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江汉论坛》今年第一期陈振裕同志的《勾践铜剑和楚越关系》一文,有点拙见,写出来请教。越王勾践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望山一号楚墓时发现的随葬品。陈振裕同志在文中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入葬年代当在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即楚灭越之前”。我以为,这里所说的入葬年代是有些问题的。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楚成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  相似文献   

2.
从新石器时代“公共墓地’的出现.到商周时期“族坟墓”制度的形成,其后几经春秋、战国、秦汉的社会变迁和辗转演变,直到衰亡的历程,是与当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息息相关的。“族坟墓”制度的存在,从埋葬制度上反映宗法制度的存在,二者相辅相成,共存于世。宗法制度,本是源于原始氏族的血缘关系商周时期,宗法制度既是家长制公社的缩影,又是维系农村公社的纽带。战国至西汉,随着农村公社的逐渐解体,氏族宗法及其“族坟墓”制度也在崩溃瓦解之中,即“族坟墓”制度随农村公社的存在而存在,随其瓦解而衰亡,这是历史的必然,就这一意义而言,“族坟墓”制度则是亲族关系和土地国有制的局部反映。  相似文献   

3.
越国和吴国一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的一个古国。它是由越族建立的国家,当春秋中晚期吴国已十分强大时,它仍然“披草莱而邑焉”。因此,虽有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捷,但由于国力不如吴国,当吴王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致有夫椒之败和会稽之耻,为了振兴越国,勾践迁都会稽并“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成为百越历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浙江是越国立国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苦身焦思”,进行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就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率领千军万马与吴国发生过许多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疏略,再加自然面貌改变诸因素,使许多史迹湮没。笔者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拾掇旧乘,草成此文,拟对吴越槜李之战的有关史迹作点评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关于平王东迁的年代,历来皆据《史记》,认为是在平王元年,即前770年.事实上战国时还有一种说法不为人瞩目:左氏昭公二十六年《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申侯、鲁(原本作“”,,“”即“吕”①)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候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原文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尔雅·释言》:“替,废也,灭也”;公羊昭二十三年《传》:“君死于位曰灭”;可见《竹书》晋文侯“…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新星,构成了一个“思想”的高涨时期。顾、黄、王、方以智及稍前一点的李贽、徐光启、李时珍等,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峰,这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时下学术界称这个时代,或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或为“社会批判思潮”,或为近代“思想启蒙”或“前期思想启蒙”。那么,这时期的思想究竟如何定性呢?本文想从分析这一时期的深层价值观念入手,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族的先人“高夷”自西周时就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今浑江流域),战国时期曾纳入燕辽东郡的辖区;秦汉时沿袭战国旧制,至元凤六年时,汉昭帝才将高句丽居地从辽东郡中划出,并在此重置玄菟郡——史称第二玄菟郡。  相似文献   

7.
战国初年,吕氏齐国的新兴势力田(陈)和取代了吕氏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史称“田齐”。田和取齐以后,称为齐侯,号为齐太公,是田齐的开国君主。田和死后,其子田午继立为齐桓侯,也称为齐桓公或陈侯、陈植公。他曾用其他诸侯所献之金(即青铜)铸造了《陈焕午敦》,刻有“保又(有)齐邦,永世毋忘”等铭文。”’田午死后,其子田因齐继为齐侯。因齐也写作“婴齐”,在铜铭中又写作“因育”,曾铸有《陈侯因看敦》。2。,他“始以齐强天下”’‘’,开始称王,是为齐威王。死后,其子田辟强继为齐王,是为齐宣王。齐威王、齐宣王是田…  相似文献   

8.
东越“草昧蒙翳”辨胡牧一东越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巨人蝉蛇,……于越,姑妹珍……”的记载,据此,西周之初便已有了作为方国的东越存在。而《史记》有《东越列传》的篇名记载战国至秦汉间东匝与闽越之史事。《汉书吴王濞传》记吴王谋叛时,“南使...  相似文献   

9.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旧说出自春秋时越王勾践发愤复国的典故。如翦伯赞主编之《中国史纲要》说:“越王勾践战败以后,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林汉达编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也说:“  相似文献   

10.
从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清朝曾执行过一个时期支持海外贸易的国策。但是,随后就关闭了闽、浙和江苏海关。闭关政策固然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与国力的虚弱,但英国早期殖民者急切扩大对华贸易的行动,是清朝产生闭关政策的直接动因。这就是洪任辉事件。一、导致闭关的洪任辉事件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朝下令取消海禁,“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1)。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又宣布建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苏)海关,以广州、厦门、宁波和松江为四个对外通商口岸。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又废除对南洋海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七年间,我曾写作《战国史事丛考》二十多篇,先后发表于当时上海的《东南日报》副刊《文史》和天津的《益世报》副刊《史苑》上。其中有《楚怀王灭越设郡江东考》一篇,根据黄以周《史越世家补并辨》(收入《儆季杂剧·史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断言越国灭亡予楚怀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6年,否定了《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而“越以此散”之说。其实这个见解,并非首  相似文献   

