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最高价值追求的体现。至宋代,诸儒借鉴佛道超越的思维方式,对孔子的仁学做了有价值、有深度的创新性诠释,其中张载的诠释尤令人瞩目,更具典型性。张载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宇宙本体之上的“人道的思考”,是对道家“天地不仁”思想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将“仁”的诠释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张载的“仁”是本体与功夫交融为一体,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从而拉开了宋儒独具特色的“仁说”的一幅新图景。正是基于此,对张载仁学思想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对儒学精神和张载哲学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于孔子仁学作了多角度审视。从仁学的提出看仁 ,它是为了恢复周礼 ,作为礼的理论基础而出现的 ;从孝的层面看仁 ,“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实现仁的方法 ,即忠恕之道看仁 ,它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 ;从天地万物一体看仁 ,以生为仁 ,是儒家天人关系论说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于孔子的仁,存在着多样性的解释。从形上角度看,仁是全德、道与理的统一。仁作为全德,是诸德之总名,体现了仁既包含诸德,又统摄诸德;仁作为道,即是道之体,又是道之用,行仁的过程一方面是行道的过程,同时也是向道体复归的过程;而仁作为理,体现了仁的规则性、遍在性、主宰性与绝对性。作为全德的仁与作为理的仁都以道为基础,通过道来融合全德,融合理。这三者,统一于孔子仁学思想当中,构成了仁学思想完整的形上内容。  相似文献   

4.
哲学基本问题贯穿整个哲学史 ,古代本体论哲学并没有自觉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近代认识论哲学由于自觉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因而使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完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真正的统一。只有历史地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才能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仁的具体举措,孝悌为仁之本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杀身以成仁则是孔子仁学社会伦理责任的具体体现。孔子仁学思想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仁学由孔子发其端,孟子极力阐扬,至朱熹而孕育成熟,其间经历了“如何行仁”、“为何行仁”、“何谓仁”三个阶段。孔子提升仁为人生大德,孟子用性善论证明仁的内在性,朱熹定义仁为“爱之理,心之德。”朱熹之后,诸儒谈仁,都未能超越孔、孟、朱所建构的仁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探究存在自身。存在可分为两种 :精神性的存在和非精神性的存在。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因此 ,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密切相关 ,主客体问题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取决于哲学基本问题。可见 ,哲学基本问题不只是有关理论的问题 ,而且是有关现实的问题。不坚持唯物主义即为抛弃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分支说”与“同一说”是当前学术界在人学与哲学关系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分支说”仅用部分与整体的范畴不足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观并不就是本体论,世界观同时也是历史观,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就是人学。世界观、人学与共产主义的统一是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哲学咨询”的兴起是对“苏格拉底对话”的传承,而孔子的哲学咨询思想体现在《论语》的对话中。孔子的哲学咨询主要有问“仁”、问“政”、问“君子”等。“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主张“德政”,认为选拔贤才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问“君子”则提出君子必须具备“仁、智、勇”三个方面的品德。个人交友之道、家庭伦理问题也在《论语》的对话中出现;孔子根据弟子的不同个性而给予不同的咨询目标。孔子哲学咨询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商周时代人们信仰上帝鬼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至子思,则提出以“中”和“诚”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子思认为,“中”和“诚”虽无形影,却具有与上帝、鬼神一样的至上性和神妙性,它已经不仅是一般学者所理解的“时中”之“中”和诚信之“诚”,它同时是“天下之大本”和“天之道”。后世儒者因而称子思善于“体道”。大凡“本体”问题,皆很难证实或证伪,但将“中”和“诚”视作“本体”,便使之进入了信仰的层面。子思在孔子创立仁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之后,又建立了“中”和“诚”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的典型特征。以孔子和老子为例,孔子将“仁”作为理论基础,认为具备“仁”的君子应该恢复古代的礼仪制度,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和社会运转的价值标准。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人对于天道的认识与行动,对于天道的洞悉是人获得本质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人在顺应“道”并向其回归的行动中超越了生灭变幻,得到了永恒。“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以往学界以训诂方法考察《论语》中“仁”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仁字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后来才有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按逻辑层次,从《论语》文本出发,逐一解析“仁”的意义。论文认为孔子对“仁”的意义更强调外在对他者的影响,为达到“仁”的目的,孔子设计了很多规范。与时人观念不同,孔子认为“仁”不等同于才干,与职守不一致,它是一种大爱,事功成就施诸外界社会。孔子仁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孝—忠—仁—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前者叫本体论问题,后者叫认识论问题,文章旨在将哲学基本问题同辩证法和认识论联系起来去重新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