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分裂主义势力推动、国际势力介入导致了分裂主义的国际化.在横向维度上,分裂主义势力的海外活动网络以宣传和破坏为手段,向外部势力及散居者寻求同情和支持.在垂直向度上,外部势力的干涉,推动了分裂主义的国际化升级.我国的"疆独"、"葳独"分裂主义正是沿着这两个路径,不断地走向国际化.对国际化的深入剖析,既是我国反分裂理论构建的基础之一,也是我国反分裂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泛突厥主义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早期虽有反抗殖民侵略、反抗民族压迫的进步性,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沦落为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者维护自身统治或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工具。自20世纪初泛突厥主义传入中国新疆之后,它为"疆独"势力的产生和分裂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成为影响新疆安全和稳定的一股重要思潮,至今仍然影响巨大。系统梳理泛突厥主义思潮的由来、演变,研究泛突厥主义对我国新疆的渗透和影响,对于认清"疆独"问题的实质以及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某种程度也一直为本国民族问题所困,但这些国家的媒体却选择集体失语或轻描淡写。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政客、媒体频繁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发难;疆独、藏独、台独、法轮功等势力,也加紧相互勾连,妄图以此抹黑我国国际形象。显然,在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做好涉及民族问题对外宣传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突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思考,有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问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国内外敌对势力支持的以台独、东突、藏独、疆独为代表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造成了威胁。尤其最近的3·14藏独事件、7·5疆独事件严重的影响了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对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在研究民族主义对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怎样利用民族主义的双刃剑作用增强多民族中国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1,12(10):1-9, 115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边疆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要求。新时代“治疆方略”是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确立的,新时代“治疆方略”是对传统治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把国家疆域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各民族团结奋斗和国家意志的凝聚力结合起来,把边疆治理同正在推进的兴边富民行动结合起来,把边疆治理成效同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结合起来。应当准确把握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含义,正视边民和家庭是守疆护边“永不消失的哨兵”,城镇戍边是边疆治理的引领者和主力军,文化戍边是新时代“治疆方略”的新样态。实施新时代“治疆方略”的主要路径是:扎实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夯实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社会基础,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着力抓好边疆地区风险治理制度建设,精心打造边疆地区周边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杨富学 《中国藏学》2012,(3):89-93,221
中国境内六字真言题字很多见,其中以梵、汉、藏、八思巴4种文字居多,一般都是单体存在,采用多种文字合璧者独见于河西地区,迄今所知者仅有4例,其中3例可见于敦煌莫高窟,一例见于甘肃永昌御山圣容寺,而且都与统治河西及西域东部的豳王出伯家族有关.这种奇特现象的出现很可能与统治河西的出伯家族所奉行的民族政策有关,意在通过使用多体文字六字真言这种简单方式,表达出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团结当地诸族;以藏传佛教及其所尊崇的六字真言为纽带,更容易凝聚当地不同民族对同样尊崇藏传佛教的元中央王朝的向心力,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来自中亚伊斯兰教旗帜下的蒙古诸王反叛势力的侵扰,以期达到戍疆固边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成为其兵员、军费和粮食的重要补给地,各种爱国民族主义势力因遭到镇压而处于沉寂状态。随着一战接近尾声,埃及民族主义者的独立呼声日渐高涨,在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和鼓励下,华夫脱党应运而生。它几乎聚集了当时埃及所有具有独  相似文献   

8.
雅楞丕勒是民国时期一位颇有政治野心的青海蒙古族王公.他为了摆脱马家军阀对青海蒙古族地区的统治和盘剥,出走内地.从日本档案文献发现,雅楞丕勒受日帝诱惑,从事了一系列所谓的民族“独立”、“自治”活动,试图通过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实现“青海自治”.但是随着日军的全面崩溃,使其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实现“青海自治”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相似文献   

