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具有时代传承意义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是以人为本,它着重强调的是以人为主要核心的相关的技术、经验及精神,它的主要特点是活态流变.以人为本,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的发展重中之重,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载体和传递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这种流动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交流碰撞,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的流动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各种影响,要对传承人的流动进行适当的指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增强传承人传承意愿、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优化传承的外部环境三方面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保护还是破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而原真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对于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以深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为例,调查分析了它在传承人、工艺、场所、情感等方面的原真性,提出了对鱼灯舞原真性的保护应遵循以人为本、公众适度参与、适度创新、适度物质化四个原则,同时结合深圳地域文化从物态展示的原真和信息认知的原真两个层面,提出了保护鱼灯舞的四个设想,即保护制度化、遗产生活化、参与大众化和保护与管理数字化.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传承载体是语言,语言技艺则是传承人最为重要的技艺,口头文学的传承与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延伸和丰富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教育;语言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单独项目.  相似文献   

6.
克拉玛依木偶戏始于1993年,首先由木偶戏传承人姚连成发起,成立了克拉玛依木偶戏剧团。该戏团这几年曾数次荣获本地和全国的奖项,以姚连成为代表,先后培养了50多位木偶戏传承人。但伴随着影视艺术兴起、传统戏剧受众群体日益老化、木偶戏其工艺流程复杂,有几十道工序,且工序要求很高,难以用现代技术所代替。剧团常作公益性演出,却在后继乏人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传统戏剧的处境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的传承而存在,传承是核心,传承人又是传承的灵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在于,前者传承过程不存在"传承人",而后者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也就是说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就是关注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未来。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该木偶戏剧团传承人姚连成的生活状况、社会声誉以及传承状况进行考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数据整理与保存,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易门县绿汁镇白沙坡虎掌舞保护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民众自主保护意识缺乏、传承人青黄不接等困境,进而提出以基层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保护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是各级地方政府先进行申报,再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来确定传承人资格。本文以湘西地区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进行探讨,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定中普查备案制优于申报制。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卓有成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采取多种形式,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搞好文化遗产日活动;全面、扎实地推进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认定和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有效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选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13.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口头文学艺术,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对于恩施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该以项目的形式,确定相应的传承人,发挥基层社区和教育机构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推介。  相似文献   

14.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共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在现有法律保护基础上,借鉴国内先进地区保护经验,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准则,建立传承人及相关权利人补偿机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保护、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等机制,形成高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法理分析,认为传承人和群体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二元主体,并结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群体立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从2006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话语体系,作为其底层支撑物的口头文化改变了自身的民间性,成为与官方文化系统互构共生的部分,但这不能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属性,即人的存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非遗项目的确认是由民众所决定的,是遗产的传承人或传承社区说了算。很多地域如山西安泽,从政府主导出发,学者或文化精英参与,从文化基址到仪式,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地域文化符号或标志。文化基址或许会成为某一地域新的文化景观或文化标志物,但缺失信仰核心的仪式之重构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7.
麻阳漫水村田氏宗族自古以来就有极具本土特色的盘瓠传说,并保存有较完整的祭祀仪式。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漫水村盘瓠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县里有关部门也尝试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终失败。文章以田野调查和申遗文本分析为基点,对麻阳盘瓠文化"申遗"之路进行全面审视,从官方申遗时民族性的强调、非遗传承人的选定和申遗项目的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此认为: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我们应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和他的核心——人。  相似文献   

18.
关键是保护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五年多了,在评选名录、公布文化传承人、认定文化试验保护区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内外都有好的反响,这是有目共睹的.应该说论坛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建设性看法的,目的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得更好.事实上,怎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没有现成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经常总结经验教训,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上一层楼,论坛就是生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土族婚礼传承的相关问题,主要对土族婚礼的传承内容、方式和传承人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变迁,以及保护土族婚礼文化传承的核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宁 《西藏研究》2008,(3):56-63
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非常必要,能够给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文章对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保护的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各级地方政府要进行合理引导,发挥西藏高等院校的优势,尊重门巴族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努力培养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