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主要着眼于表现动荡的社会全局和发展趋向,这就必然重视大工业和新思潮冲击下的急剧变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都市生活。因为这里社会矛盾最为集中和尖锐,现代思潮和革命活动也特别活跃,相应地也引起不同阶层入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急剧变化,因此,深入地反映都市生活是现实本身向新文学提出来的历史任务。茅盾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主要提供了两个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时代女性(《幻灭》中的慧、《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虹》中的梅)。其中,时代女性形象以其…  相似文献   

2.
1 作为小说家的茅盾,他的艺术世界在总体上是属于都市文学的范畴的。不用说,他的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空间范围,都是在都市的喧嚣和躁动中生成发展的。但是,他从未忘却乡村。他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但血液里,仍“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农村的母题,始终是他艺术追索中颇具特色的部分。这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牵制攸关,因为都市生活与人生,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茅盾所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美学代表人物丹纳的艺术社会学对茅盾“为人生而艺术”理论的建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丹纳艺术哲学核心内容的三决定论直接影响了茅盾“时代观”的形成;其次,丹纳美学中最重要的人的概念与茅盾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出一辙;最后,丹纳的三段式纯客观批评法曾被茅盾用以校正中国传统主观文学批评论。总之,丹纳的理论,为茅盾的人生时代观朝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书简说明     
书简说明(邓牛顿)茅盾和鲁彦都是浙江人,茅盾的家乡在桐乡,鲁彦的故里在镇海。鲁彦1901年出生,k匕茅盾小5岁。1928年茅盾写《王鲁彦论》的时候,他们都只不过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当鲁彦在文坛崭露头角,茅盾就十分关注他的创作进展,通过评论准确地指出其...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记作品《茅盾孙德沚》评述其两方面内容:一是茅盾对包办婚姻的态度;二是茅盾的婚外恋情。借助于这两点,作者开掘了传主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实事求是地论述了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的得与失。文章考察了茅盾各个时期短篇小说发展的内在机制、艺术衍变和价值取向,找出了其升降波动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探索了茅盾创作的敏感区和误区,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茅盾(沈雁冰)致胡适四封信──茅盾从新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变的契机沈卫威茅盾主持《小说月报》,首倡为人生的艺术。在他从倡导新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变之前,胡适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首次向学界披露茅盾给胡适的四封信,以及胡适对茅盾部分作品的评说。所据...  相似文献   

8.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茅盾从政治激流中悄然隐退,然而他并未放弃对大革命失败的反思。在其后创作的小说及论文中,小资产阶级问题成为茅盾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在茅盾看来,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实践及革命文学的创作都是不得不依恃的重要力量,他们并非如革命文学家所认为的纯然为寄生阶级,而具有自身的主体性。茅盾的上述认识导致他与革命文学派作家产生了激烈论争。在论争中,茅盾开始调整自己的立场,其对小资产阶级主体意识的强调逐渐被有意识地遮掩和修正,并接受了革命文学派作家对其提出的在作品中表现历史必然性的要求。茅盾的转变为其日后加入“左联”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茅盾论自然主义--茅盾与自然主义关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主义对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材料看,茅盾在长达6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主义的论述及其认识可分为介绍与探索阶段,大力提倡阶段,客观分析阶段和全面否定阶段,从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发脉络。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位所遮蔽。后世的研究者也正因为这些忽视了茅盾在神话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茅盾的神话研究,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茅盾和茅盾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就“革命文学”有关问题展开论争,其焦点集中在革命文艺与小资产阶级及其文学的关系上,茅盾认为革命文艺不应该排斥小资产阶级,并充分肯定了小资产阶级文学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与秦德君的关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对秦在《百年潮》上发表的《我与茅盾的一段情缘》中三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给予辨正,以实事求是态度还茅盾以清白。  相似文献   

13.
茅盾倡导自然主义的再评价汤振海茅盾1927年“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①。这“以前”是在五四运动的前一、二年,也就是茅盾接触外国文学九、十年后才写小说的。这九、十年期间,茅盾对于外国文学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所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因撰写《茅盾传》(与叶子铭先生合作)之故,对茅盾的生平史实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发现茅盾所著《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茅盾只写了一半,后一半由家属所写),有上百处错漏,而近年来的众多研究者在其著述中又多沿袭,故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评说,以匡谬误。对其百处错误的归类概说,请看笔者《茅盾〈我走过的道路〉百处错误略说》。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也为探讨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茅盾在1916年至1949年的33年间,翻译了外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近二百万字,其中大多是弱小民族、苏俄以及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茅盾对翻译问题的认识极为深刻,开创了国内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先河。同时,茅盾致力于世界进步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实现他那“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的政治目的,具有十足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主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阐述茅盾在中国文学上的卡里斯马地位,认为随着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包括茅盾在内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家的卡里斯马地位受到动摇,但如果从历史上看,茅盾曾经因为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杰出贡献而确立了其卡里斯马地位的话,那么在当下,茅盾依然可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发意义和秩序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具有当代价值,因而他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卡里斯马,虽然由其所生发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在茅盾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作家论型文学批评的创作为后世文学发展确立了一定的规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茅盾的七篇作家论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不但可以辨析这种文体的演进过程,而且能够体现茅盾文学思想逐步溶入左翼主流文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茅盾对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批评的依据与纠正见解周若金雨萧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崇高功利价值,潜伏在作品形象的深处,蕴含于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之中,要求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与革命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是茅盾批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重要依据。茅盾在晚...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