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多学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当前的一大理论命题和现实选择,从多学科领域进行探讨和解读,和谐社会又有不同的内涵:在哲学视野下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在政治学领域内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在经济学看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伦理学研究中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在社会学视角下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管理学体系中是治理和善治的社会。多学科解读可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视野和更广的角度,在理论上去丰富我们对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的理解,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益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法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约束自身精神与行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明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文明水平.从法治理念、社会成员的满意度、民主标准、法治行为、法治形式等五个方面明晰法治文明的标准,能更好地判断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法治文明程度,为社会实现法治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强 《创新》2011,5(1):23-26
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对中国人权保障特色进行了理论解构,从主体、权利内容、经济基础、民主法治保障四个方面对该特色的实践发展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西方法治思想内蕴人类的自由精神,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在西方法治理念演进的历史上,从法治自由价值理念的萌生,到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的法治价值的突显,再到现代西方法治因对人性的背离而产生的危机,都与人自身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从人自身发展角度上审视法治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可以看到其演化的深层动因.人类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催生了法治的萌生,人类个体自我意识的生成促进了西方法治核心价值理念的生成与发展,人类理性的过度膨胀使得现代法治危机重重.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走出困境则成为西方法治发展的当代命题.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萍 《学术交流》2005,4(12):151-154
和谐社会之和谐是和而不同.从宇观视角观之,和谐是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是人、社会、自然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从社会视角观之,和谐是差异性事物的统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统一,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选择.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之,和谐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观之,和谐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徐爱国 《求是学刊》2008,35(3):73-80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解析了"法治"一词的内在含义,并重点解构了"法治"现象的社会一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认为中国古代法治与西方现代法治存在结构上的差异.最后,作者分析了当下中国法学几个热点命题,揭示出这些法治命题所存在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与人治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性论与专制人治没有任何关系 ,不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有什么看法 ,他们都主张专制人治。性恶论也不是西方民主法治的理论前提 ,它实际上抽去了实行民主法治的可能性 ,在为专制人治张目。民主法治的人性基础是人性善恶二元论。人性中有恶的成分 ,决定法治是必需的 ;人性也有善的方面 ,所以民主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政治民主模式不仅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也在诸多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令人鼓舞的前景;不仅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更在整合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优势的平台上,在制度的层面为建构主体间广泛参与和积极互动的民主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模式在许多方面也失于理想性的虚幻化。把人类之间的关系完全定位于运用语言和平交往的理解和共识上,是理想主义的诉求,也许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意义,但如何消除人们之间利益上的差异、冲突是相当难的问题,仅仅靠语言沟通,达成共识是难以实现的,时间的无限延长,参与者的不断增多,看起来是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设定的理想言说情景,但是,这样一方面降低了交往的效率,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理想的初衷似乎把交往的环境恶化了,现实的竞争、冲突显然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的假设的完美情景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0,1(3):26-28
交往问题是20世纪末中国哲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诸多的学者参与了讨论,并就这一问题的研究域达成了共识,从而使交往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与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展交往问题的研究域,又可以为解决人学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从人学的视角来看,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交往既是一种关系性范畴,又是一种活动性范畴。作为关系性范畴的…  相似文献   

10.
城邦是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的客观物质基础,无城邦即无古希腊民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民主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二者在民主类型和民主范围上均有重大差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之同植根于城邦生活之共同本质,民主观之异则源自城邦生活之变迁。师徒二人的民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法治观的性质和方向:柏拉图从哲学王的理想走向法治的现实,而亚里士多德在导师思想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开启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理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亮新 《浙江学刊》2007,9(4):144-14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二者之间关系调节问题较为突出,有必要从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视角,从宪法高度提出和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在地方自治等具体问题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予以实证研究,主张应该在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划分和关系处理中充分体现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科学以及均衡和谐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一个主题,就是讨论法律与政体的关系。其中,他特别重视关于政体的法治问题,明确提出了"政体法制是国家的生命"这一基本命题,认为法律的统治必须通过适当的政体结构予以体现和保障。以此为基础,斯宾诺莎分别探讨了法治的君主政体、法治的贵族政体与法治的民主政体等三种法治政体类型。这些法治政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通过比较性的观察,斯宾诺莎将民主政治视为理想的法治政体。这在法治政体尤其是法治的民主政体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卫霞  朱丽芳 《社科纵横》2023,(5):100-105
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西方法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包含了党内法规。用于规制党员和党组织行为的党内法规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带来了新的含义并开拓了新的领域。从整体视角来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党内法规纳入社会主义法治之中,不再把党内法规与法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来看。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党内法规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产物,经受了革命、建设与发展的考验,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法治概念的不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就是依法之治。法治本身未必意味着民主,也不能代替以人为本。这些都是法治这个形式概念之外的实体目标,法治的实现并不表明这些良好的社会目标都能自动实现。从对法治的形式定义进行分析可知,法治概念存在不足。虽然法治和民主是天然的盟友,但是法治概念本身并不涵盖自由或民主,因而在关注法治的同时,不能忽视某些法治以外的重要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吴如巧  杨镓瑞 《探求》2018,(1):75-81
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祛魅"导致传统形而上学价值观的崩塌,主体哲学的进路已难以满足法律的正当性来源的探求。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出发,回应了理性主义的局限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以交往权力重塑法律的合法性基础,引导人们在多元化价值符号中构建出基本价值体系的同一性,由此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决定论的普遍主义。哈贝马斯以协商性民主理论,将自求于公民自身的合法性根基与宪政法治体制予以结合,由此超越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传统;同时凭借充分的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以期在商谈程序中获得实体价值,在交往互动中达成理性共识,在自下而上的交往之流中影响行政中心,由此为转型时期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借鉴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0):58-64
哈贝马斯为了诊断和治疗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弊病,在批判和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他基于韦伯等传统合理性思想的改造,提倡通过交往合理性的重建,来解决系统入侵生活世界导致其殖民化的问题。恢复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需要建立一种先验性的、普遍性的共同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并保证交往行为的语言要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等有效性要求,以及需要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公正的理想的言谈情境。哈氏交往行为理论虽然对消除工具理性的张扬具有积极意义,但缺乏现实生存的土壤,带有一定的调和、改良和"乌托邦"倾向。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2):110-112
实现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讨论和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协商民主的目标价值追求。国内外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如火如荼,协商民主理论的推进者通过回应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规模、合法性和理性选择难题以及文化多元主义、社会不平等、社会复杂性等方面的挑战,为丰富协商民主理论做出了贡献。然而,在关于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研究视角、理论价值等方面则各有侧重和偏好。梳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观点,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诸多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9.
白洁 《创新》2013,(2):39-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彰显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以国际格局和时代背景为视角,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是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得以可能的基础是言语行为,因此,以言语行为为中介的交往行为是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为构建完善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三重功能模式论。这个理论受到多方批判,其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梅芙.库克教授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哈贝马斯将言语行为区分为以成功为取向的策略行为和以达成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这对交往行为理论和社会的合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先验语用学的区分是难以为继的。哈贝马斯将命令式言语行为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类型予以阐述,这一点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哈贝马斯没有看到命令式言语行为所承载的权力要求实质上就是调节式言语行为所要求的规范正确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