9.
新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由来已久,境内外“三股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新疆地区的渗透破坏活动.近年来,在国际和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影响下,“伊扎布特”极端宗教势力开始向新疆地区渗透、蔓延,并在全疆各地宣扬宗教极端思想,妄图通过“圣战”建立所谓的“哈里发”国家.在一段时间以来,“伊扎布特”组织在新疆尤其在喀什地区迅速传播和蔓延,其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伊扎布特”在喀什地区不断组织各类非法宗教活动,利用信教群众朴素的宗教感情,向他们灌输“圣战”思想,实施各种分裂破坏活动,给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国民族》2014,(6):M0002-M0002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相似文献   

11.
罗春 《民族学刊》2021,12(10):86-90, 127
2020年11月,藏族小伙丁真凭借一条抖音视频的快速传播迅速走红网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顶流网红。丁真走红的传播机制在于新媒体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为以丁真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网红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新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又为丁真等人的爆红提供了现实的传播土壤。网络上被公众称为“甜”与“野”的并存,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对“淳朴、野性、自然”等元素构成的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利于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保持与包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利于强化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体性”,弘扬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金鸡,目光顺着鸡冠自东部向西而南,万余里陆疆绵亘蜿蜒,在北临哈萨克斯坦、东临塔城地区,介于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之间,素有“准噶尔山门”,“西部第一口岸”之称的阿拉山口口岸就镶嵌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援疆工作部署,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简称“一市三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简称“十四师”)。“十三五”以来。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根据中央安排,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1999年,中央又确定湖北省对口支援新疆博州。援藏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湖北省以建设、发展、稳定山南和博州为己任,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先后派出了四批185名干部和50名教师进藏工作,共援建项目198个,援助资金近4亿元;选派三批干部100名进疆工作,援助项目24个,援助资金2800万元,较好地完成了中央下达的各项任务,为西藏山南地区和新疆博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大力宣传湖北省援藏援疆工作取得的非凡成绩和援藏援疆干部教师情系西藏新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本刊特推出系列报道“情系藏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畲族,东汉时已成为我国“南蛮”族的一支,传说广东潮州凤凰山是其发祥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畲族社会曾长期处于人类历史早期的“刀耕火种”、“拔畲栽种”的原始农业经济和“捕野禽射豕肉”的狩猎经济阶段。自唐王朝在潮、汀州设置州县、强化封建统治以后,畲族受到汉族封建统治势力的干扰、侵犯。为了反抗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西藏﹑新疆工作的部署。在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湖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发表讲话。讲话把援藏援疆工作作为湖北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三大重点之一,强调指出,要着眼于维护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局,围绕“坚持﹑调校﹑深化﹑巩固”八字方针和“发展互动﹑维稳联动﹑心思齐动”目标,用心﹑用情﹑用智做好新阶段的援藏援疆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援藏援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精神上来,扎实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相似文献   

17.
满族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独成体系的民族建筑系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尤其是在满族统治时期,随着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大,满族人在建筑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满族建筑进行研究分析,以吉林省四平市叶赫古城为例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横跨天山南北,集疆典型景致于一地被誉为“大美新疆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明朝建国伊始,西南边疆面临着四大难题,即蒙古残余势力的军事威胁,西南诸夷的叛服不常,邻近交趾诸国的侵扰,加之该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如何治理,使之稳定,成为了明廷决策的难题.面对如此局面,朱元璋及其子孙、大臣们,大都认为要维持西南边疆之稳定,须抚绥土司,“革心得人”.作为明朝重臣的王阳明对此深有领悟,在对贵州、广西诸土司施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心学”思想,认为“诸夷”虽身处边疆,但同为“天下可化之人”,进而在开导贵州水西安氏,征讨思恩、田州土司叛乱过程中将其付之实践,对于边疆稳定,人心一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是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系统分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失谐的原因,即二者的区别是导致失谐的根本原因,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均、文化发展中产生的纠纷和“三股势力”的渗透和破坏也是重要因素,为此,应该从加强兴边富民力度、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诉求、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抑制“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等方面寻求探索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