宗教必要合于中国现在生活的需要”,最后慨叹“宗教既是社会多年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许地山是现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独特、想象丰富,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这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许地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摄入。一方面,基督教"博爱""牺牲"等精神融入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圣经》文学也从叙事模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启发了许地山的艺术表现;同时,为推动基督教与现世人生的融合,许地山亦对于基督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与宗教文化之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半个世纪以来许地山与宗教文化之关系问题的研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考察 :从 192 1年到 194 1年为第一个时期 ,期间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此后直至 1978年 ,研究进入沉寂期 ,只有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从宗教精神方面肯定了许地山的价值 ,颇有特色 ;新时期的研究以 1984年为标志 ,逐渐步入宗教与文学本体 ,从佛、道、耶每种宗教及宏观的宗教文化入手对许地山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 ,在大范围的研究中 ,也存在部分问题和有特开掘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读过《缀网劳蛛》和《空山灵雨》等集子的人,都不难看出许地山早年确实沉酣于宗教的梦幻之中。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后来的创作又向人们传来了这样的信息:许地山在一度彷徨之后到底从宗教的帷幕后走了出来,去谛视苦难的现实世界。作为他三十年代的力作之一的《春桃》,多少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惘困惑的心理意绪。《春桃》主要描写一个以拣拾破烂纸谋生的妇女与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个名叫春桃的妇女在新婚伊始就遇上兵荒。结婚第二天,丈夫李茂就被“胡子”拉走,她只好外出逃难。随人流到京后,曾一度受雇做佣  相似文献   

12.
《九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思想性看。《九歌》的出现誠然基本上是以宗教迷信为思想基础,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然而《国殤》表现了楚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思想;《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展示了楚国人民要求发展生产、生活美好、人寿年丰、无災无害的願望;而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伦理传统,力求建设新的伦理.许地山作为一名立身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学者作家,也加入了这一探讨.许地山推崇宗教的价值,在宗教资源尤其是基督教的启示下,积极探索新的两性关系、代际关系、人际关系,他的人类整体观也从中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的散文,以宗教真义为灵魂,抒发情感,探索真理,一方面大胆地讴歌死亡,否定人生;另一方面又赞美生活,向往幸福。这种矛盾,实际上是许地山身上佛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对立在文学中的反映,表现了五四时期文学青年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惘,苦闷与傍徨,反映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深感理想不能实现时的焦灼痛苦的心境。许地山从小受宗教家风的熏染,后来的家境日渐困顿,个人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一开始就站在弱者的角度谛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因此,他的作品渗透着深沉的宗教情感,氤氲着一脉仙气,显得空灵精致,意蕴幽深。  相似文献   

15.
人的复杂与矛盾是永远探索不尽的。许地山精神领域里的诸多矛盾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宗教理想于严酷现实中的失落。面对世事维艰、人生苦味,许地山难以承受,只得在现实之外寻找一片精神家园,以寄托他的宗教理想,拯救失重的心灵,结果仍不免失落与迷惘。这种痛苦的体验在作品中多有表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许地山的成长历程及他生活的特定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的佛教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文学史上台湾籍重要作家许地山,其作品以浓厚强烈的宗教色彩见称。本文从作者身世探寻了许地山的作品与佛教的渊源,并分別从文学理论、诗歌、散文、小说诸方面深入阐述了许地山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受难与献祭:艾青诗的宗教精神汪亚明1与现代其它作家相比,艾青既无许地山、丰子恺等人的宗教活动经历,也不象鲁迅、周作人那样潜心研究过宗教哲理。然而,艾青一生所受的苦难一点也不会比他们少,正是在受难这一基点上引发出艾青的宗教感悟,这种感悟融铸于诗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1932年10月,北平中华乐社出版的《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中的10首歌词,是许地山翻译的。许地山还为这一册名歌集写了《弁言》。译词和《弁言》的发现,对于许地山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早期散文<愚妇人>倍受争议,甚至有不少评论者认为许地山在这篇散文中宣扬"人类绝嗣",也有一些评论者对此作出片言只语的回驳.本文尝试将佛学引入,来对<愚妇人>进行全面观照,力求能还原许地山创作<愚妇人>的本来意图,并挖掘这篇寓言散文的内涵.之所以选用佛学的视点来观照,是因为许地山早期曾"有过宗教信仰",且这种宗教信仰完全可能就是佛教.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愚>虽有一些虚无主义思想,但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0.
新近,王盛教授推出新作《落华生新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他继《许地山评传》之后,在许地山研究领域的新的发现、新的心得。该书有如下特点:一、以占有最新资料见长。作者从80年代初,就研究许地山及其作品,得到许地山夫人周俟松先生及其家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