12.
林鸿、张红桥事迹考蔡一鹏在明代文学史上,林鸿算得上是一位重要的诗人。胡应麟曾说过:“国初吴诗派日方高(启)季迪,越诗派日方刘(基)伯温,闽诗派日方林(鸿)子羽,岭南诗派日方于孙贲艹仲衍,江右诗派日方于刘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相似文献   

13.
“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芮忠汉要正确评价“遭渊之盟”,必须从历史上认识契丹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早在北魏太祖登国三年(388),契丹族同中原王朝就有了交往。当契丹族被慕容氏破后,逐水草而居时,就有“许多部众相继归隋”①。唐贞观二年(682),当契丹还处...  相似文献   

14.
《史记·越世家》云:“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二千年以来,围绕着这一记述,学者展开了关于越人族源与越夏关系的长期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司马迁的记述流传有绪,且不断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比如马桥文化遗存中就含有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因此,越为少康庶子说信而有徵。另一种意见认为,夏处北方,越居南方,两不相干。越为少康庶子,纯出后世附会。各执一辞,久讼未决。我认为,上述两说对“少康庶子”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似可商榷。首先,所谓的“庶子”不应理解“庶出之子”,因为嫡庶之制始于商而为夏代所无。既无嫡庶之制,自无所谓“庶子”。  相似文献   

15.
<正> 越王勾践灭吴,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这个历史故事流传很广,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的许多人物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西施与范蠡,更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一向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青睐。但这两个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如何?本文打算略加申述。西施是中国美女的代表,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真正西施,详知的人并不多。考察一下有关记载,应该有两个西施:一个是古老的传说中的美女,一个是曾参与勾践灭吴事件的越女,而且后者是借用前者的名字。春秋末期,地处我国南方的越吴两国,相互争霸,战争不已。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面临灭国的危险。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策划与帮助下,经过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转败为胜,于公元  相似文献   

16.
古书中有关徐偃王的传说多有相互抵牾之处,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徐偃王是专指某位徐王,还是泛指徐国国君的不同理解有关。实际上,徐偃王是泛指以鹅(古名舒雁)为图腾的徐人的王,故称舒雁王,即徐偃王。而古书中关于徐偃王“好行仁义”、“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视物如伤”的记载似均应视为原始社会中首领与氏族成员之间平等关系的遗风遗俗,与后世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7.
<正>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汉初,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吕后向刘邦建议斩之以除后患,刘邦同意,“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1](P259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五年至九年义渠任廷尉,十年,宣义为廷尉,十二年口育(名育,姓氏不祥)任廷尉。[2](P747-749)也就是说,自汉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直至他去世,担任廷尉者中无“王恬开”其人。又据《史记》之《高祖本纪》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彭越之诛在汉十一年(前196),而 育正是该年起任廷尉的,他的前任是宣义。  相似文献   

18.
外来文化对南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越族是百越族的一支,因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岭南而得名.它西连瓯骆,东邻闽越,北与吴楚相交,是广东地区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距今十万年前的“马坝人”,是目前发现的南越人最早的祖先.在南越,夏商时代有过众多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发达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之后进入了青铜时代,战国晚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南越王国是岭南越族历史上的显赫时期,尤其是在赵佗统治期间,其接受中原汉文化之迅速、全面,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之强盛,在百越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周易外传》)。“人知哀死”,这才有了哀祭文学的滔滔大观。它或为诗,或为文,或为联语;以文而论,又有诗、碑、哀辞、吊文、祝文、祭文等多种。本文通过对哀祭文学的请名称的咬“文”嚼“字”,循名责实地去考察一下涵化于其中的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心理。评“吊”吊文较早的意思是吊丧。《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由此上溯,吊还是一种“问终”之礼。《说文解字》上说:“弓(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这便道出了远古葬时的…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代末以来,越南统治集团为了适应其反华仇华、拼凑“印度支那联邦”以及称霸东南亚之需要,授意越南史学界“集中力量”“研究”越南古代史。1968年12月间,越南召开了“雄王历史时期研究会”,范文同在会上动员说:“研究雄王这段历史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而对其即将取得的成果,无论谁怎么估计也是不会过高的”。公开煽动任意编造越南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